潘皇龍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2023韓國行(一)
台韓跨文化交流 從傳統開闢未來蹊徑
管絃樂團起源於歐洲,原為西方文明的產物,是現有古典音樂表演中規模最大的活動。由於國際上許多樂團皆以城市為名,因此出色的管絃樂團,更與偉大的城市相得益彰。隨著時間的推疑,管絃樂團的演出形式逐漸拓展至全球,對當地文化的變革也產生了影響力。台北愛樂管弦樂團樂團就是一例,以民間的力量追求多元化的挑戰,更在藝術的創新、自主性與彈性上運用其強項撐起一片天地。1985年成立至今38年來,曾踏上維也納金色大廳、波士頓交響樂團音樂廳、甘迺迪中心等場館,演出軌跡除奧地利、美國、日本、韓國之外,更拓及瑞典、芬蘭、捷克等地。2023年12月2日,樂團受邀赴韓參加第40屆「大韓民國音樂節」(Korea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擔綱壓軸演出,在音樂會前一天更舉辦了「第二屆東亞樂派論壇」,成功打響樂團名號外,也增進了兩國的外交關係。
-
音樂
一個「東西」 各自表述
台北中央C室內樂團(後簡稱中央C)成立於2014年,作為一個結合東西樂器的新型編制團隊,它在過去10年間持續委託創作並演出新創作品,做了多元且豐富的嘗試,試圖透過新聲響的開發,讓「作品代表國家到國際上」(註1),今年3月初舉辦的「創.典」音樂會為期兩天,第一天演出7首國人新「創」作品,第2天重現了歷年演出過的5首經「典」作品,為創團10周年交出了一份頗具分量的成績單,就最終結果委創作品的展演觀之,國外作曲家們以各自視角切入,但對東西混編樂團的聲響可能性仍有其想像局限,台灣作曲家們則在聲響陌生化的大方向上找到個人的取捨。 典 且先討論第2日「典」音樂會,其中演出了來自奧地利Claus Ager、美國Oren Boney、韓國任鍾㝢及兩位台灣作曲家潘皇龍、董昭民的作品,有趣地呈現了不同程度的東西融合想像。 如Claus Ager作品《七條在H.的道路op.106》與任鍾㝢的《Beyond the frozen memories..》都使用了極具歌唱性的旋律為作品基底,前者安排了許多器樂間(大提琴與中國笛或小提琴)的線性敘事拋接,節奏上一度使用三拍子的圓舞曲節奏來統整,後者選用了韓國民歌曲調為素材,並設計了快速的琶音片段穿插在兩兩歌謠樂段間,營造出非常有新意的曲式,然而兩個作品在東西器樂的聲響融合與整體的織體經營上,其實著墨不多。 Oren Boney作品《Sprout》可說是寫給古箏的小協奏曲,想來作曲家對古箏演奏家右手撥弦左手調整音高的奏法極有興趣,以一整個樂段探討了該技法的操作可能性,有趣的是這作品並沒有讓右手使用綿密的搖指,而是刻意營造顆粒分明猶如機關槍連續發射子彈般的強撥奏,作品後段並以悶音及敲擊琴體的方式展演了一段「純打擊」聲響,為古箏摹畫出與以往非常不同的語彙。 兩位台灣作曲家的作品顯然深具主場優勢,尤其潘皇龍作品《東南西北VIII》在音樂素材與東西器樂聲響的統合都有超越既定印象的處理,作品的大敘事以碎片化的方式分配於各樂器之間,樂念的形成、持續、消逝在演出者彼此接力之
-
北藝大40年校慶 音樂學院12場表演精銳盡出
1982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以下簡稱北藝大)以「國立藝術學院」為名創校,音樂學系也同時成立,由作曲家馬水龍擔任創系主任。在經過遷址、更名及歷屆系主任的耕耘下,音樂學院已成為該校7大學院中規模最大的學院,也孕育出許多活躍於樂壇的音樂家及音樂工作者。適逢今年創校40周年,也是院慶的時刻,音樂學院精心策劃了12場系列音樂會,結合教師、校友與朱宗慶打擊樂團、亞洲作曲家聯盟、現代音樂協會等單位共同合作,以精采的演出呈現實力。
-
即將上場 Preview NCO「從太魯閣到敦煌」
視聽交織 繪就壯麗風光
