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劉若瑀

相關文章 18 篇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外觀。
    焦點專題 Focus 打開台北珠寶盒—劍潭NO.1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Try Tey看

    歷經10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簡稱北藝中心),終於在眾人的殷切盼望下開門迎賓,於3月展開試營運,8月正式開幕。這座方形建築物座落於士林,外有著大型球體的突出物,被網友暱稱為「皮蛋豆腐」,甚至以貢丸、米血糕、百葉豆腐滷味模擬拼成外型。然而這個世界首座球形觀眾席,卻被大讚突破多項建築常規,被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評選為「全球最具顛覆性的8大建築」之一,成為台北新地標。 除了以外觀引起旋風,最令表演藝術團隊及藝文愛好者關切的,便是軟體上的經營方向與現階段採取的優化措施。為此,本刊特別邀訪了董事長劉若瑀及執行長王孟超,解答他們對人才培育、國際連結及未來的期許。地理上,從北藝中心向外輻射,也有不少探索城市歷史的好去處,我們也特以專文介紹,推薦讀者在一趟士林、劍潭之旅中,不妨多留些時間,於演出前後造訪這些藝文景點、享受寓教於樂的附加價值。

    文字|本刊編輯室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11
  • 北藝中心首屆董事長劉若瑀。
    焦點專題 Focus 專訪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

    劉若瑀:以「開放、培育、國際網絡」為北藝中心定錨

    3月11日,阮劇團的《熱天酣眠》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揭開為期兩個月的試營運序幕。「懷胎10年」的北藝中心,為台灣表演藝術界注入一股新力及能量,第一屆董事長劉若瑀更期許:北藝中心要致力於人才培育,並與國際連結,讓更多台灣藝術家及團隊踏上國際舞台。

    文字|吳垠慧、黎家齊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11
  • 《諸神之鄉》
    戲劇

    優人神鼓《諸神之鄉》 一場「巫」的沉浸體驗

    什麼是巫?誰住在巫的村子裡?一場婚禮,即將從村外到來,又會發生什麼樣的變數與劫難?優人神鼓即將推出的年度創作《諸神之鄉》,將在老泉山上打造成一個「巫」的村莊,期盼藉優人質樸的能量,讓老泉山山上劇場成為人與自然間交會的玄關,傳遞安定的力量給疫後的人們。

    文字|黎家齊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3/01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探2021,黑暗中看見光

    2021年是怎樣的一年?表演藝術圈又有什麼事件值得被關注呢?

    文字|本刊編輯室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2/16
  • 黃誌群與劉若瑀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愛,也是修行 劉若瑀 ╳ 黃誌群

    下了舞台,身著劇服的阿襌師父一身是汗,出去更換衣服。等待間,行政人員圍著蘭姐,一邊問問題、一邊告知行程;她則一面看著樂器撤下,一面招呼我們稍待。不一會兒,阿襌師父氣定神閒地出現,兩人才終於相會。在按下快門前,蘭姐突然轉頭,兩人相望、頻頻點頭,像是一組一組密碼的發射與接受,我們看不懂。 回想二○一二年的五月,他們噙著眼淚說累了,決定暫停創作三年。然而在這沉潛的期間,兩人所忙的事情似乎也沒少過。不但將醞釀已久的作品《愛人》帶到德國首演,讓國外看見融合鼓樂、武術、舞蹈、文學及合唱的劇場,更在今年即將帶回台灣演出,隨後並且將移師香港藝術節表演。劇中面對「愛情」課題,他們用東方文化的「太極」中,雙人對練時,敵我防衛攻擊的「散手」,表達情人之間你推我就,若即若離的情慾狀態 領著優人神鼓一步步走來,人稱阿襌師父、蘭姐的黃誌群和劉若瑀,在舞台上不但上演《愛人》,台下也是愛人夫妻。即使兩人一動、一靜,一內、一外,卻也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打鼓、一起修行。 一起受訪,忽然瞥見他們不約而同地將十指交疊放在腿上。想起方才相互點頭後,兩人回眸的一笑,此刻才懂,原來對他們來說,愛,同樣也是修行。

