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育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我們願意花時間進行可能失敗的溝通嗎?
從教育制度看台灣舞蹈創作者與觀眾的溝通斷層
2020年底,臺中國家歌劇院製作了系列podcast《啊我就看不懂舞蹈》,由舞評人魏琬容主持,邀請評論人、編舞家、表演者、音樂家等,來自不同領域與不同角度的講者們,一同討論這道題目。雖然講者之中不乏來自街舞背景的表演者(如鐘長宏與白爛哥陳彥霖),然而這裡「看不懂的舞蹈」並非指向街舞、國標舞、社區鄰居的廣場舞,也甚至不是芭蕾舞。
-
舞蹈
我們還可以如何學習舞蹈?
或許此刻的世代正逐漸在改變些什麼。 如同一隻蝴蝶的展翅,就能掀引遠處的一陣狂風,而隨著COVID-19所帶來的疫情衝擊,藝文產業也經歷了震盪。震盪的漣漪中,有一群舞蹈工作者於6月舉辦了「舞得聊不無聊」,一場為期3週於ClubHouse的對談盛宴(註1),內容含括了舞蹈產業、政策、人力資源與教育篇,許多鮮為人知的細節環環相扣,在這些光譜外的議題相互碰撞下,儼然為當時三級警戒的每戶家中,點燃了一盞盞嬴弱火光。
-
藝號人物 People 編舞家
古名伸 永遠找尋動態中的平衡
身為「正統科班」出身的舞蹈人,編舞家古名伸卻在與非主流的「接觸即興」相遇時,斬釘截鐵地認定:「那個東西是我要的。」從此在台灣,她的名字總是與即興舞蹈相連結。在她的人生中,即興也像是她探索生命的方法與道路,一腳體制內教舞,一腳體制外創作、推廣,時時敏銳感受他人與自己身心狀態,總是要尋找動態的平衡。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多元文化沃土 孕育「會思考的舞者」
在歐陸的現代舞壇,有不少精采編舞家都出身於比利時法蘭德斯地區的這個舞蹈學校PARTS,創辦人之一是「羅莎舞團」的藝術總監和編舞家安娜.泰瑞莎.德.姬爾美可。不同於其他舞蹈學校以教授舞蹈技巧為主,PARTS更以培養「會思考的舞者」為其核心,從課程安排到生活環境,都傳遞多元而豐富的創作哲學。本文作者親自訪問該校,深入探尋這個未來編舞家搖籃的獨到之處。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1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舞蹈
開源節流跨界合作 舞蹈人才處處發光
因為台灣舞蹈教育的長期深耕及舞蹈人與團體的熱誠和創意,在經費不足的狀況下,大家積極開源節流、跨界合作並拓展觀眾群,促使舞蹈朝向多方發展。其結果就是舞蹈界新人輩出,年輕舞者與編舞者多方參與國內外創新製作,舞蹈人跨界參與他領域製作、或是推出跨界製作。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走出傳統窠臼 民族舞吹新風
近來台南的編舞家在創作作品上,開始放下所謂的「類型」束縛,走向現象的探討發現「可能」,將什麼民族舞的抽象與具象的模糊界線,一一做合理的釐清後,選擇符合當代、自我與歷史呈現方式。編舞家不論從記憶深處的回顧,或過去刻骨銘心的經歷,或對環境的感知,或對心靈的體悟,讓民族舞蹈開始從「變」而有了創新的呈現。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代表團隊
詩文入舞 跳出「非台北」觀點—─廖末喜舞蹈劇場
自一九九○年代創立舞團,廖末喜不只是將舞蹈社轉為舞團的前鋒,以現代舞為主要創作方向,更在民族舞團蔚然成風的台南一枝獨秀;而持續創作不輟的她,在創團廿年之際成立「洄游舞集」,每年邀請年輕編舞家進行主題編創,更闢「舞詩」系列,將多位台灣文學家作品化為舞作,躍動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