臺灣國樂團近來投入「用國樂訴說台灣最美的音樂故事」,十月份的音樂會「從太魯閣到敦煌」即是最新成果展現。演出將以音樂與浮空投影描繪敦煌與太魯閣的美麗風光,這次更特邀潘皇龍、李英與張瓊瓔三位作曲家為太魯閣的壯麗景致寫曲,來展現此地特殊的人文地理歷史。
-
音樂新訊
國台交出手 展演五首潘皇龍的管絃壓箱寶
第七屆「國家文藝獎」得主,作品多次在海內外包括極富盛名的「柏林愛樂廳」演出,作曲家潘皇龍是台灣作曲界一位不可多得的重量級人物。一直以來,潘皇龍的作品就常被以「前衛」來看待,然而在致力推廣現代音樂的同時,他卻結合本土與國際、傳統與創新,用自己的創作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儘管以現代的作曲技巧譜曲,卻蘊含了豐富的中國哲學思維,因此他的作品聽來不僅具有邏輯性,更在中、西樂器的運用中產生豐富的「音響意境」。 潘皇龍的作品多元,產量也相當多,從管絃樂曲、室內樂、獨奏曲、聲樂曲等,總計約一百五十餘部。在今年慶祝建國百年的節目中,國立台灣交響樂團「聽見台灣的聲音」系列特別從他卅餘年來的管絃作品中,精選五首樂曲演出。其中有早在卅七年前即已譜寫完成的《楓橋夜泊》,也有一九九○年代創作的《大提琴協奏曲》及《禮運大同管絃樂曲III─原典篇》。《五行生剋IIIA》在今年重新修訂,將以新的編制首演,而最特別的是,《輪迴》創作於雖然是卅年前就在德國創作、去年錄製CD,但這次卻是首度搬上舞台。五首作曲家的壓箱寶,將潘皇龍的管絃樂經典,娓娓道來。
-
藝@CD 台灣管絃樂的多重樣貌
關於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樂典—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系列錄音
編按:兩廳院啟動的「樂典國人創作、演出、錄音發行計畫」,是以「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為出發,將以三至五年間,推出近20張由國人作曲、國家交響樂團(NSO)錄製的「樂典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系列CD。第一波將推出馬水龍、潘皇龍與賴德和三位的錄音,接下來將於明年第一季再推出盧炎與蕭泰然。為讓讀者瞭解這幾位作曲家的創作特色與樂曲,本刊特地轉載由音樂學學者陳漢金為本系列錄音所撰的介紹專文。
-
即將上場 Preview 采風樂坊與 Ensemble 2e2m
絲竹樂與現代前衛樂團的狂想激盪
采風近來積極與國外現代樂團合作,繼維也納Klangform、維也納二十世紀室內樂團EXXJ、北德廣播交響樂團合作後,即將上場的是與法國知名現代樂團Ensemble 2e2m合作演出當代新創作品。
-
音樂 「歌,樂與文學—交會時互放的光芒」音樂會
古今詩詞入樂 綻放繽紛丰采
「歌.樂與文學交會時互放的光芒」音樂會所要呈現的,便是「以詩入樂,以樂吟詩」之美。三首古詩詞、四首現代詩,七位台灣當代知名作曲家所譜寫的樂曲,將古今詩詞搭配西洋樂器以及打擊樂歌唱,呈現多樣丰采。
-
音樂新訊 具現老莊哲思的音樂美學
潘皇龍花甲回顧樂展
一頭耀眼白髮,已屆花甲之年的台灣作曲家潘皇龍,創作力仍然十分旺盛,誓志要讓台灣的聲音,在國際樂壇大鳴大放。兩度獲頒國家文藝獎,作品屢獲國際知名樂團青睞演出,去年大陸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評選的「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台灣作曲家中,就以潘皇龍的《所以一到了晚上》、已故作曲家史惟亮名作《琵琶行》上榜。 潘皇龍自承,老莊哲學思想常引發他在美學思想上的探索,而「中國文字的獨特結構」更啟發了他追求「音色張力」與「音響典型」的具體實踐。像是《五行生剋 II》一曲將陰陽剛柔的原理運用在樂曲結構上,便始於周易卜卦、五行相生相剋的啟示。這次「潘皇龍管絃樂花甲回顧展」是國家交響樂團第一次全場演出台灣作曲家的管絃樂作品,由馬帝亞斯‧黑爾曼〈Matthias Hermann〉指揮,潘皇龍的夫人林玉卿擔任女高音,曲目除《五行生剋 II》外,尚有以陸游詩作〈西山村行〉中「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為意境的《蓬萊》,以及《禮運大同管絃樂協奏曲》等。〈廖俊逞〉
