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蔡博丞

相關文章 19 篇
  • 小事製作演出。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舞蹈人的當代工作方法

    史蒂芬・金寫過一個短篇小說〈眾神的電腦〉,主角拿到一台電腦,他發現,只消在螢幕上鍵入句子,所提到的東西就會出現,而他自螢幕上刪去的東西,就會從生活中憑空消失。這個寫作靈感來自於史蒂芬・金拿到他的第一台電腦(王安電腦),原先使用打字機寫作的史蒂芬・金,第一次感受到「能刪掉句子」的神奇感受,他想「如果我刪掉的東西會消失,那會如何?」,於是誕生了這篇小說。

    文字|魏琬容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焦點專題 Focus

    共製再思考 X 6位實踐者的提案

    對台灣表演藝術圈而言,「共製」(co-production)是近年的關鍵字之一,舞台上不乏不同場館、國家,以資源整合、國際交流為前提,所進行的藝術探索,並產生各類型的共製節目。 廣義來說,共製涉及「金錢」與「藝術」兩種模式的合作分類。前者以資金挹注為主,後者涉及不同角色間的藝術理念協商,此兩類型間往往有模糊地帶,不同團隊、製作人、藝術家或機構之間對「共同性」的追求,可說是困難重重,沒有一概而論的SOP,但也因此存在各種新的工作思維與模式的可能性。 隨著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大場館與地方文化場館陸續到位,各館、各地方的藝術節相繼舉辦,增進了場館共製、國際共製等市場需求,也需要進行更深入的對話與交流,方能推展創作能量。本刊嘗試透過6位身處「共製」大群體中的實踐者,以其身體力行得來的反思與再提問,嘗試描繪「理想共製」的可能

    文字|林亭均、藍貝芝、高翊愷、陳佾均、周東彥、蔡博丞、吳岳霖、林立雄、張慧慧、Terry Lin、潘怡帆、@choumo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國家交響樂團邀請旅外返台的三位小提琴家:胡乃元、陳銳與魏靖儀,演出韋瓦第給三把小提琴的協奏曲,圖為記者會現場。
    特別企畫 Feature

    10個現象,回探這一年的台灣表演藝術 現象10 疫情翻轉世界 旅外音樂能量回流台灣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依常規運行的世界,也迅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防疫有成的台灣,在上半年的封閉警戒後,成為全球少數能回歸日常的國度。在回顧過往一年的此刻,我們也觀察到不同與往年的變化與發展

    文字|張慧慧、陳明緯、張瑋珊、吳岳霖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蔡博丞《INNERMOST》試圖創造「創世之前」的混沌宇宙。
    舞蹈

    創造混沌宇宙「之前」的神話 蔡博丞《INNERMOST》 尋索混亂中的寧靜

    邁入五周年的丞舞製作,將在年末推出新作《INNERMOST》,這是編舞家蔡博丞從之前的雙人版本擴展的一小時長篇,統合了他過去幾年對生死、神話、末日的思考與想像,拼貼女媧、盤古、烏鴉、繁星、通往陰界的渡船伕等東西方眾神,以挑高舞台、京劇血紅與純白的鬍鬚、紅色長棍等物件為符號,創造他所理解的「創世之前」的混沌宇宙。

    文字|張慧慧、周墨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Marcos Morau的舞作中,一身全黑的舞者們,帶著彷彿中國邊疆民族傣族舞蹈中的斗笠作為道具,透過簡單而明確的動作語彙,在空間中展示流動的美感。
    舞蹈

    千禧派對過後的孤寂

    在有著夜店文化的歐美社會,平日週末在酒吧裡輕啜一飲,隨著音樂搖擺,就像台灣人去卡拉OK高歌一曲一樣地輕鬆自在,這樣的文化參照放在台灣劇場演出中,《Melting Neon》的結尾彷彿也提示了幾個哲學問題:千禧世代對片面與碎片化媒體的追求,是否會根據不同文化脈絡,有著不一樣的體驗?以一個西方文化中習以為常的夜店生活作為展示,放置在台灣的脈絡之中,可以體現怎麼樣不同的意義?

    文字|張懿文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蔡博丞將與西班牙編舞家Marcos Morau聯手推出《MILLENNIALS》,將帶來一晚狂豔的舞作派對。
    企畫特輯 Special

    蔡博丞回看千禧世代

    繼與盧森堡獨立編舞家Jill Crovisier合作之後,編舞家蔡博丞在國藝會「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的第二年,將推出與西班牙La Veronal舞團激盪出的《MILLENNIALS》。這次蔡博丞將目光聚焦於自身所屬的「千禧世代」,打造一場一九九九跨二○○○年的指標性「跨年派對」, 以LA VERONAL總監Marcos Morau的身體方法「Kova 工具」詮釋「狂豔、瘋癲」的詭譎派對肢體,以現在的時空去形塑當年,在當下進行跨越,「或許更能對應到我們當下的處境,期許與失落。」蔡博丞說。