    文字|李秋玫、登曼波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 理查茲在工作坊指導學員。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點亮那照見內在深處的燈 側記兩個葛羅托斯基相關工作坊

    一九八○年代的台灣小劇場,因陳偉誠與劉若瑀的引入,波蘭劇場大師葛羅托斯基的訓練方法成為當時演員訓練的顯學之一,迄今仍有多個團隊與個人循此脈絡而行。今夏,陳偉誠與劉若瑀的優人神鼓均舉辦葛氏相關工作坊,後者更邀到葛氏嫡傳弟子湯瑪士.理查茲,帶領「葛羅托斯基與理查茲研究中心」團隊來台進行。兩者工作坊異曲同工,透過肢體或歌唱,帶領成員打開探尋自我內在的路徑

    文字|鄭尹真、羅琬玲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的禪與中國的武

    當新店老泉山上的擊鼓優人 遇上河南嵩山的少林弟子 會激拼出什麼樣的火花? 當台灣的「禪」遇上中國的「武」 會在舞台上創造怎樣的劇場風景? 六月初 「優人神鼓」與「少林寺武術館」合作的《禪武不二》 就要推出這樣的組合,乍看下令人覺得匪夷所思 但如果深究其淵源 又似乎從千年前的達摩祖師便已種下如此因緣 除了邀請優人神鼓藝術總監劉若瑀與 優人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李立亨撰文 娓娓道來優人與少林寺結緣及一起排練的種種 本刊也特地邀請與劉若瑀為紐約大學前後期校友 同樣關注中國武術與藝術的電影導演李安 與劉若瑀越洋連線 對談兩人的相識及對彼此的重要影響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50期 / 2005年06月號
  • 導演劉若瑀選擇了東方文化中的太極散手,以身體運動作為表達情人你推我就,若即若離的情慾狀態。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優人神鼓與德國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合作 《愛人,Lover》 打開思考東西文化交流的契機

    在優人神鼓與德國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合作、四月二日在柏林進行世界首演的《愛人,Lover》中,作曲家佑斯特與優人神鼓將「東、西方各自如何看待愛情」呈現在他們一起打造的「音樂、舞蹈、劇場」裡。這個德國與台灣表演團體的交會,中國古詩與美國現代詩的對談,不是僅僅文化的市集,也不能僅僅以膚淺的「當東方遇上西方」廣告標語來帶過去。它有新的思考,新的嘗試,也有新的結果,等著你欣賞它的海報、它的音樂、它的畫面,來體認和領悟。

    文字|沈雕龍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 李國修說:「三十年前若沒有蘭陵,今天也不會有屏風!」圖為他在屏風《京戲啟示錄》中的演出。
    其他分類

    傳奇不滅 現代劇場開枝散葉

    三十年後,蘭陵的創作不再、蘭陵人各奔東西,但這一切看在吳靜吉眼裡,蘭陵劇坊其實從未消失。如今活躍於舞台上的戲劇工作者,如先後創立筆記劇場、人子劇場的黃承晃,屏風表演班的李國修、九歌兒童劇團的鄧志浩、優劇場的劉若瑀(劉靜敏)、紙風車的李永豐、金枝演社的王榮裕、如果兒童劇團的趙自強,都是出身蘭陵。連當年自美負笈歸國的賴聲川,也是從蘭陵開始,踏出創作的第一步,隨後才有表演工作坊的誕生。他們在四處開枝散葉,其所締造的影響力,讓「蘭陵」成為台灣現代劇場史上最重要的關鍵字。

    文字|廖俊逞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 優人神鼓的《金剛心》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東西文化 扯不清的結

    每年十月到十二月上陣的「下一波藝術節」,可謂是當代表演藝術的指標展示場,精英製作薈萃,創意新作並榮,可以從中觀察到最新的表演藝術創作趨勢。這次介紹的三齣作品,不論是台灣出品的優人神鼓《金剛心》,中法人員合作的Les Sept Planches de la Ruse,或是取材印度故事、音樂與肢體的Arjuna's Dilemma,都可看出多元文化混融的意圖。

    文字|王如萍、李銘訓
    第192期 / 2008年12月號
  • 優人們為慶祝山上劇場的重生,將在此演出新作《入夜山嵐》
    遊藝場 ART SPECE

