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胡撇仔戲

相關文章 10 篇
  • 《整人王─新編邱罔舍》是關於「一個現代歌仔戲團,要搬演一齣邱罔舍的戲。」
    即將上場 Preview 金枝演社《整人王─新編邱罔舍》

    整你都是為你好? 傳奇翻新戲說台灣

    「邱罔舍」是流傳已久的台灣民間故事,這位「頗具盛名」的「敗家子」,將在擅演胡撇仔戲的金枝演社手中,翻轉出怎樣不同的面貌?「這是關於一個現代歌仔戲團,要搬演一齣邱罔舍的戲。」金枝導演王榮裕提示了新戲的故事設定與舞台設計基調,他邀來資深劇作家紀蔚然一起合作,諧擬了許多經典戲劇片段,紀蔚然也使用他最為擅長的話中有話、言外有意、妙語如珠的台詞,戲說台灣傳奇故事。

    文字|陳茂康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 劇中人物為了達到自己的利益,盡責地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當利益彼此衝突時,更能在角色中轉換自如。
    演出評論 Review

    跨越三百年的政治「音樂」劇

    無論是和《乞丐歌劇》或是《三便士歌劇》相比,《Mackie踹共沒?》與觀眾的關係親近許多。如同大多胡撇仔戲一般,在傳統歌仔調中摻雜著時下的流行曲風,也許正是在這些「被取悅」的瞬間,才讓我們猛然發現「群眾情感」是如何輕易地被操縱

    文字|白斐嵐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群》劇將往演員「深」度探尋。
    台前幕後

    金枝弄蝶

    「台灣的小劇場常常玩的是形式,這一次,我希望演員可以盡可能地『深』,去嘗試從沒有人敢做的表演深度。」王榮裕表示。因此,劇本寫就後,創作才正要開始,在「群蝶」相當完備的劇本架構與角色意念下,演員們跟著王榮裕「玩」了近半年的時間,一點一滴地豐富劇本的血肉,朝向更具生命力的演出形式。

    文字|吳小分
    第84期 / 1999年12月號
  • 臺灣春風歌劇團將十八世紀劇作家卡羅.高多尼的義大利即興喜劇《威尼斯雙胞案》改編成新胡撇仔戲,是狠狠的二度創作。
    戲曲 義大利即興喜劇 變身胡撇仔戲

    《威尼斯雙胞案》 搖滾歌仔戲很反叛

    身世體質都相似的義大利即興喜劇與台灣歌仔戲,這回真的要在舞台上來個「雙胞胎大團圓」了!春風歌劇團新作《威尼斯雙胞案》改編高多尼知名劇作,完全給它「胡撇仔化」,除了角色設定對比強烈,還用搖滾曲風重編七字調與都馬調,讓你看見新胡撇仔戲的自由奔放。

    文字|廖俊逞
    第180期 / 2007年12月號
  • 九五年製作,由彭雅玲執導的《春天的花蕊》一劇,是「金枝」在創作上一個重要的啓發時刻。
    台前幕後

    那美好的仗已打過了?!

    在步入千禧年前後即不斷發生重大轉變的台灣,一切都顯得如此風雨飄搖,表演藝術界也在接續的動盪裡,一路步履蹣跚,備嘗艱苦。恰巧這時,也迫使了金枝再去重新思考劇場在這社會中的定位,以及它應該扮演的角色。

    文字|游蕙芬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 《台灣女俠白小蘭》有一股「低賤,卻又強韌」的力量?
    戲劇

    暗夜.金枝.胡撇仔

    金枝演社去年底在夜市、廟口演出「台灣胡撇仔戲」Taiwan Opera,形式上的熱鬧、混雜,內容上的新鮮、曖昧,讓觀衆有著不同的反應與回響。「但是,我們對他的期望更高一些。」

    文字|林鶴宜
    第51期 / 1997年02月號
  • 謝月霞胡撇仔戲的一生旣是兒子王榮裕的痛也是他做戲的泉源。
    回想與回響 Echo

    胡撇仔戲與胡撇仔母子

    夜市上一齣胡撇仔戲《俠女白小蘭》,讓看過胡撇仔的老觀衆驚奇:靑年仔也曉作opera;讓沒見識過胡撇仔戲的新觀衆訝異:這什麼烏白亂撇的opera。從日據壓制的悲情中發展出來的台灣opera,何以至今不曾光復。而透過覆面俠女白小蘭,卻使在胡撇仔戲台下分開的母子,復迎納在胡撇仔戲台上。

    文字|劉佩貞
    第52期 / 1997年03月號
  • 表演工作坊《那一夜,我們說相聲》(1993),右為李立群,左為馮翊綱。
    特別企畫 Feature

    反映多元文化 拼貼狂笑奇景

    多元族群構成的台灣,所發展出來的喜劇也反映了多元文化的變遷、流動、混雜、交融與滲透。有中國傳入的相聲,在此生根發展另創新枝;有葷素不拘的說唱表演,有拼貼混搭到極致的胡撇仔戲,也有反映當下影視消費文化的新生代舞台喜劇令人目不暇給!

    文字|廖俊逞
    第235期 / 2012年07月號
  • 歌仔戲近年來在台灣,獲得空前的重視。圖為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陳金泉秘書帶領大陸來訪人員參觀宜蘭傳統藝術中心園區。
    回想與回響 Echo

    怎一個「理」字了得?

    台灣和大陸,哪一邊更重視歌仔戲?哪一邊更努力發展歌仔戲?中國大陸五〇年代的「戲改」,救活了瀕臨危亡的歌仔戲,然而「大鍋飯、鐵飯碗」的體制有其弊病,這也是事實。過去台灣文化主管部門對歌仔戲雖然談不上「重視」,但從八〇年代初開始,卻成了台灣各大學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研究的一門「顯學」。

    文字|陳世雄
    第108期 / 2001年12月號
  • 一九九五年兩岸合作的歌仔戲演出《李娃傳》,對於台灣歌仔戲後來音樂發展的影響十分重大。
    焦點專題 Focus 從「安歌」到「整體音樂設計」

    台灣歌仔戲音樂 愈見豐彩燦爛

    早年由民間戲班土法煉鋼,以「安歌」為主的歌仔戲音樂,在上世紀末與中國的戲曲音樂編曲家交流後,才正式有了「音樂設計」這項專業分工,以期為整齣戲打造完整音樂風格與配合劇情創造合適曲調。而胡撇仔戲的進入殿堂獲得認可,也讓風格更多元的音樂登上歌仔戲舞台

    文字|謝筱玫
    第235期 / 2012年07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舞蹈

    曾為《薪傳》記譜 舞譜專家雷・庫克1月中旬辭世

  • 澳門

    新興粉專「我不𠝹櫈」讓看戲觀眾大鳴大放

  • 攝影手札

    時間地敘積

  • 特別企畫 Feature

    阿嬤以為他是蓋房子的→→陶維均:「你很難把人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