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惠昌
-
焦點專題 Focus 激勵全球年輕指揮的創新舞台!
3個重點,解析香港中樂團「國際中樂指揮大賽」
香港中樂團自2011年起舉辦「國際中樂指揮大賽」活動,十多年來已成為國樂界中一個深具影響力的發展平台。此一賽事配合香港中樂團長年舉辦的指揮大師班,在發掘新一代的國樂指揮家、推動國樂指揮藝術的發展之餘,透過精心策劃數輪的競賽、邀請來自各地專業的評審指導及國際性音樂交流,已大大提升年輕指揮家的技術與藝術表現力。綜觀長年來的培育歷程,可以整理成以下幾項重點: 重點1:比賽平台的國際化與高水準競爭 作為全球首個專注於中樂指揮的國際比賽,香港中樂指揮大賽歷年來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指揮家參加,也成功地完成了前3屆賽事。2019年,第四屆比賽初賽於上海舉行後,因疫情延宕至今(2024)年才完成。雖然辦理時間不得不延長,但如同前幾屆,比賽期間內選手需在短時間內駕馭不同風格的國樂作品,做出音樂上的解讀和演繹,展現他們的指揮技巧和音樂理解能力,而比賽的多樣性和競爭激烈性,則讓選手有機會在國際音樂環境中展示傳統音樂的獨特魅力。 重點2:專業評審和深度指導,激勵創新與多元發展 比賽的評審團成員由國際知名的中樂指揮家和作曲家組成,他們的反饋對年輕指揮家的成長至關重要。例如在比賽中,參賽者需在有限時間內排練和指揮指定的作品,並接受評審團的現場點評。這種實戰與反饋的結合,有助於參賽者在原有的基礎上,短時間提升技術能力,也讓他們在專業指導中獲得寶貴經驗和靈感。再者,香港中樂指揮大賽強調音樂表達的個性和創意,設有多個特別獎項,除了選出前3名外,更依據在地精神,選出包括「最佳香港作品演繹獎」、「最受觀眾喜愛大獎」(由觀眾現場投選)、「最受團員喜愛大獎」(由香港中樂團團員投選)及「最受媒體喜愛大獎」(由相關業界投選)。2024年的比賽中,來自台灣的年輕指揮黃蔚傑,在數個賽事環節中憑藉其創意和熱情的指揮風格,不但贏得了第一名,更榮獲了「最受觀眾喜愛大獎」和「最受媒體喜愛大獎」成為此次比賽的三冠王,展現了其技術與藝術的平衡。
-
焦點專題 Focus 藝術與技術的競技場
國際賽事如何規劃?三階段發掘中樂指揮人才
香港中樂團舉辦的國際中樂指揮大賽,是全球首個專注於中樂指揮的比賽,旨在發掘與培養新一代中樂指揮人才。此次大賽在決賽前經歷了初賽、複賽和準決賽三個階段,每一階段均有嚴格的選拔和評審程序,為參賽者提供了一個展示與提升技藝的寶貴平台。 初賽、複賽:篩選優秀人才 本屆的初賽於2019年疫情前完成,根據參賽者於2019年10月底前提交的影像資料進行評審,由評審團於2020年1月底前公布入選複賽的名單。最終從初賽選出的27位參賽者中,因各種原因,包括找到教職或成為樂團的駐團、助理指揮及健康因素等等,僅有20人持續參加之後的賽事。 複賽於2024年7月中在香港中樂團演奏廳進行,由香港中樂團演奏。複賽分為兩部分:參賽者需先指揮指定曲目,接著透過抽籤形式指揮兩首樂曲其中之一。各階段的評審委員雖略有變動,但聯合主席由前臺北市立國樂團團長兼指揮、前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團長兼指揮陳澄雄及中央芭蕾舞團原首席指揮、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卞祖善擔任,以示公平。
-
焦點專題 Focus 精采決賽全紀錄!
明日之星黃蔚傑奪冠,三冠榮耀收官12天賽程
2024年7月27日,香港中樂團於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的決賽音樂會。此次公開決賽不僅是參賽者們展示指揮技巧的高光時刻,也標誌著為期12天的賽程和學習過程的完美收官。在這段期間,評審們的專業點評及香港中樂團的精湛演奏,讓參賽指揮們在短時間內取得了顯著的進步。
-
焦點專題 Focus 藝術X行政 強強聯手!