    文字|張慧慧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 蔡博丞新作《怒》直視社會,探索人心。
    舞蹈

    Blah Blah Blah雙舞作 面向現實世界 蔡博丞之《怒》 面對社會的自我省思

    將在十月下旬於關渡藝術節演出的《怒》,是蔡博丞於二○一七年雲門2「春鬥」發表的《瞳孔裡的灰牆》全新改版,同樣從一七年內湖隨機殺人事件出發,蔡博丞說:「我想反映的並不是外顯的、對社會狂野的怒吼《怒》將兇狠藏在平靜之中,這些怒氣針對自己,再反向到社會,反思面對社會問題時,自己要選擇站在什麼位置。」

    文字|張慧慧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 蔡博丞《瞳孔裡的灰牆》
    舞蹈

    藉年輕人之眼 以舞看世界 「春鬥2017」推出蔡博丞、黃懷德與陳韻如新作

    雲門2每年的重頭戲「春鬥」是國內年輕編舞家競藝的平台,透過與雲2舞者的工作排練,編織出他們看到的當下世界。今年的「春鬥」邀請了近年在國際備受肯定的蔡博丞、曾為雲2編舞的黃懷德與陳韻如上陣,蔡博丞《瞳孔裡的灰牆》用現代芭蕾療癒憂傷,黃懷德《亮》以單純動作表達力量,陳韻如《潛》則是她遁入自我空間的創作。

    文字|張慧慧、李佳曄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 蔡博丞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蔡博丞 國際舞壇新星 創製並重昂然前行

    作為近年備受矚目的年輕世代編舞家,蔡博丞未以官方新秀補助為標的,而以自身手腕與能力,戮力以作品投石問路,從而登上國際舞台。除了計畫性地編創了短篇、中篇、長篇作品,以面對國際市場的不同需求外,亦同時連結國內外網絡,串起交流可能,創作、製作並行,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文字|本刊編輯部、劉振祥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青年編舞家蔡博丞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青年編舞家蔡博丞 丟出屬於自己世代的聲音

    這兩年以《浮花》、《Hugin/Munin》在國際編舞大賽中屢屢得獎的編舞家蔡博丞,其實從大學時期就開始編舞,長期的累積與準備,讓他得以在國際的舞台上綻放光彩。對於編舞,他有自己的思考:「我不太愛跟風,雖然知道大家現在流行什麼但對我來說,透過身體,我想說的是什麼比較重要。」他認為向大師學習是必經過程,但也鏗鏘有力地說出:「我們必須丟出屬於自己世代的聲音。」

    文字|樊香君、許斌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OISTAT國際劇場組織總部 續留台灣至2020年

    【台灣】 OISTAT國際劇場組織總部 續留台灣至2020年 1968年創始於捷克的OISTAT國際劇場組織,為全球劇場藝術領域中,規模最大並最具權威的國際性非政府組織。1997年台灣以觀察員身分進入組織,旋即於1999年由台灣技術劇場協會以「台灣」名義,正式加入該組織成為會員。2006年在文建會(2012年升格為文化部)支持下,邀請OISTAT國際劇場組織秘書處搬遷來台,簽約為期十年,成為第一個將秘書處遷設台灣的國際組織。十年期間,秘書處升格為國際總部,加重了台灣在OISTAT組織與國際劇場界中的重要性,也使台灣於國際場合躍居顯位,進入決策核心。 在十年約期將屆滿之際,文化部洪孟啟部長與OISTAT國際劇場組織主席路易.楊森(Louis Janssen)於7月31日下午在台灣博物館南海小白宮再度簽署5年合作協議,成功續留OISTAT國際劇場組織國際總部至2020年。(李秋玫) 文化部「文創產業中介經紀人才培育計畫」招生 為培育國內表演藝術產業中介經紀人才能量,補強所須之專業核心能力。文化部將辦理表演藝術產業中介經紀人赴韓國光州IETM Asian Satellite Meeting與會學習,並透過行前訓練、海外移地訓練,搭配回國後辦理學員義務與分享學習成果,提升我國表演藝術產業中介經紀人才參與海外展會的經驗。 主要招收對象為具文創產業五年以上現職工作經驗者、具中級以上英文聽說讀寫能力以及第二外語(以主辦展覽當地國家語言──韓文能力為佳)。報名日期為即日起至8月6日止。意者請參計畫網頁www.cdri.org.tw/content/event/event02_in.aspx?CType=4sid=19(李秋玫) 高雄市交響樂團專任團員甄選 高雄市交響樂團

