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劇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
從觀演關係與產業生態,思考「階段性呈現」的下一階段
就像愛情總是曖昧時最美,我們也不只一次聽過哪場演出「未完成時最美」。不管是偶爾鬆散出錯、帶點即興的cabaret、樸素舞台激發華麗想像的讀劇演出、感官高度專注的排練場、或熱血敢衝的學校製作,「未完成」似乎暗示著無盡的可能,就算同個作品日後登上大舞台,依然流傳在觀眾心中。這或許也是一種留白的藝術。既然如此,「階段性呈現」又該如何定位自己的下一步?
-
特別企畫 Feature 編劇與導演談讀劇
胡錦筵X洪千涵:讀出劇本裡的聲音
讀劇,雖是「讀」卻不只是「閱讀」,它一直是劇本創作到正式演出間的排練方式,也陸續發展成公開、或是售票的演出形式以相對簡單的劇場手法來呈現劇本,可能是正式演出前的嘗鮮、或試演,也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展演方法。而身為創作者的編劇與導演該如何看待讀劇?或是在讀劇演出之後怎麼繼續面對這個劇本?我們邀請到去年在臺北藝術節「北車寫作計畫」中發表《嗚嗚嗚OHOHOH》讀劇(影像版),然後即將於今年正式演出為《北棲》的編劇胡錦筵與導演洪千涵,聊聊他們眼中的讀劇。
-
特別企畫 Feature
閱讀,及其所創造的
美國詩人艾蜜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曾如此寫道:「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躍著的詩行一樣╱把人帶往遠方。」閱讀之於人生,是經驗的想像、拆解與重組;而真正的創造便是「重寫」,因創造就算再獨一無二,仍皆有所本。 在本期封面故事「閱讀,及其所創造的」中,我們不只談書,也談樂譜、舞譜、劇本,從策展人、導演、編劇、作曲家、舞譜教師、聲音演員的閱讀術中,探詢他們從「本」出發「重寫」的創造之道,看這群表演藝術工作者們如何像讀一本書那樣去「閱讀」所處的劇場與世界,描繪前往遠方的地圖。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出版、讀劇、檔案數位化 「開放劇場」讓大眾更認識當代劇作家
由亞維儂藝術節創辦人尚.維拉創立的「開放劇場」,多年來以發掘仍在世的優秀劇作家,發行並推廣其劇作為職志,透過出版、讀劇等多樣活動,讓觀眾更接近、認識劇作家。去年十一月舉辦「當代劇本寫作週」,透過劇本甄選尋找新文本與新形式;也將多年來累積的各種文字與圖片檔案,包括出版的劇本、期刊、劇作家手稿、演出劇照等數位化放上網路,親近劇作家更為容易了。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當代經典讀劇節 美、法、日四齣劇作現「聲」
「讀劇」原為一齣戲在上演之前,導演與演員在排練場上,面對劇本必經的工作階段,近年不少公開舉辦的讀劇活動,則藉此形式引進國外文本,成為創作者與觀眾接觸當代劇作的重要平台。同黨劇團的「當代經典讀劇節」今年邁入第二屆,由團長邱安忱發起,從近年出版的劇本中,精選四齣來自美國、法國、日本的作品。 《巴比羅大街》Rue de Babylone是一段發生在兩個身分階級懸殊的陌生人之間的浪漫愛情故事,由多次獲莫里哀獎提名、得獎的法國劇作家尚馬力.貝塞(Rue de Babylone)所寫,首演於二○○二年。美國劇作家約翰.洛根(John Logan)橫跨影視與舞台,兩度獲奧斯卡最佳編劇提名,作品《紅色》Red於二○○九年首度搬上舞台,講述一名抽象派畫家與助手之間,關於藝術品商業價值的激烈爭論。 《杏仁豆腐心》是日本劇作家鄭義信向契訶夫致敬的作品,寫於二○○一年,故事以一對相戀七年的情侶分手前最後一個平安夜為場景,穿插《櫻桃園》為戲中戲情節。活躍於英美電影圈的編劇賴瑞.克拉瑪(Larry Kramer)為同志運動領袖,首演於一九八五年的《平常心》The Normal Heart,描述一名關懷社會運動的作家及其同志愛人與朋友,在愛滋病爆發後,社會的壓迫與歧視,一般視為其半自傳作品。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5:新作搬演雲湧,讀劇蔚為風潮
於是,重返「劇作家年代」?
台灣現代劇場以「導演」為創作主體的趨勢,近幾年隨著新生代編劇冒出頭、且劇本都能被搬演的現象而有了變化。而今年至少有六、七個劇團或單位,不約而同地舉辦對外公開並甚至售票的讀劇活動,也讓人對「讀劇」演出形式重新思考。以上種種,是否代表了台灣現代劇場,可能重返「劇作家年代」?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推廣練功都好 「累積」還需努力
關心劇場活動的讀者應會發現,今年的「讀劇」活動特別多。這樣一種「排練中」型態的展演,從各主辦單位的舉辦內容來看,向外推廣或對內練功的目的都有,當然在表演功力與戲劇環境素養的灌注上都有助益,但深入來看,是否也反映了整體環境的匱乏?需要「用力」累積的,還有更多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看「阮」讀劇 等花開結果!
今年眾多的讀劇活動中,嘉義阮劇團所舉辦的「見花開劇展」系列之「劇本農場」計畫,展現出迥異於其他讀劇的特色:從邀請劇作家進駐嘉義體驗創作,到以公開對談方式讓劇評人與劇作家及觀眾面對面討論,參與讀劇活動的成員涵納了戲劇從無到有、從文本書寫到粉墨登場的各種表導演相關工作人員、觀眾、劇評人,可說體現了劇場藝術實踐的全面性,也顯露了長期深耕、鼓勵創作的核心意圖。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女武神帶路 華格納歌劇探訪高中校園
為了帶領高中學子認識華格納的歌劇世界,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與NSO聯手,趁著NSO即將製作演出全本《女武神》,特地到新竹高中舉辦讀劇活動。由劇場導演鴻鴻主講,帶領竹中音樂班同學進行,透過親身的劇本體驗,也種下了學生心中的歌劇種子。
-
戲劇 第二屆台灣國際讀劇節
演員的基本功──讀劇!
為什麼要讀劇?今年六月張愛玲的小說《半生緣》以讀劇的形式被搬上國家劇院舞台,令人驚艷;華格納在寫作歌劇時,也都是由讀劇開始,崑曲與京劇為什麼不?今年的第二屆讀劇節將回歸讀劇的本質,從各種形式的文本,來探訪「讀劇」在不同劇種上的創作需求與互動。
-
交流道
仙人洞「修練」記
六〇年代美國的愛荷華寫作計畫,雲集多位中國作家進修、研討,影響深遠可見於這些參與作家的文章中。九七年的「仙人洞國際劇作家工作場」定名爲「亞洲之聲」,眞正參與的亞洲作家僅只五人,風華雖減,劇作的交流、觀摩方式卻値得借鏡。作者受邀親身體會工作場的運作,深入說明劇作家和讀者、演員、導演的互動。
-
專欄 Columns
讀劇與演劇
老舍的劇作,多半在尚未完成時就被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演員讀過,使老舍可以有機會邊聽邊改。《茶館》的台詞所以寫得如此之「溜」,跟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讀劇」多少有些關係。「讀劇」在台灣,已經被戲劇(甚至一般讀者)遺忘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