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能符合現代人的使用慣性,圖書館必得將典藏品重新架構成「關鍵字化」、「資料庫化」,在此系統下,資訊才有機會被搜尋到。
我對數位時代圖書館想像的關鍵字是「搜尋」。之所以是「搜尋」,主要是過去仰賴圖書館為基礎的閱讀習性,進入數位時代之後已經被改變:我們對資訊、知識的取得,是以網路搜尋為優先,其次才可能走進圖書館,所以,「搜尋」是我認為當代人接近知識與資訊的基本操作方式。
為能符合現代人的使用慣性,圖書館必得將典藏品重新架構成「關鍵字化」、「資料庫化」,在此系統下,資訊才有機會被搜尋到。現有的表演藝術資料庫多數以作品演出的記錄為主,相應的詮釋資料主要聚焦在演出記錄或相關文獻的來源、格式與基本資訊,極少觸及作品與其他文件、作品與評論之間的轉化關係。
但是,一個以知識與研究為導向的資料庫,必須將作品、文獻、文物、影像、評論等數位化、資料化與標籤化後,配合搜尋技術,為作品的知識累積與後續研究提供更符合當代技術的基礎架構。因此,表藝圖書館逾19萬件館藏及曹永坤先生遺贈的黑膠唱片等視聽藏品,我建議先製作數位復刻版,一方面是圖書館缺乏恆溫恆濕的專業庫房及人員管理,既然實體保存的環境有疑慮,數位化是可行的保存手段,還能把非館藏的私人手稿、文件或影音資料借來數位化建檔,館方毋須增加典藏品的管理責任,又能藉由數位化方式擴增典藏數量。
場館是可同時匯集研究、市場和觀眾的第一線平台,我認為圖書館的定位,應該是為學院或研究者奠基許多小脈絡,這些小脈絡是依照「資料庫」概念建置而成,只要做好這部分,就能方便嫁接給研究端取用。圖書館就像拼圖的結構設計師,只要將拼圖結構的設計好即可,不需要投入研究,重複學術單位的工作,尤其是台灣公立場館以行政為主導,就算研究員也不可能不做行政生產。
不過,我倒是認為表藝圖書館可考慮規劃出版不同層次的內容物,從一般大眾都可閱讀的書籍,到知識量更多一些的入門專業刊物,供大學生至博士生拋出議題討論,更高階的出版則是經典著作和論文研究等,一則可豐富表演藝術的文字能量,再者,也只有國家單位才有條件執行這樣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