    在這座山,找到藝術的力量 慶祝山上劇場重生 優人神鼓演出《入夜山嵐》

    山上劇場是訓練和排練基地,也是創作靈感來源,《聽海之心》、《金剛心》等佳評作品,都源於大自然供輸的穩定內在力量。然經過多年風吹雨淋,露天劇場逐漸破舊,許多設施不堪使用,經過兩年的修繕,於去年冬天竣工啟用,優人神鼓優劇團,終於回到自己的家了。

    文字|周倩漪
    第180期 / 2007年12月號
  • 雲腳同時帶來能量與靜心,對於創作來說,讓黃誌群容易找到靜、定、與力量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黃誌群 雲腳 內在的洗澡

    「雲腳」是優人神鼓藝術總監劉若瑀獨創詞彙,意為不含目的地的走路,無前無後,回到當下,如同白雲在天空飄移,凡身俱放。優人音樂總監黃誌群談起優人們多次雲腳的身心體驗,他脫口而出:「雲腳像是內在的洗澡。」雲腳同時帶來能量與靜心,對於創作來說,讓黃誌群容易找到靜、定、與力量感。

    文字|周倩漪、林鑠齊
    第184期 / 2008年04月號
  • 兩廳院20週年特別企畫Feature

    他們領航,量計波濤的高度…… 林懷民、林麗珍、林秀偉與劉若瑀的國際經驗

    他們在世界還不知道台灣表演藝術的年代,如先人開疆拓土般地在國際藝壇上打造「台灣」這塊招牌,在墾拓的過程中,曾遭遇怎樣的困難艱辛?又是如何面對與解決?本刊特地訪問四位已在國際揚名的團隊領航人,告訴我們如何航向那未來的海洋。

    文字|周倩漪、廖俊逞、許斌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 稿藝術LETTERS FROM AUDIENCE

    優人神鼓《禪武不二》 期待在世界舞台發光

    第一次全家進入國家音樂廳是二○○四年,中央研究院院方邀請院士觀賞表演節目,我們員工及眷屬去沾光。看的表演就是「優人神鼓」,一家三代看得拚命鼓掌。尤其家中兩個青少年佔位置之利,在第一排看到擊鼓的優人表情及汗水。回家後仍深受感動,除了討論外,還大玩 PS2 太鼓達人遊戲。 就是因為曾經看過「優劇團」表演及其簡介,今年加入兩廳院之友後,就時常注意節目表,四月底看到六月初《禪武不二》節目預購,就馬上訂位。 《禪武不二》整個表演劇情、舞台設計、鼓聲、少林武功和深深的禪機,又讓我們度過一個美好的夜晚。雖然少林功夫弟子是主要演員,擊鼓者大多在幕後,好像看「優劇團」擊鼓看得不夠過癮。但是,這種全新的舞台組合加上文化意涵,除了應該在向國人推薦,更值得推銷到全世界。 後來讀到《表演藝術》雜誌幕後介紹:「從去年冬天到今夏,編導劉若瑀和作曲黃誌群六進六出河南嵩山進行排練,擁有最多少林功夫弟子的『少林寺武術館』,終於準備和優劇團推出《禪武不二》。」還有劉編導給少林功夫弟子的一封信,兩篇文章都道出兩岸合作的不易和藝術工作者的用心辛勞。 感謝兩廳院安排這麼精采的節目,也希望「優劇團」如雲門舞集一般,走出台灣,在世界舞台發光。 台北市 吳永芳 中央研究院員工 《禪武不二》大哉問 當布幕升起之前,你會問自己:「何謂禪?何謂武?」,而這也將是整場演出的課題,落幕之後仍須自我延續的問題。 同樣,「優人神鼓」以向來直擊入心的律動與鼓聲開啟這項大題目的發問,並實驗性地邀請少林眾武僧助拳,其中的開創性令人激賞,因為這項發問難以言喻,無從解決,只可由鼓聲、肢體和對白架構出該情境下可能的發問方向。 但若反問身為觀眾,參與設問的我感動何來?我的回答是每份感動絕對來自於以生命引動的鼓聲及人與鼓間的精練關係,而非對白中套上某類語句公式(「X既是X,但也不是X」)的偈語來代表所謂的禪意,更非情節中安排「少林功夫加唱歌跳舞」強調武髓如此簡單。 大哉問得繼續,「優人神鼓」也將邁向下一場試練。不過對於《禪武不二