閻惠昌與錢敏華攜手領導,打造國際中樂指揮大賽的成功之路
香港中樂團的國際中樂指揮大賽自創辦以來,已成為世界中樂指揮界的一大盛事。這項比賽能夠成功舉辦並贏得廣泛關注,離不開藝術總監閻惠昌和行政總監錢敏華這兩位最佳拍檔的合作。在兩人的共同領導下,香港中樂團的行政和藝術團隊相互配合,完成了這項複雜而艱鉅的任務。前者憑藉深厚的音樂知識和敏銳的藝術洞察力,規劃出嚴謹的比賽流程和高標準的評審機制,確保比賽的公正性和專業性;而後者則利用其卓越的行政管理能力,帶領團隊有效協調各項工作,從細節入手保障賽事的順利進行。兩人的默契合作和團隊的高效執行,使這項比賽成為中樂界的重要平台,不僅推動了國樂指揮藝術的發展,還讓眾多年輕指揮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 堅持公正與專業,也熱切關懷與指導 作為比賽主席,閻惠昌雖然在比賽的策劃與執行過程中承擔了重要角色,但他從第一屆以來即保持著謹慎的態度,從未參與評分,以避免任何利益衝突。即使如此,他仍舊在每個環節從旁觀察,特別在參賽者一致認為最困難的「揪錯」,閻惠昌表示:「這個環節壓力很大,各種狀況都有,包括漏拍、力度、表情、是否輪指等問題。這環節是對指揮基本功的一個重要檢驗,指揮的能力靠的是經驗和在學校裡的基礎訓練。」這一階段的比賽,無論是選擇速度的拿捏還是樂團中不同樂器之間的協調能力,都考驗了指揮的臨場應變能力和音樂理解力。 對於參賽者的表現,閻惠昌也充滿熱情和支持,無論是成功進入決賽的選手還是未能晉級的優秀人才,他都積極地給予關懷,並為惜才付諸行動。他笑著說:「我還主動寫訊息給對方的院長!」提攜有潛力的年輕人,並強調「這個孩子不能浪費,我們一定要給他時間!」 在與參賽者的互動中,閻惠昌認為指揮與樂團的關係是一門藝術與溝通的哲學。他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從年輕時對樂團團員嚴厲直接的態度,到受到其他指揮家的影響而逐漸轉變。「卞祖善老師說過,樂團就是指揮的衣食父母,指揮要懷著感恩的心來與團員合作。這一點我深有體會。」閻惠昌表示,指揮需要懂得尊重樂團團員,才能真正帶領他們在音樂中達到共鳴。 音樂與行政總監的默契,成就大賽的完美 除了對藝術的高度要求與支持,香港中樂團能夠辦出這麼成功的比賽,還得益於閻惠昌與行政總監錢敏華之間的良好協作。錢敏華謙虛地
-
閻惠昌世界首演自身新作《線狂》 祝賀臺灣國樂團40歲生日
臺灣國樂團將於國家音樂廳演出「閻選之樂」音樂會,由享譽國際的指揮閻惠昌率領三位青年音樂家:台灣管風琴演奏家余曉怡、胡琴演奏家戴瑋、來自陝西合陽的皮弦胡琴師王坤聯袂登台。閻惠昌曾於2013年至2017年擔任臺灣國樂團音樂總監,與樂團緣分深厚,他表示:「希望透過這次音樂會,由我精選的四首樂曲,祝賀臺灣國樂團40歲生日快樂。」
-
特別企畫 Feature 臺灣國樂團
讓青春站上舞台 讓「台灣」聲聲入耳
原本備妥多樣豐富的演出以迎接新家臺灣戲曲中心的落成,奈何工期延宕,臺灣國樂團只好忍痛取消今年下半年的多場演出。但樂團仍繼續著力培植指揮新秀,以「指樂飛揚」一場音樂會讓明日之星上場發揮;並繼續發揚「台灣的聲音」,推出「傾聽 土地的聲音風景」、「Mauliyav在哪裡」音樂會。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臺灣國樂團「觀易賞樂Ⅱ」
動盪的社會局勢讓人焦慮,歲末年終該為自己選擇一場能安頓身心的音樂會。 由閻惠昌帶領的臺灣國樂團在這幾年有許多開創性的演出,除了有更多台灣作曲家的作品外,音樂會的形式也更為多元。我在去年觀賞了「觀易賞樂Ⅰ」音樂會,以音樂詮釋易經卦象,透過編曲和演奏具體化了幾個大自然元素,加上多媒體的視覺效果,展現了自然萬物的生衰興滅,今年「觀易賞樂Ⅱ」將詮釋另外四個掛象「震、巽、艮、兌」,期待在音樂廳體悟宇宙運行的哲理。 不少音樂會與其他藝術跨領域合作,滿足了觀眾的感官,但一不小心也可能失去焦點,是否能維持其音樂主體性,才是判斷這場音樂會成功的關鍵,目前為止NCO音樂會結合的元素都還算單純,讓觀眾能全然專注在樂聲中,而「專注」讓身心得以安頓。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臺灣國樂團
搭建展演平台 讓樂迷聽見台灣「好聲音」
臺灣國樂團音樂總監閻惠昌自二○一三接任,即強調:「臺灣國樂團是全台灣的,不是某個城市的,所以它的舞台是寬闊的。」於是今年推出「超樂系列」、「臺灣真美系列」、「演奏家系列」、「深耕系列」與「迴音系列」等,其中「演奏家系列」為樂團演奏家搭建個人展演平台、「深耕系列」著力於青年人才的培養、「臺灣真美系列」為深度強化台灣原創曲目的企畫讓台灣的好聲音,可以被更多樂迷聽見!