-
音樂新訊 十方樂集今年第一「擊」
敲東西!中英混血擊樂盛會
東西交「擊」!台北與倫敦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十方樂集二○○五年第一檔年度製作「敲東西!中英擊樂之夜」,由十方樂集團長徐伯年與英國作曲家傑洛恩˙史必克(Jeroen Speak)共同策劃,台灣方面將演出作曲家潘皇龍的《圖騰與禁忌》、鍾耀光《吸積盤》,以及李子聲特別為這場音樂會量身打造的擊樂與琵琶合奏曲《色 IV》;英國方面的曲目則將在台灣首演現代樂壇重量級作曲家,同時也是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創辦者的邁可˙斐尼西(Michael Finnissy )的擊樂獨奏曲《烽堠》Hinomi、克里斯˙丹契(Chris Dench)的《幾何之外》Beyond status geometry,以及傑洛恩˙史必克的《鼓塔》GU TA。 「敲東西!中英擊樂之夜」有許多新鮮嚐試,像《圖騰與禁忌》大量運用中國傳統樂器,以及西方的創作技巧,呈現出東西交「擊」的樂章,而鍾耀光為十方樂集譜寫的《吸積盤》模擬黑洞漩渦,技巧絢麗,並以音樂劇場形式呈現,視聽效果十足;李子聲將中國的琵琶融入擊樂也是一項新鮮挑戰。史必克的《鼓塔》則是獻給台灣的禮物。〈廖俊逞〉
-
音樂
好手齊聚,打出擊樂半邊天
賽納奇斯的音樂集科技的精準與文明的浩瀚於身,這首取自《星群》Plaiadesy組曲第二部分的〈鍵盤〉集合了打擊樂團中具有絶對音高的鍵盤樂器:鐵琴、馬林巴琴、高音木琴與高音馬林巴琴。克羅瑪塔不但自始至終保持塞納奇斯音樂中特有的精確度,也充分表現出在重複的精確性下所延展出的意境。
-
專題
中生代的焦慮與觀察
不論戲劇、舞蹈、音樂或傳統戲曲的創作中堅者,對當前客觀環境的惡劣,都有同樣的感慨與擔憂;他們分別站在不同的崗位上,看護著下一批尚未立足的年輕世代,懷著不同的焦慮與期許,等候新人來取代他們的角色。
-
即將上場
台灣當代作曲家側寫系列(二)──
十方樂集自六月五日起策劃「台灣當代作曲家側寫」系列,每季選定一位台灣當代作曲大師,爲其作品做回顧與介紹,邀請作曲家至音樂會現場,並做完整的錄音、錄影記錄。音樂會之後並舉行座談會,讓觀衆有機會與作曲家岠面對面溝通,未來並計劃出版有聲及文字資料。 「潘皇龍作品發表曁座談會」將由黃奕明指揮十方樂集室內樂團,音樂會後由音樂工作者王瑋主持座談會,音樂學者劉岠渭並將和潘皇龍進行對談,剖析創作理念。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藝術家的「敎子偏方」 專訪舞蹈家庭.音樂家庭.戲劇家庭
「給孩子最好的!」這樣一句廣吿詞點出了許多爲人父母者的心聲。除了提供下一代毫無匱乏的物質生活之外,只要知道還有什麼可以使孩子「不會變壞」,或者「不輸在起跑點」的法子,做父母的就像是得到一劑「敎子偏方」,音樂班、舞蹈班、美術班就在這樣的供需條件下產生了。自詡現代派的父母不再爲自己藝術失學而不安,才藝班成了父母的最大安慰。 但是,藝術能力不會得自偶然,而有遺傳與環境上的條件。雖然遺傳的機率不一定是百分之百,但基因仍然是一個先決條件;環境則指後天培養,但不侷限於敎室。因此,藝術家一定比一般父母占盡先天與後天優勢嗎?藝術家的子女是否理當繼承衣缽或靑出於藍? 在四月,這樣一個溫馨的親子季節裡,我們登門走訪了國內藝文圈裡的舞蹈、音樂、戲劇家庭,一探各家的第二代「成品」,索尋藝術家有沒有秘而未宣的「敎子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