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董怡芬

相關文章 12 篇
  • 壞鞋子舞蹈劇場製作人林志洋(左起)、藝術家孫瑞鴻、陳建北、協同策展人張懿文、策展人徐文瑞、國立臺灣美術館副館長汪佳政、藝術家劉芳一、鄭琬蒨、郭敬耘、東冬.侯溫、梁廷毓、鄭道元出席記者會。

    「問世間,情不為何物─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 展演共織多重宇宙

    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問世間,情不為何物─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將於11月5日開展,本屆主要特色除了視覺藝術外,亦呈現多項表演藝術作品,帶給大家和以往不盡相同的感受。

    文字|張震洲
    2022/10/07
  • 董怡芬
    特別企畫 Feature 獨立編舞家、舞蹈教師董怡芬

    牽著女兒,重新思索未來

    自從去年夏天女兒出生,董怡芬的人生就大大改變了,「有了女兒之後,就沒有時間感了,因為時間完全不是你可以控制的。」也因此,讓她對工作、對人生有了不一樣的想法,比起創作,她發現自己更重視小孩與後代的未來,除了想幫助年輕的舞蹈工作者磨練經驗,也想讓舞蹈的世界更寬廣、讓台灣的藝文環境再提升董怡芬想從追趕時間表與緊繃的身心中緩下來,好好檢視自己的生活、照顧自己的身體、陪伴女兒成長,是董怡芬給自己的功課。

    文字|吳孟軒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 當「表演」不再發生在「舞台」上、觀眾不再被鎖定於座椅上,傳統形式的「表演」顯明而僵硬的界線此刻變得模糊。
    新銳藝評 Review

    60個60秒中的無限可能

    這部舞作無疑是有趣的,因為它大膽地鋪設了對觀者的各種試探(相信對編舞家、舞者亦是);既然是「互動」的作品,而不是單方面的「表演」,能不能任性地要求每個入場的人都身心配合?其實人們的冷靜或窘迫都是可能,也同時是社會裡千百種姿態之一;但哪怕只是為人帶來內心一秒的震動,未嘗不會令他們下一次多前進一步?

    文字|許世佳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董怡芬《我不是我》以遊戲「下指令」的方式,觸及群體的社會結構中語言的殘酷性。
    即將上場 Preview 「新點子舞展」各自取徑

    蘇威嘉、董怡芬 探索動作如何「說話」?

    將在五月底、六月初登場的兩廳院「新點子舞展」,邀來兩位風格殊異的編舞家蘇威嘉與董怡芬,分別展演舞作《自由步》與《我不是我》。雖然題材不同,但兩者的內在核心有著相似的企圖:形式作為內容,動作如何「說話」?至於兩位如何各自取徑尋答,那就劇場中見分曉囉!

    文字|張慧慧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 「舞獨有三 偶加伊—參之舞」,四段舞作皆由三名舞者作十五分鐘的呈現。
    舞蹈新訊

    「舞獨有三」 演繹三人行的掙扎無奈

    妳、我,再加上一個她,難解的三角習題搬上舞台,依舊是衝突、落單,還是能創造出新的和諧?繼去年的「舞獨有貳雙人舞創作展」後,稻草人舞團這回以「2+1」的三角關係出發,巡迴演出新作「舞獨有三 偶加伊參之舞」,四段舞作皆由三名舞者作十五分鐘的呈現,以敏銳豐富的拆解方式與編排結構,演繹三人行的掙扎、隱瞞、無奈。 風格深受德國舞蹈劇場影響的鍾穗香,作品《三人行,必有我「失」?》思索三角關係究竟是「眾樂樂」,還是孤單的開始?近來備受矚目的七年級新秀周書毅,帶來改編契訶夫經典作品《三姊妹》的新作《窗》,轉化文字意象為動人肢體。表演經驗豐富的董怡芬,作品《外表外》利用伸展台上的迅速變裝,延伸出「不斷拋棄再尋找」的人生過程;舞團藝術總監羅文瑾的作品《背後》,訴說三角關係的表面和平下,始終刻意隱滿著彼此看不到也說不出來的秘密。(鄭淑瑩)

    文字|鄭淑瑩
    第160期 / 2006年04月號
  • 日本Kaori Seki舞團的Marmont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表演藝術經紀人協會年會 東亞舞蹈成亮點