-
即將上場 Preview 大型交響音樂史詩
《成吉思汗》 重現英雄的輝煌與寂寥
由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所寫的《成吉思汗》,原是寫給交響樂團演奏的作品,指揮閻惠昌獲知後,便邀請唐建平將之改編成中樂版本。集合大型國樂團編制,加上六十多人合唱團,更運用了馬頭琴、呼麥、長調,及短曲、嘲爾合唱、四胡等,磅礡氣勢中,成吉思汗的馬上英姿再度馳騁,他曾有的寂寥,也在舞台上展現。
-
即將上場 Preview 外國音樂家眼中的台灣
「旅人樂記.台灣」 樂說所見所思
台灣國樂團客席指揮閻惠昌開啟國外作曲家來台采風計畫,邀請盧森堡、日本,及德國的作曲家到訪台灣,並依所見所聞創作樂曲。簡單的多媒體投影,呈現當時采風的過程;豐富的節目透過不同國際作曲家的觀察視角,用他們的音樂語言來表現台灣的人文民情。
-
焦點專題 Focus 總體觀察
各團指揮到齊 各出奇招澎派開席
年初,剛跨入二○一三年不久,兩個國樂團就紛紛傳來好消息。首先經過一年多的遴選,在北市文化局的拍板定案下,臺北市立國樂團宣布指揮瞿春泉接任首 任的首席指揮。臺灣女婿瞿春泉不但是中國一級指揮,也是臺灣國樂團前任指揮。就任新職不但代表著新的開始,傳達出的另一個訊息,就是以往在北市國由指揮擔 任的「音樂總監」一職將走入歷史,由「首席指揮」取而代之。
-
企畫特輯 Special
喜迎國樂盛世 盡顯海嶽豪情
入秋之際,由首席客座指揮閻惠昌領軍,臺灣國樂團將呈獻一場「蓬瀛狂想曲」音樂會,演出結合器樂與歌樂,並與管絃樂團合作,演出多元台灣風情的曲目如王明星的《廟會》、李哲藝的《馬卡道狂想曲》、盧亮輝的《海上桃花源》等,還有董昭民與李垂誼改編王立平作品的《弦縈紅樓》、莊奴與劉學軒合作的《祝願》,最後以王乙聿的《蓬瀛狂想曲》壓軸。
-
企畫特輯 Special 專訪臺灣國樂團新任首席客席指揮
閻惠昌 演繹本土精神 開展國際視野
知名指揮家閻惠昌,去年底首肯接任國立臺灣國樂團(NCO)首席客席指揮,讓指揮一職懸缺多時的團隊如吃定心丸,並對未來充滿期待!閻惠昌與NCO結緣多年,合作頻密,他表示,樂團的名字就代表了它的定位,未來他也將帶領樂團努力呈現「台灣的聲音」,更期待在培養作曲家及指揮家方面,樂團能著力更多。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成吉思汗》 磅礡氣勢展豪情
去年才剛登上卡內基音樂廳演出,被《紐約時報》讚譽為「眼看與耳聞同樣精采」的香港中樂團,今年新樂季的開季音樂會,就演出意義非凡展現豪情壯志的大型史詩交響樂《成吉思汗》。原曲演出用上一整個樂團,再加上六十多人的合唱團,並將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馬頭琴、呼麥、長調,以及短曲、嘲爾合唱、四胡等團體運用在曲中,形成近兩百人的龐大陣容。而改編成國樂版本,更突顯了蒙古族音樂的風味。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新經典的可能
一九一三年,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溫斯基為芭蕾舞劇譜寫的《春之祭》在法國巴黎愛麗舍大劇院首演。這支在今日被譽為現代派經典,吹響現代音樂革命號角的作品,由於運用狂放大膽的節奏,生猛原始的不諧和音,瓦解了歐陸近三百年的調性音樂結構,讓二十世紀音樂走入無調的聲響,在當時演出引起了音樂史上空前的大動亂,向來優雅的法國佬喧嘩騷動,據說當年三十歲的斯特拉溫斯基跳窗落荒而逃,媒體譏諷為「春之大屠殺」(Le Massacre du Printemps)。 