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TS舞蹈學校的創辦人之一、「羅莎舞團」的藝術總監和編舞家安娜.泰瑞莎.德.姬爾美可。(Anne Van Aerschot 攝 PARTS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多元文化沃土 孕育「會思考的舞者」

訪比利時法蘭德斯地區PARTS舞蹈學校

在歐陸的現代舞壇,有不少精采編舞家都出身於比利時法蘭德斯地區的這個舞蹈學校——PARTS,創辦人之一是「羅莎舞團」的藝術總監和編舞家安娜.泰瑞莎.德.姬爾美可。不同於其他舞蹈學校以教授舞蹈技巧為主,PARTS更以培養「會思考的舞者」為其核心,從課程安排到生活環境,都傳遞多元而豐富的創作哲學。本文作者親自訪問該校,深入探尋這個未來編舞家搖籃的獨到之處。

 

在歐陸的現代舞壇,有不少精采編舞家都出身於比利時法蘭德斯地區的這個舞蹈學校——PARTS,創辦人之一是「羅莎舞團」的藝術總監和編舞家安娜.泰瑞莎.德.姬爾美可。不同於其他舞蹈學校以教授舞蹈技巧為主,PARTS更以培養「會思考的舞者」為其核心,從課程安排到生活環境,都傳遞多元而豐富的創作哲學。本文作者親自訪問該校,深入探尋這個未來編舞家搖籃的獨到之處。

 

打開歐洲當代舞蹈史最新的一章,將赫然發現多位目前活躍於世界舞台的編舞家,如西迪拉比(Sidi Larbi Cherkaoui)、阿喀郎.汗、Arco Renz、Erna Omarsdottir,都出身同一所學校——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PARTS(Performing Arts Research and Training Studio)舞蹈學校。這所學校的創辦人之一為比利時「羅莎舞團」(ROSAS)的藝術總監和編舞家安娜.泰瑞莎.德.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Keersmaeker)。由於這所學校獨特的教育理念和藝術視野,它已成為當代歐陸編舞家的重要搖籃。

歐陸的現代舞新重鎮

和鄰近的荷蘭比較,比利時現代舞的起步相當晚。荷蘭早年因有編舞家尤里.季里安(Jiri Kylian)及范.曼農(Hans van Manen)所領軍的「荷蘭舞蹈劇場」(Netherland Dance Theatre,NDT),從一九六○年代便開始致力發展現代舞文化。在當年,比利時政府只關注古典芭蕾和現代芭蕾的發展,如支持「比利時皇家芭蕾舞團」和贊助編舞家貝嘉所創立的「廿世紀舞團」。直到一九八二年,姬爾美可從紐約學習現代舞返國後創立羅莎舞團,以其極簡風的現代舞,如Fase: four movements to the music of Steve Reich等舞作走紅舞壇,被廣邀到世界各大大小小的藝術節演出,儼然成為比利時法蘭德斯的「文化大使」,政府才開始大力支持比利時現代舞發展(註1)。接下來姬爾美可又也在各方的期待和支持下創立PARTS舞蹈學校。近年來,比利時新生代編舞家輩出,以跨界混搭風格驚豔世界舞壇,布魯塞爾反而在一九八○年代後,異軍突起成為歐陸的現代舞新重鎮。

去年夏天,我拜訪了這個在歐陸風格獨樹一幟的舞蹈學校。從布魯塞爾的中央車站,再轉電車加步行,來到位於有樹林散落其間的城市西南角,出現在眼前的是一棟白色、造型簡約的大建築物,門口則是一張小小的門牌寫著“PARTS”。這棟建築物同時是羅莎舞團和PARTS舞蹈學校的家,襯著房舍背後的山坡和綠樹林,簡潔卻又清新的風格,一如姬爾美可的許多舞蹈作品。

培養會思考的舞者

每兩年才招生一次的PARTS舞蹈學校是許多年輕舞者夢想進入的學校。入學考試競爭非常激烈。每回從一千多名的申請者中只錄取約卅五名學生。學校也到世界各地舉辦甄試,主動爭取最有潛力和舞蹈天分的學生前來就讀(註2)。

接受採訪的是學校研究部(Research Cycle)主任史提夫.貝爾德(Steven De Belder)。前一晚才從正舉行「舞在八月」(Dance in August)舞蹈節的柏林趕回來的他,是特別趕去看PARTS年輕編舞家在柏林呈現的新舞作。安特衛普大學(Antwerp University)表演研究(Performance Studies)系博士班肄業的貝爾德,從二○○三年起就在PARTS任教。穿著羅莎舞團的T恤,他熱情地介紹起PARTS創立的源由、其不同於歐陸其他舞蹈學校的特色、法蘭德斯舞蹈簡史,和學校目前正在進行的各種藝術計畫。

