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圖書館
-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今年3月造訪了剛開幕的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特藏區有張《Beethoven Sym. 9》(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黑膠唱片,在未拆封封套的右上角,有個清楚被破壞的切痕,看了很難讓人不在意。後來才知道,那是歷史的痕跡。解嚴後,社會開始轉向自由開放,西方影音商品「海盜版」開始湧入,海關在查扣時留下了記號,以防沒收後再被人轉賣,輾轉被企業家曹永坤收藏,後來捐贈給了圖書館。 這並非館內唯一寶藏,在本土唱片蓬勃時期,台灣唱片品牌上揚、鳴鳳、女王、雷塔等也曾錄製為數不少的黑膠唱片,不僅留下音樂大師們的青春年少,更成了台灣音樂史進程的重要紀錄。 這才使人意識到,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扮演的角色,不單只是表演藝術交流平台,也是屬於我們,非常珍貴的文化資料庫。 在5月號封面故事「近未來.表演藝術圖書館」裡,便先帶著大家近距離了解表圖,從最初只是間內部使用資料庫,經由企業家曹永坤捐贈黑膠唱片,乃至日後擴充購買館藏,成長到現在多達19萬件影音資料庫的樣貌。我們也邀請了最資深的館員簡比倫,替讀者帶路,從海量資料庫中撈出不容錯過的特殊館藏。 全世界最頂尖保存表演藝術的圖書館╱博物館╱典藏中心,即使擁有珍貴的史料,仍不敵數位化時代甚至疫情衝擊帶來的困境。〈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則向世界取經,探訪如日本、韓國、美國、挪威等地圖書館,了解他們如何運用館藏來研究、推廣、策展,進而活化館藏。 最後,〈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則又將視角拉回表圖,邀請到耿一偉、王柏偉、吳家恆、貧窮男、黃郁晴乃至本刊主編,從天使、搜尋、上傳、影音典藏、突觸、駐館藝術家等關鍵字,提出對圖書館未來方向的建議,也順道推薦他們的心頭好書單及影音館藏。 搭配封面故事,這一回的〈紙上策展〉從表圖館藏豐富的演出海報延伸,呈現雲門舞集、NSO、莎妹、當代傳奇、朱宗慶打擊樂團、碧娜.鮑許、羅伯.威爾森、鈴木忠志等相關的演出海報,從過往跨至今日的視覺語彙,一探「劇場視覺進化史」。 如同圖書館不斷增添館藏來累積知識,5月號雜誌也增加了幾個短篇單元豐富雜誌內容,包括〈職人的圖鑑〉看到戲曲界的髮妝師:包頭,如何根據不同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打開,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
在數位劇烈加速度的時代,讀者面貌、閱讀習慣已然轉變,表演藝術圖書館將如何打造新的體驗模式?面對有限的空間,將如何延展出新的典藏法?圖書館的建築空間設計的未來趨勢為何?在數量龐大的典藏品中,圖書館員又該如何梳理出屬於自身時代的觀點,回應所處現實?當代科技、數位資料庫建置將如何影響未來圖書館面貌? 本期封面故事將帶領你推開9間表藝「圖書館」大門,嘗試回答以上問題。 我們從台灣到歐美、東亞,從線下到線上,盤點此些類型各異、各有所長,但都以典藏表演藝術知識為己志、連結過去與未來的專業機構,看它們如何嚴守其獨特性與價值透過典藏法、轉譯法、展示法、空間設計、數位技術應用等門道,重新與使用者建立連結,在時代變化中站穩腳跟,產生創新的變革。 未來已經到來,只是還未流行。讓我們先走進厲害的圖書館,一探端倪。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留下圖書館幾經變革的軌跡
表演藝術圖書館除了空間的重新配置,最重要的還是19萬件館藏的重新梳理。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視聽紀錄物件考!
表圖的特色館藏除了影音外,就是各類型的主辦節目檔案了。為了播放用不同形式錄製的影音典藏,在表圖的特殊視聽資料典藏室,也可見歷史悠久的器材;而兩廳院主辦節目單,也因應著時代的變化,有不同的尺寸設計與內容巧思,兩者都留下了面貌多樣的記錄物件,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資深館員帶路!
