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讀劇

相關文章 10 篇
  • 《繼承》講的是一群卅歲出頭現在紐約的同志的故事。
    紐約

    同志戲劇新一章 《繼承》用力向前人致敬

    在《平常心》、《美國天使》等同志戲劇經典之後,能反映當前同志生態又有歷史眼光的新作何在?來自倫敦的《繼承》近期在紐約演出,七小時長度儼然史詩級作品,內容包括愛滋、川普、婚姻平權、Black Lives Matter、房地產仕紳化、火島派對等,相當切合時代脈搏,劇作家羅培茲在劇中「用力」對前代同志致敬,只可惜內裡卻膚淺浮誇,雖觸及各樣話題,卻沒有一個談得深。

    文字|謝朝宗、Marc Brenner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位於巴黎蒙馬特山丘下的「開放劇場」。
    巴黎

    出版、讀劇、檔案數位化 「開放劇場」讓大眾更認識當代劇作家

    由亞維儂藝術節創辦人尚.維拉創立的「開放劇場」,多年來以發掘仍在世的優秀劇作家,發行並推廣其劇作為職志,透過出版、讀劇等多樣活動,讓觀眾更接近、認識劇作家。去年十一月舉辦「當代劇本寫作週」,透過劇本甄選尋找新文本與新形式;也將多年來累積的各種文字與圖片檔案,包括出版的劇本、期刊、劇作家手稿、演出劇照等數位化放上網路,親近劇作家更為容易了。

    文字|羅仕龍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 《杏仁豆腐心》是日本劇作家鄭義信向契訶夫致敬的作品,穿插《櫻桃園》為戲中戲情節。
    戲劇新訊

    當代經典讀劇節 美、法、日四齣劇作現「聲」

    文字|廖俊逞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 吳瑾蓉作品《檔案K》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5:新作搬演雲湧,讀劇蔚為風潮 於是,重返「劇作家年代」?

    台灣現代劇場以「導演」為創作主體的趨勢,近幾年隨著新生代編劇冒出頭、且劇本都能被搬演的現象而有了變化。而今年至少有六、七個劇團或單位,不約而同地舉辦對外公開並甚至售票的讀劇活動,也讓人對「讀劇」演出形式重新思考。以上種種,是否代表了台灣現代劇場,可能重返「劇作家年代」?

    文字|王友輝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 同黨劇團「當代經典讀劇節」現場。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推廣練功都好 「累積」還需努力 從今年讀劇活動倍增談起

    關心劇場活動的讀者應會發現,今年的「讀劇」活動特別多。這樣一種「排練中」型態的展演,從各主辦單位的舉辦內容來看,向外推廣或對內練功的目的都有,當然在表演功力與戲劇環境素養的灌注上都有助益,但深入來看,是否也反映了整體環境的匱乏?需要「用力」累積的,還有更多

    文字|吳思鋒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 蔡明璇《家在北緯23度半》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看「阮」讀劇 等花開結果! 阮劇團「劇本農場」計畫讀劇展演觀察

    今年眾多的讀劇活動中,嘉義阮劇團所舉辦的「見花開劇展」系列之「劇本農場」計畫,展現出迥異於其他讀劇的特色:從邀請劇作家進駐嘉義體驗創作,到以公開對談方式讓劇評人與劇作家及觀眾面對面討論,參與讀劇活動的成員涵納了戲劇從無到有、從文本書寫到粉墨登場的各種表導演相關工作人員、觀眾、劇評人,可說體現了劇場藝術實踐的全面性,也顯露了長期深耕、鼓勵創作的核心意圖。

    文字|楊美英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 同學們台下專注聆聽,興致盎然。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女武神帶路 華格納歌劇探訪高中校園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與新竹高中合作《女武神》讀劇活動

    為了帶領高中學子認識華格納的歌劇世界,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與NSO聯手,趁著NSO即將製作演出全本《女武神》,特地到新竹高中舉辦讀劇活動。由劇場導演鴻鴻主講,帶領竹中音樂班同學進行,透過親身的劇本體驗,也種下了學生心中的歌劇種子。

    文字|李秋玫、林韶安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 像作曲家或指揮的「鋼琴讀譜」,劇作家、導演們也用「讀劇」來展開他們寫作、或製作演出的第一步。圖為去年讀劇節演出。
    戲劇

    第二屆台灣國際讀劇節 演員的基本功──讀劇!

    為什麼要讀劇?今年六月張愛玲的小說《半生緣》以讀劇的形式被搬上國家劇院舞台,令人驚艷;華格納在寫作歌劇時,也都是由讀劇開始,崑曲與京劇為什麼不?今年的第二屆讀劇節將回歸讀劇的本質,從各種形式的文本,來探訪「讀劇」在不同劇種上的創作需求與互動。

    文字|邱瑗
    第142期 / 2004年10月號
  • 「作家讀劇」時的情形。
    交流道

    仙人洞「修練」記

    六〇年代美國的愛荷華寫作計畫,雲集多位中國作家進修、研討,影響深遠可見於這些參與作家的文章中。九七年的「仙人洞國際劇作家工作場」定名爲「亞洲之聲」,眞正參與的亞洲作家僅只五人,風華雖減,劇作的交流、觀摩方式卻値得借鏡。作者受邀親身體會工作場的運作,深入說明劇作家和讀者、演員、導演的互動。

    文字|黃美序
    第60期 / 1997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讀劇與演劇

    老舍的劇作,多半在尚未完成時就被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演員讀過,使老舍可以有機會邊聽邊改。《茶館》的台詞所以寫得如此之「溜」,跟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讀劇」多少有些關係。「讀劇」在台灣,已經被戲劇(甚至一般讀者)遺忘太久了!

    文字|馬森
    第57期 / 1997年09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