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資料要「上傳」,必須經過整理,經過去蕪存菁。其實在創作製作的階段,蕪雜的訊息已經經過創作者或傳遞者的揀選,才能「上傳」為作品。圖書館也是經過一番揀選,上傳到實體空間,人們可以從揀選的質與量,來判定圖書館的高下。
吉朋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提到,希臘在軍事上屈於羅馬,但是在藝術上,羅馬居於希臘之下。
從一個角度來看,希臘城邦被羅馬所滅,乃是個悲劇;但是換個角度,希臘因此融入羅馬文化之中,影響力因而及於帝國境內,其強固的程度,熬過世局變遷,成為數百年後文藝復興的養分。
從「上傳」的概念來看,希臘文明「上傳」到羅馬文明;而羅馬文明又「上傳」到文藝復興;歐洲文明經過文藝復興所鍛鍊出的優勢,又把希羅文明「上傳」到世界各地。
一個資料要「上傳」,必須經過整理,經過去蕪存菁。其實在創作製作的階段,蕪雜的訊息已經經過創作者或傳遞者的揀選,才能「上傳」為作品。圖書館也是經過一番揀選,上傳到實體空間,人們可以從揀選的質與量,來判定圖書館的高下。
如果把圖書館放在這一連串「上傳」的過程,就會比較清楚,在一個數位時代,圖書館如何抓穩發展方向,如何看待實體空間的功能。在以往,圖書館是實體資料的匯集空間。一旦數位化成為可能,這股「上傳」的慣性必然會往這個方向發展。
博物館、美術館,甚至音樂廳、歌劇院也是廣義的「圖書館」。在近年已經看到愈來愈多美術館將館藏做高解析度的掃瞄,參觀者不必到現場,也可以一睹真跡。雖然是透過平面螢幕,不能呈現三維的筆觸,但是以其細微的程度、觀賞時間不受限制,這點甚至還勝過到現場排隊人擠人。美術館或許因此減少了到館參觀的人數,但是更能與世人分享典藏的人類瑰寶,也更擴大了其影響力。
更別說許多表演藝術場館在疫情肆虐的期間,透過網路轉播現場演出或節目錄影了。
圖書館的資料雖然以靜態文字居多,線上檢閱的技術門檻較低,但因為涉及版權,未必能逕自上傳。但是,「資料活化」的大原則是不變的。數位化是為了讓資料的保存與使用變得更便利,而不是鎖死資料,把館藏送到不見天日的角落。數位化是為了讓圖書館成為平台,串聯整合其他圖書館的館藏。這樣一來,圖書館就不受實體空間的限制,自然也不會拘泥在「入館人數」這種愈來愈不具有實質意義的空洞指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