引路人 簡比倫,生於香港,於1987年來台就學,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於表演藝術圖書館創立初期即加入團隊,見證圖書館搬遷、新建至圖書館自動化的過程。2009年起表圖接收樂評家曹永坤遺贈黑膠唱片等視聽館藏後,更以曲目及表演者為關鍵字建置,讓研究者及愛樂者可以準確找到特定曲目的總數量或者單一演出者全館出現的筆數,細節的建置,提供館讀者檢索資訊更便捷服務。為了提供使用者更便捷服務從早期簡單加入LD、CD及DVD視聽資料封面,並且盡量在CD及DVD書目檔內加入中文曲目及劇目記載,讓使用者跨過艱澀的歐語,使用者可利用相熟的中文查詢。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日本早稻田大學坪內博士紀念演劇博物館
「表演藝術」作為一門總體藝術,其延伸的檔案類型豐富多樣,從戲服、道具、設計圖到舞台模型等物件,都有其典藏價值。因此,表演藝術類型的博物館多不勝數,甚至分門別類為馬戲、音樂、戲劇、舞蹈等專業,而世界數個知名的博物館也設有「博物館圖書館」,典藏與博物館直接相關的書籍、影音或其他文件資料,與物件類型的藏品進行互文對照。最初,館內的圖書館多半供館員研究使用,後進行系統性編目,便對外開放,提供專業資訊服務。 本期,我們造訪了日本早稻田大學坪內博士紀念演劇博物館與韓國國立劇場表演藝術博物館,從各自博物典藏的獨到之處,一窺博物館、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如何透過圖書館,進行相關研究與藝術推廣,擴增參觀者知識體驗之外,也重新定位館方的價值。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韓國國立劇場表演藝術博物館
「表演藝術」作為一門總體藝術,其延伸的檔案類型豐富多樣,從戲服、道具、設計圖到舞台模型等物件,都有其典藏價值。因此,表演藝術類型的博物館多不勝數,甚至分門別類為馬戲、音樂、戲劇、舞蹈等專業,而世界數個知名的博物館也設有「博物館圖書館」,典藏與博物館直接相關的書籍、影音或其他文件資料,與物件類型的藏品進行互文對照。最初,館內的圖書館多半供館員研究使用,後進行系統性編目,便對外開放,提供專業資訊服務。 本期,我們造訪了日本早稻田大學坪內博士紀念演劇博物館與韓國國立劇場表演藝術博物館,從各自博物典藏的獨到之處,一窺博物館、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如何透過圖書館,進行相關研究與藝術推廣,擴增參觀者知識體驗之外,也重新定位館方的價值。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紐約公共表演藝術圖書館
紐約公共表演藝術圖書館收集、保存與音樂、舞蹈、戲劇各類表演藝術及所有環節人物相關的文獻與文物,從歌劇演員到芭蕾伶娜、從舞台設計到燈光設計、從音樂家到演員,完整紀錄該領域發展的軌跡。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民國51年,作曲家史惟亮撰文提問:「我們需不需要有自己的音樂?」點出了台灣音樂全盤西化的環境、忘記了自己土地上音樂的現象,可謂對自我意識的首度覺醒。歷經時代演變,2012年更名後的臺灣音樂館,以「台灣音樂守護者」為己任,在既有「資料收集」、「典藏研究」、「資訊服務」等基礎上設置「資料館」。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數位藝術基金會
網路發達,實體圖書館的使用率下降,數位資料的瀏覽量卻暴漲,這曾是千禧年之後,讓國內外眾家圖書館十分焦慮的危機,為此大幅討論因應之道。20年後的今日,數位科技與生活貼合得更為緊密,去年肺炎疫情延燒之際,數位網路是突破封閉國界的唯一通道:線上會議、課程、直播和展演活動,讓人強烈體認到數位工具對生活帶來的巨大轉變人們只能正視且與之共存。於此,回不去的古典圖書館求知年代,我們又該怎麼讓圖書館、博美館及其典藏的知識系統,透過數位科技重獲新生,與當代社會連上線?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柏林愛樂數位音樂廳
柏林愛樂每個樂季約有40場曲目,一套曲目通常演奏週五到週日共3個晚上。數位音樂廳團隊不但從著裝彩排就開始試音響,接著錄下每一場演出,在最後一場展開直播,隔天開通至亞洲,檔案同時建立。長年累積下來,已成為一個龐大的視聽資料庫。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易卜生圖書館
易卜生圖書館位於幽靜公園與市區的交匯處,未來擬將公共文化設施如文化中心和體育館相連接,圖書館中也設有咖啡廳、兒童遊樂區、旅遊服務中心等,期能讓這位國寶級的劇作家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圖書館建築空間與閱覽方式演進小史
建築師路易斯・康(Louis Kahn)曾說:「建築形式是分析建築物本質後得出的結果。」圖書館建築的本質為何?這如何影響圖書館的建築形式?人、書本、建築空間的關係是如何建構又重構? 本刊邀請目前任教於臺北科技大學、長期研究圖書館建築的吳可久教授分享古今中外的圖書館建築空間演進,與時代趨勢下的公共圖書館的轉型之道,期能從圖書館建築的各層面觀察,梳理人和圖書館的空間關係。以下概分為4個不同階段: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走過8間厲害的表演藝術圖書館,推開「近未來」的大門,你期待看見什麼? 每件歷史檔案,都是一面鏡子,映照此刻的我們,並折射出未來觀點的發現。未來,就藏身在現在,在當下我們正在翻閱的檔案之中。 在封面故事的最後,我們將透過6位選書人,提出「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以6大關鍵字,在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的19萬件館藏中進行選品,溫故知新2030讀書會指南。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整座劇院就是一間圖書館,讓人意外遇見天使