    文字|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 《浮花》一景。
    柏林

    柏林Lucky Trimmer舞蹈節 蔡博丞《浮花》受邀演出

    二○○三年由一群舞蹈熱愛者創立的Lucky Trimmer舞蹈節,是柏林一個提供給實驗舞作的免費展演平台,每年公開向全世界徵件,形式風格不拘,唯一限制是演出長度只能十分鐘。今年的舞蹈節在六月中旬登場,從超過三百個申請作品中選出七支舞作到柏林演出,台灣編舞家蔡博丞以《浮花》受邀,精采演出贏得觀眾熱烈回響。

    文字|陳思宏、Achim Plum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 高雄城市芭蕾每年的「點子鞋」系列是年輕編舞家發揮創意的舞台。圖為編舞家張藍勻去年的「點子鞋」作品。
    舞蹈新訊

    五位編舞家 讓芭蕾硬鞋跳出新點子 高雄城市芭蕾「2007點子鞋」

    春暖翩至,每年台灣的新秀編舞家,總在此時展現芭蕾最富新意的容顏。高雄城市芭蕾舞團從二○○四年起,連續舉辦芭蕾創作系列,今年邀集了五位編舞者,在「2007點子鞋Dance shoe」中端出充滿古典芭蕾技巧與現代創意的現代芭蕾饗宴。 藝術總監張秀如形容:「你可以看到芭蕾元素及身體質感線條,如何在現代的情感和構思中揮灑。」在比利時與瑞士舞團編舞多年的王國權,舞作《無聲撞擊》以三個頂尖獨立的女強人為軸,她們穿著制式西裝襯衫,搭配內衣或緊身褲,在紛忙的撞見中看似冷漠,暗自卻流淌說不盡的女子思緒。《鞋點子》中,跨領域編舞者顏鳳曦要了五十雙硬鞋,準備用裝置藝術和極致的芭蕾力度來勾勒鞋子與點子的鮮活交會。 董桂汝《框外的世界》延伸去年《黑隧道》強烈的現代舞與爵士身體感,在燈光切割與音樂停止瞬間,四個尋找夢想世界的人,發現真正屬於自己之處就在原點。張藍勻的《UnbAlaNce》靈感源自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魯漢(M.McLuhan)提出的感官平衡,新媒介的出現往往激長某些特定感官(如視覺),而壓抑其他感官(如聽覺),人際關係與真理在不均衡中傾斜或尋求平衡。而蔡博丞的《天堂》,則深沉道出從命運、死亡、至天堂的殘喘與超脫。(周倩漪)

    文字|周倩漪
    第170期 / 2007年02月號
  • 舞蹈新訊

    點子鞋踏入第三屆 新生代編舞亮麗上菜

    高雄城市芭蕾舞團「點子鞋Dance Shoe」演出邁入第三屆,今年依舊以鼓勵新生代創作為目的,邀請六名成長於南部的六、七年級編舞者一展身手,為芭蕾創作注入更多新方向。甫從英國倫敦當代藝術舞蹈學院取得碩士學位的董桂汝,作品《地底下的故事》以現代芭蕾描述失去陽光的內心孤獨;現任「稻草人現代舞蹈團」藝術總監羅文瑾的《放.心》訴說人生悲歡離合,透過舞蹈撫平傷痛。 曾獲二○○二年「舞躍大地舞蹈比賽」優選的鄭梅筠,作品《殤》描繪人與人心靈之間的遙遠距離;蔡博丞的《回憶錄》記錄著稍縱即逝的生活片段,學著珍惜所有。同樣是台北藝術大學應屆畢業生的陳柏文、張藍勻,以新世代眼光出發,分別創作探討男女關係的《♂♀》,以及從小孩視線高度看世界的《娃娃國》。(鄭淑瑩)

    文字|鄭淑瑩
    第158期 / 2006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第18屆「國家文藝獎」揭曉 王孟超、簡文彬等獲獎