    固定一月份在紐約舉行的全美表演藝術經紀人協會年會,是北美表藝圈的一大盛事,而由亞洲協會主辦的東亞當代舞蹈示範演出,已成為年會期間最具口碑的表演之一,今年有來自台灣的孫尚綺、董怡芬及動見体劇團,還有日本的Kaori Seki舞團、enra舞團、川村美紀子等五檔作品,展現東亞當代舞蹈的精采風景。

    文字|謝朝宗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 《我不在這》中不斷流動的場景,就像自記憶擷取的生活片段。
    即將上場 Preview 董怡芬與朋友們《我不在這》

    聲音觸動 記憶與穿越之舞

    編舞家董怡芬將「記憶」這個舉動和記憶的內容,揉合成如散文般的新舞作《我不在這》,與其他三位表演者:王靖惇、高永煜、來自德國的柯德.林科,藉著聲響觸動,彷彿重返了某些過往現場,但卻又感受不同,「我不是我,這裡也不是這裡。」

    文字|鄒欣寧
    第248期 / 2013年08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董怡芬 巧用身體 輕盈柔軟之必要

    董怡芬的骨架大,前臂長,她善用這項先天條件,發展出比其他舞者強壯的肌肉;有了肌肉保護,關節便不易受傷。跳舞時,她懂得利用前臂的延展,豐富動作的詮釋,也喜歡用脊椎創造自己的身體語言,「可能也因為脊椎動起來有水的感覺」,她笑笑說。

    文字|鄒欣寧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舞蹈空間資深舞者董怡芬、鄭伊雯編創的《10號線》。
    藝術節 第十六屆皇冠藝術節

    奇花異朵各繽紛 三十世代殺出新血路

    去年因著創作者年齡、資歷,偶然成就了藝術節「殺出純熟好手新血路」的主題,今年擬定策劃方向時,皇冠索性也循此脈絡,邀請四組創作者:舞蹈空間資深舞者董怡芬、鄭伊雯,「安娜琪舞蹈劇場」團長謝杰樺與新加坡新典舞蹈工作坊,詩人導演劉亮延與新團體狂想劇場,分別演出精采新作。

    文字|鄒欣寧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 董怡芬
    即將上場 Preview 新人新視野—舞蹈篇

    「女流」當家 譜寫舞蹈新貌

    今年的新人新視野舞蹈篇,非常女性!集結了董怡芬、林祐如、余彥芳、林宜瑾四位舞蹈女將,都是近兩年內南征北討、或編或舞的年輕新勢力,這股「女流」將在實驗劇場匯聚出怎樣的舞蹈地貌?如何以創作提出年度總結?令人引領期待。

    文字|鄒欣寧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 周書毅的《讓》
    演出評論 Review

    青春創意、絕不獨腳

    論評這批新生代作品的好壞,不是我的初衷,更留不得我說,決定的是觀眾。看來,他們有的已經發現「觀眾」的存在,改善了舞台呈現的「語法」,有的還是展現個性、堅持自我訴求了深具特色的行銷製作,間接支持也證明了這批新世代年輕人的態度;過去那種「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堅持,反倒發揮於創意,應該再也不是那種不負責的輕藐了。

    文字|傅裕惠
    第192期 / 2008年12月號
  • 《十號線》中身體性的場域,以貼身的牛仔褲與襪子構成,編舞家以最靠近身體的小物件著手,一面玩耍物件、改變符號意義成為象徵。(林韶安 攝)
    舞蹈

    回歸舞蹈本質的清新勇氣

    身體性的場域,以貼身的牛仔褲與襪子構成,一反今日劇場喜愛的大目標大論述,編舞家以最靠近身體的小物件著手,一面玩耍物件、改變符號意義成為象徵,城市、人群、地鐵車廂、行駛方向一面讓舞者真正成為舞台上的主角,焦點集中在舞蹈動作本身,光是這個樸素回歸舞蹈本質的策略,就是一個今日已經難得的清新勇氣。

    文字|謝東寧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

    《夢與陰影》 帶著觀眾一起離地飛行

  • 音樂

    班貝格交響樂團亞洲巡迴 攜手陳銳在台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思啊想啊起——滄桑中綻放的旋律

  • 戲劇

    《和合夢》 以沉浸式展演回應酷兒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