近未來的表演藝術圖書館,將會以收藏這些無法被語言陳述,不能透過關鍵字被網路查到的各種身體經驗而著稱。表演藝術是一個需要操練身體技藝的藝術,各種表演藝術的身體經驗,某位演奏家演奏某曲目的感受,都能透過先進的VR設備,讓使用圖書館的大眾,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學習及體驗這這些身體記憶。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將藏品「關鍵字化」,貼合當代人搜尋知識的方法
為能符合現代人的使用慣性,圖書館必得將典藏品重新架構成「關鍵字化」、「資料庫化」,在此系統下,資訊才有機會被搜尋到。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將知識去蕪存菁上傳,讓典藏活化見天光
一個資料要「上傳」,必須經過整理,經過去蕪存菁。其實在創作製作的階段,蕪雜的訊息已經經過創作者或傳遞者的揀選,才能「上傳」為作品。圖書館也是經過一番揀選,上傳到實體空間,人們可以從揀選的質與量,來判定圖書館的高下。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虛擬開架」影音典藏,讓知識的取得更自由
數位化的狂潮席捲各行各業,出版業也受到極大衝擊,電子書逐漸普及,半夜不出門也能在圖書館借到電子書,掃描的便利性讓各大圖書館都有提供「Scan Delivery」的服務,光碟機早已不是電腦的必要配備,透過WiFi彈指之間,聽音樂看電影更是擺脫實際載體,圖書館面臨這樣的狂潮,該何去何從呢?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如神經突觸傳導而來的知識共享
動物對於刺激所產生的反應與動作,依靠神經系統;其訊號傳遞並非一條神經可以完成,必須經由多條神經間的轉換才能順利傳到目標。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肌細胞、腺體之間通信的接頭,稱為「突觸」(synapse)。 會接觸到這個生理學詞彙,起因是我這學期的「青少年劇場」教學,嘗試從「青少年」的定義討論,於是理解到這個特殊時期,「突觸」會開始進行第二波增生及修剪,而突觸密度改變也會讓認知能力轉變。因此,我開始思考的是:能否有什麼方式可以獲知創作者的過去,及創作間的連結? 這也與個人經驗有關。像是我從今年1月開始整理兩廳院駐館讀書會的書單,以「#MeToo」為關鍵字,然後以「連連看」的走向在思考,其中一條線索是從伊藤詩織的《黑箱:性暴力受害者的真實告白》裡提到記者清水潔,才閱讀到他追蹤懸案的軌跡與紀錄;另一條,則是林奕含以「成為一個新人」作為婚禮致詞,而連結《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與《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當然,這些連結完全是我個人角度與閱讀次序,並非原書邏輯。除此之外,我最近參與TIFA《浮光流影》的音樂會製作,也意識到兩種創作的路徑:一是,鋼琴家王佩瑤雖是受吳明益小說《單車失竊記》啟發,但在文字與音符的轉換間,並非為其配樂,而是依據自己身為讀者的體感對應到音樂家讀譜的經驗去召喚音樂;另一個則是,吳明益在講座裡提及,自己書寫這部小說中群象千里遷徙時,心裡配樂是「槍與玫瑰」2009台北演唱會DJ Ashuba彈奏的〈The Ballad of Death〉。這些旅程突顯的是,若非創作者自述,其實很難去得知,且不一定符合經驗邏輯。 作為創作者,始終渴望對自己喜歡的其他創作者有更多了解,甚至不只是傳記式的,而是那個非常自由且未修飾的歷程。 因此,我想像的「近未來表演藝術圖書館」能夠提供的功能,便是這種如「突觸」般的傳導與連結,讓我們可以得知未被述說與記載的創作秘密或秘辛。 比較單純的一種是,同一作品的不同演出版本,或是以「人」為中心去搜尋創作,這些或許能夠用類似已有的AI推薦、以圖搜圖等方式,藉由單一或多組關鍵字去擁有更進一步的功能。 另一種則是更深入地去探索創作者的神經元,透過表演藝術圖書館所建構的系統去探索作品背後的連結,產生「知識共享」。其中,更希望是種沒有被修整過,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升級表演藝術圖書館 為民眾與兩廳院「搭橋」
兩廳院的表演藝術圖書館於一九九三年成立,典藏包括兩廳院主辦節目海報、節目單、錄影帶、數位光碟、每日演出錄影音等,累積館藏至今十九萬件。廿多年來,歷經幾經調整,圖書館一直是被討論的焦點。二○一八年起,從內部提議轉型,圖書館將重新思考館藏策略及空間運用規劃,並於今年啟動圖書館升級專案。 在兩廳院「藝術共融」的脈絡下,該如何打造一個屬於大家的圖書館?藝術總監劉怡汝決定搭起橋梁,讓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因任何預先設下的規範而被屏障。她堅信:「如果兩廳院只服務文化菁英,那就希望台灣兩千三百萬人透過兩廳院,都成為文化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