貝爾德說明,PARTS在某種程度上是繼承比利時編舞家貝嘉(Béjart)創立的表演學校「慕德拉」(Mudra)而來,姬爾美可本身也畢業自慕德拉。這個學校創立於一九六○年,以盡可能教導學生東西方各式各樣傳統及當代的表演文化為宗旨之一,在當時也是作風相當前衛的表演學校。然而,在一九八七年,因比利時政府提供的經費補助不足,貝嘉只好將舞團和工作中心遷到了瑞士洛桑,「慕德拉」也就在比利時消失了。與此同時,羅莎舞團在國際舞壇嶄露頭角,使得現代舞日漸受到政府的重視。在各界期待下,一九九五年PARTS表演學校終於成立,而姬爾美可也被任命為首任校長。

學生背景相當國際化

建立此學校時,姬爾美可向三位舞壇前輩——碧娜.鮑許(Pina Bausch)、威廉.佛塞(William Forsythe)及崔莎.布朗(Trisha Brown)——請教關於新舞蹈學校的發展方向;最後,她們決定以培養「會思考的舞者」(thinking dancer)為學校重要的核心思想。一九九五年創校時,學校為三年制,二○○○年改為四年制。學習的前兩年稱為「訓練階段」(training cycle),後兩年稱為「研究階段」(research cycle)。PARTS目前並計畫在二○一三年將「訓練階段」擴展為三年。整體而言,學校有75%的補助來自比利時法蘭德斯地區的教育部,並有來自歐洲文化部(European commissions)的資助。由於學校的五十多位老師來自比利時和世界各地,而學生的背景也相當國際化,學校目前使用英文為授課的語言。

在「訓練階段」,PARTS學生要上各式各樣的舞蹈技巧課程,包括當代舞(contemporary dance)、放鬆技巧(release technique)、即興、各種身體技巧(Body technique)——如瑜珈、亞歷山大技巧、日本按摩(Shiatsu)等。很特別的是,PARTS課程不包括一般的「現代舞課」(Modern dance),如葛蘭姆(Graham)、李蒙(Limon)、康寧漢(Cunningham)等技巧,而較偏好後現代舞風的技巧和風格。學校廣邀各地名師前來駐校授課,他們常以兩到五星期的「工作坊」形式舉辦課程。學校也相當重視培養「音樂」和「戲劇」方面的素養,因為他們都和舞蹈關係密切。在PARTS,所有的學生都必修「表演課」(acting),這是為了能讓表演者在舞台上有強烈的呈現(presence)。

在「研究階段」,除了技巧課,學生也須修習各類理論課程:包括舞蹈史、哲學、社會學和參與各種主題性的討論課程(seminar),如以「電影」、「視覺藝術」、「政治」為主題等。在這個階段,學生將有機會實地創作舞蹈,更深入地去探索其本身的藝術創作方式和發展自己的舞蹈創作風格,這個階段以培養有思考和研究能力的舞蹈藝術家為宗旨。畢業前,畢業班學生會有一個盛大的歐陸巡迴公演。

貝爾德表示,雖然也有學生是因為想成為羅莎舞團未來的舞者而來報考PARTS舞蹈學校,但事實上兩者並沒有關聯。在二○○一年由PARTS發起的舞蹈網絡「歐洲計畫」(European Project),對歐洲現代舞人才的培育和學校本身的成長皆有相當助益。這個計畫的參與者包括許多歐洲重量級的教育和藝術機構,如歐洲各地的知名舞蹈學校、劇院、和藝術節製作人等。他們一起聯手協助學校在世界各地舉辦招生考試,向歐洲文化部申請經費和獎學金,並讓畢業生有機會在各種專業藝術網絡中呈現他們的作品。

法蘭德斯新浪潮

貝爾德提到,比利時多元的文化傳統和複雜的歷史背景,也和目前形成的比利時舞蹈風景(Belgium Dance Scene)有密切關聯。比利時在一直到一八三○年才獨立,目前位於比利時南部,說法文、以農業為主的瓦隆地區(Walloon),和北方說荷文、以工商業為主的法蘭德斯地區(Flemish),也一直處於互相競賽的狀態。首都布魯塞爾位於兩區交界,不但是「歐盟」所在地,使用荷文和法文為雙官方語言,連「文化局」都有兩個,分別支持來自其省分和文化區的表演文化。這雖然有暗中較勁的火藥味,但在尋找不同版本的比利時「文化認同」的過程中,也無形中讓比利時舞蹈文化更加蓬勃發展。而一九八○年代開始的「法蘭德斯浪潮」(Flemish Wave),以及相繼出現在比利時舞蹈和劇場藝術大家,如楊.法布爾(Jan Fabre)、凡德吉帕斯(Wim Vandekeybus)、布拉德勒(Alain Platel)、梅格.史都華(Meg Stuart)等,他們或來自比利時,或是出身別的國家但受到比利時吸引而來,都共同創造了比利時百花爭豔的現代舞風景。

