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昭和摩登.府城戀歌》以台南第一間百貨公司「林百貨」的電梯小姐為主軸,講述戰後至民國六十年代的府城庶民風情。(雞屎藤新民族舞團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南瀛走春.府城漫舞/傳統vs.舞蹈

走出傳統窠臼 民族舞吹新風

淺談台南地區民族舞蹈發展之初始與變革

近來台南的編舞家在創作作品上,開始放下所謂的「類型」束縛,走向現象的探討發現「可能」,將什麼民族舞的抽象與具象的模糊界線,一一做合理的釐清後,選擇符合當代、自我與歷史呈現方式。編舞家不論從記憶深處的回顧,或過去刻骨銘心的經歷,或對環境的感知,或對心靈的體悟,讓民族舞蹈開始從「變」而有了創新的呈現。

近來台南的編舞家在創作作品上,開始放下所謂的「類型」束縛,走向現象的探討發現「可能」,將什麼民族舞的抽象與具象的模糊界線,一一做合理的釐清後,選擇符合當代、自我與歷史呈現方式。編舞家不論從記憶深處的回顧,或過去刻骨銘心的經歷,或對環境的感知,或對心靈的體悟,讓民族舞蹈開始從「變」而有了創新的呈現。

以古都立基的台南市,擁有舞團數量很多,其中也包含一些具知名度的舞團,如廖末喜舞蹈劇場、雞屎藤舞蹈團、人舞劇場、靈瓏舞蹈團、台南民族舞團、藝姿舞蹈團、安琪舞蹈團、飛揚舞蹈團等。近年來在舞蹈藝術領域中,民族舞發展開始產生創作上的變革,演出形式逐步脫離舊有的表演窠臼,試圖走出創作活路,從傳統立基找出創作的新意,讓我們感受到,台南市的民族舞蹈樣貌真的不一樣了。

從舞蹈才藝班到舞團經營

過去台南地區有多家舞蹈才藝班,如今紛紛成立舞團,創作演出也往劇場展演形式轉型,民族舞蹈的創作有著別開生面的新氣象。這樣的改變,成因是台灣民族舞蹈創作的表現範圍狹窄、創作題材不外乎戲曲題材、歷史人物,舞蹈的述說與裝扮較難突破困境。肢體動作執行上,細膩質感的要求下,基本功奠定耗時費力,重複性高、新鮮度少、挑戰性不高,長期工作下略顯單調等。

而一九八七年解嚴之後,開始引進中國舞蹈家來台教授民間舞蹈及京芭體式的古典舞,並與民間團體聯繫熱絡,每年可見團隊前往取經後返台發表舞作,然而多半只見不假自我思索、照單全收的舞蹈移植表現,對創作與舞團作品特色皆無法有獨特性的表現,全台灣相同的創作作品數量更不在少數。這樣的長期交流發展至今,已注入中國民族舞的表現程式,但自我肢體身樣與體態的表現較無特色。

這樣的結果,讓台南的舞蹈工作者開始對台灣的民族舞蹈文化發展思考,同時也建構自我舞蹈風格樣貌的圖像,進而促使許多舞團在創作表現上尋求突破與改變。近年來,在創作主題上開始從文學、史詩與歷史等方向著墨,亦有對環境與生長記憶過程的導入,並從肢體探討自我與舞團經營的存在意義,試圖尋找獨特的舞蹈形式與風格,作為舞團未來長期經營的方向。

人才回流提供舞團充足的舞者

從一九八九至九一年,台灣的舞團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帶動起舞蹈小劇場的創作演出能量,舞蹈人才的培育,如今教育體系也從國中小學的藝能班、高中職舞蹈班、大學舞蹈系,到今天與舞蹈相關研究所的設置,舞者的養成亦在接受這一貫的系統教育後有所奠定。

今日社會資訊環境改變甚快,學子透過傳統與新穎課程的改變與銜接,思考內涵逐步具國際觀點後,產生出更多優秀舞蹈工作專才的返鄉加入舞團,提升台南地區舞蹈藝術創作演出的精質化方向。加上民間舞蹈才藝班紛紛設立舞團,引領專業畢業生返鄉投入舞蹈教育與演藝事業生態的發展。舞者從教學立基解決生存問題,亦能延伸到創作表演的舞台生存模式,充足的舞者是奠定台南舞蹈環境的廣度發展與成敗關鍵之所在。

民族舞蹈劇場模式的跟進

隨著現代舞發展,在創作上的自由與多元的表現,帶給舞者與編舞者不同的思維與肢體的挑戰,提領民族舞蹈工作者進行深思與反省,並在創作模式的開始學習、改變與跟進尤其顯著。

編舞者開始關注生活周邊可用的題材,且能多方的討論與實驗,其作品呈現都能擴展民族舞創作的廣度,創作的手法亦能採用現代劇場的創作行為模式,努力從歷史過程積習已久的閉鎖空間中走出創作困境,期待衍生出新視覺的民族舞種。

民族舞不能只有亮麗的外觀、鮮豔色彩的表現,肢體也不能滿足或停滯在傳統固定的身形與用法,當代的民族舞團都積極朝向創新的作品邁進,近來台南的編舞家在創作作品上,開始放下所謂的「類型」束縛,走向現象的探討發現「可能」,將什麼民族舞的抽象與具象的模糊界線,一一做合理的釐清後,選擇符合當代、自我與歷史呈現方式。編舞家不論從記憶深處的回顧,或過去刻骨銘心的經歷,或對環境的感知,或對心靈的體悟,讓民族舞蹈開始從「變」而有了創新的呈現。

我們看到不同於以往的印象之外,也見到台南民族舞創作者勇敢的一面,畢竟長期所形成的「民族舞」外衣,有如堅實牢固的框架是不容易解開的,要在做法上放棄習以為常且脫手而出的方便,重新在面對全然陌生的創作新事務,創作者更是要有面對心力交瘁與掙扎的心理準備。

原生劇場  民族舞蹈展演新選擇

過去台南市舞蹈表演場地較受演藝團隊喜愛的有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演藝廳(大型舞台)和歸仁文化中心演藝廳(中型舞台)。二○○七年對台南地區舞蹈演出場地的統計,小型劇場卻占多數比例,其中大多數選擇誠品藝文空間作為作品發表的場所,可見小劇場演出形式的場地缺乏。

○九年台南市立文化中心獲得文建會補助,將國際會議廳整修成為實驗劇場(原生劇場),可容納兩百六十至三百人,為台南地區第一座專業級小劇場,劇場設施的改善,確實提升演藝團隊與觀眾進劇場的意願,小劇場模式的舞蹈創作推動,從節目的數量與演出的場次,都較未改建前只能選擇誠品藝文中心演出,要高出很多。

民族舞蹈的創作表演上,也不例外地搭上此一風潮,舞台呈現開始有了突破性的改變。對於製作民族舞蹈節目,慣性上所需經費不低,原生劇場能以設備完善,座位席少推票容易達到滿座,舞者數量不需太多,可提升排練品質與減少工作時數,達到最佳的表現品質,作為藝術展演的優質條件下,形成台南地區舞團最常選擇的表演場地,進而影響民族舞類項創作模式的改變跟進。

我們雖然為傳統的民族舞能走出新的表現方向感到高興,同時也憂心創作上過度追求改變而偏離身為民族舞的主軸太遠,造成民族舞原有獨特風格的流失,及傳統立基內涵的遺漏,使得作品焦點在創新的思維激動上,失去此類項文化訊息傳遞的依據,是我們所不願樂見的。如何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尋得創作的平衡點,為舞蹈工作者留下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