    文字|吳永芳、陸郁安、許斌
    第151期 / 2005年07月號
  • 《聽海之心101》首度讓「小優人」參與演出。
    音樂

    巡演海內外 邁向第一百零一場 大小優人 齊奏《聽海之心》

    《聽海之心》是一部關於「水」的意象作品,共分〈崩〉、〈流水〉、〈聽海之心〉、〈沖岩〉、〈海潮音〉五個曲目。舞台上武術的身軀,搭配長棍撞擊的變化,如海浪般翻騰的鼓聲,如海嘯般奏鳴的鑼音,交織成浩瀚如海的生命樂章。優劇團在《聽海之心》巡迴世界一百場之後回到台北,推出不一樣的《聽海之心》,由「優人神鼓」與「小優人」共同演出《聽海之心101》。

    文字|田國平
    第155期 / 2005年1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紐約到回家之路 李安VS.劉若瑀

    這天一大早,一身棉衣的,打鼓的劉若瑀就來到雜誌社辦公室裡 「啊!好久沒見到李安了。」 李安當年認識的是演戲的劉靜敏。八○年代初,劉靜敏還在演藝界,是蘭陵劇坊一炮而紅的「荷珠」,主持兒童節目、演文藝電影片,為了讓蘭陵劇坊更好,她塞了三雙高跟鞋在行李裡,紅塵滾滾飛去紐約,認認真真地想做個偉大的女演員。李安改變了她的戲路。 李安算是劉靜敏在紐約大學的學長,李安學電影,劉靜敏學表演,在李安「不計成本」的畢業製作裡,當時台灣金鐘獎得主的劉靜敏免費當他的女主角。這位學長介紹劉靜敏去上感官記憶的劇場訓練課程,學習新的表演方法;英文還很破的劉靜敏,不到一年便一舉考上向來注重英文咬字行腔的紐大表演系。 在表演系,劉靜敏接觸了果托夫斯基的貧窮劇場;從貧窮劇場,她的表演路回到了劇場與原始人文關係的思考。 劉靜敏丟掉了高跟鞋,真真實實地踏在土地、自然裡去尋找身體內在的動能。一九八七年,她在木柵老泉山上成立了優劇場,她和團員們跑山、練氣、打太極,後來走全省、走印度、走到西藏;她的劇場之路從西藏回來之後,走的路越來越遠,卻離自己的文化越來越近。一九八八年,劉靜敏創立優劇場,從此展開一條漫長的東方身體文化的修練與實踐之路。 她褪去了劉靜敏,變成了打鼓的劉若瑀。和李安在越洋電話裡的長談,讓打鼓的劉若瑀想起在紐約的「劉靜敏」,劉若瑀眼眶泛紅,自責怎麼忘記了如此重要的生活過程,關鍵地影響了後來的生命發展;「紐約經驗幫我們開了一扇門,打開門之後深入進來,原來自己的東西在裡面。」

    文字|盧健英、鄭淑瑩
    第150期 / 2005年06月號
  • 朱宗慶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表演團隊的上海經驗--訪朱宗慶 王安祈 劉若瑀 林佳鋒

    兩岸開放交流以來,陸續有台灣團隊登陸演出,作為開放性強、包容度高的城市,上海也是台灣團隊常常造訪的地點。對於這個經濟與文化都在起飛的城市,其中的表演藝術環境與觀眾,台灣團隊有怎樣的觀察與經驗?且聽他們娓娓道來。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09期 / 2010年05月號
  • 《誰怕艾未未》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通向自我之路

    透過當下的感受性,藝術家或是提出創作的訴求,或是積澱為表演的能量透過《誰怕艾未未》與《劉若瑀的三十六堂課》兩書,我們看到了「當下」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搭建他們的藝術之路一條通向自我之路。

    文字|李時雍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