藝術創作,就是需要不斷地突破窠臼,不斷地往前走,不斷地向未來挑戰;今日的前衛,很有可能就是明日的經典,每個時代都應該創造出屬於那個時代的《春之祭》。雖然實驗並非每次都能成功,但如果不嘗試就永遠留在原點。作為國內表演藝術最重要的舞台,兩廳院走過二十年,除了見證台灣表演藝術發展上重要的時刻,為台灣表演藝術內涵,打下紮實基礎,也期待在未來能夠創造真正屬於台灣經典的誕生。今年啟航的兩廳院旗艦計畫,即在尋找新經典的可能。 《福爾摩沙信簡-黑鬚馬偕》將為兩廳院旗艦計畫揭開序幕。這齣堪稱「台灣第一部歌劇」的大型製作,從「原鄉」的文化元素與脈絡出發,透過當代的舞台思維美學,傳遞出豐富多元的台灣文化精髓、哲思、意象與靈魂,唱自己的歌、說自己的故事、寫自己的歷史。為記錄這則台灣新經典的誕生,由兩廳院的董事長暨本劇的製作人陳郁秀特別指導;作家、樂評人符立中協力,特為本刊企劃重量級專題,由《黑鬚馬偕》的創作、編寫及時代性為出發,進而探討縱橫近五十年來歌劇的生態發展與走向。 除了孕育經典,表演藝術舞台的傳承與累積,亦是刻不容緩。面對創作者的世代焦慮與斷層,兩廳院與國藝會共同策劃「新人新視野」系列,提供甫出校園的新銳創作者發聲舞台,十五齣涵蓋戲劇、舞蹈和跨領域的創意新作即將登場;由劇場工作者獨立發起的《漢字寓言:未來系青年觀點報告》,也不約而同號召創作力旺盛的潛力新秀集體展演,以社會觀察為主題切入創作,回應與探索當今台灣社會與文化各面向。這一個世代的年輕人,他們如何看待劇場?透過劇場說什麼?又如何說?將會是一個值得趨勢觀察的話題。 本期另一位封面人物是香港中樂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閻惠昌,這位被稱為「黃土地的傳奇與典範」的音樂家,歷經土洋音樂洗禮,藝術成就橫跨指揮與作曲。睽違台灣將近十年,即將來台
-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中樂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
閻惠昌 黃土地的傳奇與典範
風格指揮大師閻惠昌是黃土地的傳奇與典範,他的藝術成就橫跨指揮與作曲,藝術魅力橫掃東西方樂壇。《華盛頓郵報》曾經讚譽「閻惠昌流暢與細膩的指揮之下,樂團發揮力量,為音樂賦與電影感」,《溫哥華太陽報》則是禮讚「最適切地形容樂團指揮閻惠昌的,莫過於他演繹音樂的精到與魅力」。睽違台灣將近十年,現任香港中樂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的閻惠昌,將在二○○八年十月二十一日與NCO(臺灣國家國樂團)攜手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看國內三大國樂團新樂季
全球化中展現特色 台灣國樂充滿希望
在一片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台灣的國樂團反而發現了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積極透過自已的音樂特色,展現這些東方樂器的現代性與全球性,從以往邊陲到幾乎沒有讓人感受到國樂的存在,一直到現在三個公立國樂團展現「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精神,先不論節目品質或者是藝術走向,新樂季的內容都讓人看見了這幾個國樂團振作的一面,也看見這些團體希望將國樂市場作大的企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