和大自然和諧共存的舞蹈哲學

目前PARTS舞蹈學校和羅莎舞團共用此舞蹈中心和校園,有各自獨立的行政體系和辦公區塊。除了主建築物,右方也有一排由舊倉庫改建,一樣漆成白色、挑高明亮的現代舞蹈教室。在主建築內,有可改裝成劇場的大排練教室,PARTS舞蹈學校和羅莎舞團的舞作有時也可在此公演。常和羅莎舞團合作的樂團也進駐此地。暑假期間,舞蹈學校放暑假,舞團又四處巡演,空出來的教室也沒有閒置,學校免費提供給提出申請的年輕編舞家使用,並舉辦有很多國際學生的夏日舞蹈學校。多功能地使用其高水準的舞蹈空間,並充分運用各種資源培養新生代,PARTS表演學校在比利時現代舞發展中,的確扮演著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採訪後,貝爾德建議我繞到建築後方參觀PARTS舞蹈學校由學生親自照料的有機菜園和養蜂巢。原來,在PARTS學校不但在舞蹈課堂上教導學生如何成為一名更健康的表演者,知道如何愛護自己的身體和心靈,餐廳也每天供應健康有機的食物。而食物的部分來源,便是學生親自栽種的蔬菜。當時,是午間休息的時光。步出戶外的我,正好看見坐在野餐桌休息和悠閒進餐的學生。再走到小山坡上,眺望被廣袤樹林和小河流圍繞的學校,我也就更進一步了解羅莎舞團舞作中自然天成的大自然氣息,以及PARTS舞蹈學校想傳達給學生的一種和大環境和諧共存、有機的舞蹈哲學了!

 

註:

1.  「羅莎舞團」是歐陸相當受歡迎的舞團。編舞家姬爾美可擅長以簡約主義(minimalism)作曲家,如史提夫.萊許(Steve Reich)等人的音樂入舞。她的舞蹈重點不在呈現很多複雜不同的動作,而在以重複的表現方式,簡單的動作元素,發展出如數學般精確的美麗舞蹈。近年來,該舞團也有系統的製作新舞碼,並重演舊作。編舞家姬爾美可一方面保有其獨特的編舞風格,另一方面也勇於跨界和各種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2011年,該團的新作Cresena,便是她和劇場藝術家的聯合創作,並首演於南法知名的「亞維儂藝術節」。舞團近年各地邀約不斷,2012年葡萄牙的里斯本市並選姬爾美可為「2012年城市藝術家」,一整年都上演舞團的代表作品。

2.  2012年PARTS只招收「研究階段」(Research Cycle)的學生。舉行甄試的地點和日期,詳見學校官網www.parts.be。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透過眼神、呼吸  「有機」呈現舞作

台灣學生黃郁慈的PARTS夏日學校體驗

PARTS在每年都會舉辦夏日舞蹈學校,由羅莎舞團資深舞者或舞校教師教授各種當代舞技巧和舞團「名作實習」等課程,讓來自世界各地對PARTS和舞團舞作感興趣的學生,可到比利時親身體驗其獨特的舞蹈風格。去年夏天仍就讀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的黃郁慈,便在「羅曼菲獎學金」的支持下,有幸到PARTS學習,並修習「名作實習」等課程。

在夏日舞校,除了技巧課,黃郁慈也參與教授兩支姬爾美可的舞作:DeshBartók--Quatuor n°4的名作實習課程。前者是奠基於印度古典音樂raga形式的舞作;後者則是使用當代作曲家巴爾托克的《第四號絃樂四重奏》入舞。她非常驚訝羅莎舞團的編舞家和舞者可以以身體如此準確地使用和分析音樂。在學第一隻舞Desh時,老師常在教完一個動作片段(movement phrase)後,請學員將之加快、減速或倒轉,變形。舞作中的拍子和空間的使用都極複雜,他們在學習舞作時,也特別畫下音樂節奏和空間示意圖幫助記憶和學習。

相較之下,黃郁慈則認為第二支舞作Bartók--Quatuor n°4則更充滿「人」味的生命力,這支四人舞的音樂非常強烈,須四人互相關照,速度一致地跳出快速的動作組合,呈現空間的變化和強烈的表演性。黃郁慈說,排練老師希望大家在跳舞時真的用眼睛去看彼此,透過眼神、呼吸、動作、韻律產生連結,享受一同共舞所營造的效應,將舞作「有機」地呈現。

學習了兩支舞碼的選段,黃郁慈深深佩服編舞家姬爾美可「玩音樂、玩空間、玩速度、玩變形」的能力;透過親自以身體學習羅莎舞團的舞作,她也更深一層了解,簡約主義編舞家的作品,看起來很容易,執行起來難度卻超乎想像!(黃尹瑩)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