    【台灣】 第18屆「國家文藝獎」揭曉 王孟超、簡文彬等獲獎 第18屆「國家文藝獎」得主於6月23日揭曉,分別為:王小棣、王孟超、王鼎鈞、陳正雄、陳邁、簡文彬。其中,王小棣作品以其社會關懷與人文視野,影響台灣影音創作發展;王孟超投入舞台設計卅餘年並推廣台灣作品至國際,風格簡練靈活;王鼎鈞注重歷史視野、文化反思與社會關懷,詩、散文、小說、傳記影響文壇;陳正雄「東方抒情抽象」畫風獲國際肯定,長期創作並推動現代抽象繪畫藝術;陳邁之建築作品深具時代性,領軍建築社群與社會互動也樹立建築界專業標準;簡文彬帶領國家交響樂團精進演奏藝術層次,以擘劃長才與跨界創意與國際接軌。 蘇育賢《花山牆》 獲第12屆「台新藝術獎」特別獎 第12屆「台新藝術獎」首度以不分類的評選方式運作,於6月21日揭曉之特別獎得主為蘇育賢《花山牆》。大獎決選團為邱坤良、林于竝、陳泰松、相馬千秋(Chiaki Soma)、葛拉姿亞.格隆尼(Grazia Quaroni)。決選委員認為《花山牆》集結喪禮儀式、建築樣式、紙紮工藝與戲劇文本的說故事形式跨越了紀錄、表演與電影類型,在視覺藝術文脈中,開啟劇場性的另類思考。「第12屆台新藝術獎大展」目前於北師美術館展出中,以5項年度入選作品為主,同時介紹15組入圍作品,展期至7月13日。 2015雲門流浪者計畫即日起徵件 雲門「流浪者計畫」即日起開放申請至7月15日止。獎助對象為1970年1月1日(含)以後出生,中華民國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文學、電影、音樂等之創作、設計、教學、演出或製作等文化藝術工作者;或從事社區工作、公共服務、弱勢關懷、技藝傳承、文史工作、農村重建、城鄉發展等社會服務工作者。申請者須提具亞洲國家60天旅行計畫,入選者可獲獎助金新臺幣60,000-15

    文字|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第259期 / 2014年07月號
  • 跨域編舞與聚焦在個人情感的主題,是本屆「點子鞋」一大特色。
    舞蹈新訊

    芭蕾+流行音樂影像 點子鞋總是有驚喜

    在國內相對艱辛的芭蕾創作環境中,由高雄城市芭蕾舞團主辦,一年一度的「點子鞋」無疑是編舞家們重要的創作展演平台。首創於二○○四年,至今已邁入第十一屆,十年來共匯聚了廿九位編舞家、五十三件作品,成果頗豐。歷經去年澎湃的十周年大師邀演,今年「點子鞋」再度回歸培植新秀的角色,六件作品中,除了請來歷年合作過的編創者外,也讓新秀有發表的空間,並讓芭蕾注入當代元素。 綜觀而言,跨域編舞與聚焦在個人情感的主題,是本屆一大特色。除了「點子鞋」的老班底蔡博丞善於將不同舞蹈技巧結合芭蕾,並選用冰島後搖滾樂團Sigur Ros入舞編創《小小星辰》外,林怡利的《自己買花自己戴》也選用陶喆的〈望春風〉、江蕙的〈無人熟識〉等琅琅上口的經典老歌。另外,曾獲ICRT最佳年度舞蹈表演獎並被香港媒體選為「年度最耀眼的舞者」的王維銘、旅歐近廿年的王國權、創立「滯留島舞蹈劇場」的青年編舞家張忠安,都將以其豐沛的創作能量,勾勒相異的舞蹈風景。而本屆的新人戴鼎如,將小清新樂團蘇打綠的〈燕窩〉多媒體影片搬上舞台,芭蕾與流行音樂影像結合的嘗試,也相當值得期待。

    文字|張慧慧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 張堅志《尋夢人》
    演出評論 Review

    南部春天的祭禮

    即便表面的現代與突破的企圖,作品的鋪陳、推進,其實還是非常芭蕾舞劇的作法。舞者以手勢表達著語意,角色有著分配,在龐大的編制裡,陳婷玉顯得鎮定、掌控自在。在不斷流動的變換組合中,呼應到每一篇章的鬆緊、氛圍。於是我們看到王國權所飾的編舞家與排練指導一角無聲地指示著舞者,舞者有條不紊地上下、組合,隨著音樂的章節,畫面顯得優雅、不著痕跡。

    文字|鄒之牧
    第248期 / 2013年08月號
  • 李靜君作品《起風的時候》
    即將上場 Preview 高雄城市芭蕾舞團耕耘創作園地

    「點子鞋」喜迎十年 老將新秀展現熟成風貌

    以栽培年輕編舞者的創作芭蕾系列「點子鞋」,今年堂堂邁入第十屆了!十年的積累,讓南部的編舞人才與舞者登上檯面,也讓芭蕾年年呈現豐富新貌。今年的特別企畫則是找回曾替「點子鞋」創作的四位中生代編舞家,帶領兩位新生代編舞者,展現熟成風貌。

    文字|朱安如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 蔡博丞的《冬》中,讓剽健的女舞者扛舉嬌小男舞者。
    舞蹈

    搞怪加混搭 點子狂舞異次元 高雄城市芭蕾舞團《2008點子鞋》

    充滿創意、奇想、又凝煉優美之華的創作芭蕾「點子鞋Dance Shoe」,精采躍進第五年!自二○○四年起,高雄城市芭蕾舞團每年邀集芭蕾新銳及編舞家,為芭蕾創造富有現代創思與在地活力的新舞作。這次,張慈妤、顏鳳曦、張雅婷、蔡博丞、高辛毓五位各擅勝場的編舞者,又將擦亮你的眼。

    文字|周倩漪
    第182期 / 2008年02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