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在這》中不斷流動的場景,就像自記憶擷取的生活片段。(鄭敬儒 攝 董怡芬與朋友們 提供)
即將上場 Preview 董怡芬與朋友們《我不在這》

聲音觸動 記憶與穿越之舞

編舞家董怡芬將「記憶」這個舉動和記憶的內容,揉合成如散文般的新舞作《我不在這》,與其他三位表演者:王靖惇、高永煜、來自德國的柯德.林科,藉著聲響觸動,彷彿重返了某些過往現場,但卻又感受不同,「我不是我,這裡也不是這裡。」

編舞家董怡芬將「記憶」這個舉動和記憶的內容,揉合成如散文般的新舞作《我不在這》,與其他三位表演者:王靖惇、高永煜、來自德國的柯德.林科,藉著聲響觸動,彷彿重返了某些過往現場,但卻又感受不同,「我不是我,這裡也不是這裡。」

臺北藝術節 董怡芬與朋友們《我不在這》

8/30~31  19:30   9/1  14:30

台北 水源劇場

INFO  25289580轉192

繼去年發表舞作《我沒有說》後,新銳編舞家董怡芬再度以否定句對人生發出輕盈的反駁——《我不在這》,是一場關乎記憶的「穿越時空」之作。

記憶重返  卻是「我不在這」

高中畢業就到澳洲念書的董怡芬,從大學至今過著空中飛人的生活:法國駐村、東南亞教舞、到世界各地參加工作坊、去年作品也受邀到西班牙等地演出……「到底這些國家、這些經驗對我留下些什麼?」董怡芬搜索記憶,於是難忘的人事物、瑣碎的生活片段、透過理性與非理性的交互作用,一一重現她的腦海。

在拾取回憶的過程中,董怡芬發現記憶是個奇妙的東西,「有時回想一些事情,總覺得那不是我的故事,也不是我了;同一件事情,五年前回想和又過了五年回想,感覺也不太一樣。」更奇妙的是,人自己會下意識地修飾記憶,「有些事件其實是醜陋的,但為了留住某些感受,人會重新建構事件……為了留住美好,人甚至會編造過去。」

董怡芬將「記憶」這個舉動和記憶的內容揉合成一支宛如散文小品的舞作。劇場中不斷流動的場景,就像自記憶擷取的生活片段,透過搬演,董怡芬和其他三位表演者——王靖惇、高永煜、來自德國的柯德.林科(Coordt Linke)彷彿重返了某些過往現場,就像許多電影常有的橋段:若能重返人生的特殊片刻,你是否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弔詭的是,重返過去的既然是「現在」的你,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可能和過去一樣,因而儘管重回過去,卻很可能帶來「我不在這」的感受。

「我不是我,這裡也不是這裡。」藏在舞作名字底下的,實則是人面對記憶時,因荒謬而生的淡淡感傷。

聽覺觸動  創造記憶氛圍

同樣延續《我沒有說》對聲音與舞蹈結合的實驗,《我不在這》不採取一般舞蹈播放旋律音樂的配樂模式,而是藉由曾與阿喀郎、西迪拉比合作過的音樂家柯德.林科的現場即興聲響,與音樂設計林桂如以聲音創造的氛圍,引動舞者進入不同的記憶場景中。

在回想這些年輾轉於不同國家、城市的經驗時,董怡芬發現自己不僅依賴視覺,很多回憶都是由聽覺觸動的。「在國外,我常靠耳朵辨識空間,例如迷路時循著教堂鐘聲找到方向,也記得曾被音樂牽引到一個探戈舞會……」人們熱舞探戈的愉悅,讓董怡芬留下深刻印象,也轉化為《我不在這》的其中一幕。

林科擅長使用各種生活物件製造節奏、聲響,此形式不只貼切《我不在這》取材生活的出發點,也在台上創造一番不同於舞蹈的表演趣味:一顆小小松果的反覆觸擊,或一小紙片的細膩搓揉,成為舞者進入不同記憶空間的「觸點」,開啟的是哪一道時光之門?答案不限於表演者的舞動中,也開放給觀眾。帶著你的過去,一同加入這場時光的舞會吧。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