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溫宇航

相關文章 14 篇
  • 大廚展藝,佳餚上桌,令人食指大動。
    特別企畫 Feature 提案2:陪伴吧! 只為了自己與親密之人所浪擲的時光

    溫宇航 沒戲演的日子,持續燉煮的「慢」滋味

    「以前一年至少三檔大戲要演,今年可都沒了,但抓到了時間好好休息。」京崑兩門抱的小生溫宇航,趁此機會放慢生活,逛市場、看影集、泡湯,還有做自己喜歡的事如做菜、教學,甚至蓄起鬍鬚這可是忙著演出的小生不可能做的事。這段時間內,溫宇航可以回歸生活、沉澱自己,也在做菜、教課、蓄鬍等事情上,做得很「崑曲」──樣樣慢燉細煮,嚐出箇中滋味。

    文字|林立雄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 《青春版牡丹亭》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到「奼紫嫣紅開遍」

    沒有官方資源,崑曲卻能在台灣落地生根,進而開出奇花異卉,可說是因緣巧合,加上藝術家的熱愛與努力。近年來,除了指標性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與《玉簪記》,還有致力崑劇跨界創作的二分之一Q劇場,因崑劇小生溫宇航加入而帶出崑劇創作路線的國光劇團,多元的演出,讓台灣觀眾從「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到看到滿園「奼紫嫣紅開遍」,崑劇在台灣,已然從荒蕪中雕塑出屬於台灣的崑劇美學。

    文字|吳岳霖、陳茂康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劇中鄭元和(溫宇航飾)與繡襦化身的李亞仙(劉珈后飾)深情互動。
    焦點專題 Focus

    「崑」與「能」 如夢似幻的回探與創新

    歷時兩年,由國光劇團與橫濱能樂堂雙邊共製的新編作品《繡襦夢》,已在六月份於日本橫濱、新潟、豐田等三地演出,故事以崑劇《繡襦記》為底,以「夢幻能」架構編作,結合了偶戲、日本謠歌等,打造一齣開創性的現代跨國戲曲,於日本古典的能舞台演出。九月份《繡襦夢》將搬上台中與台北的鏡框式舞台,創作團隊將如何因應變化,呈現這難得的跨國奇遇,令人期待。

    文字|陳茂康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 溫宇航說:「既是跨界就要大膽融合,互相給對方空間表達、彼此滲透,戲才圓滿。」
    焦點專題 Focus

    實驗新編中日絕學 讓傳統勇於探索傳統

    從劇情來看,《繡襦夢》完全顛覆傳統本子大團圓的結局;表演形式上,除了崑曲,還加入日本舞踊、三味線演奏、傳統講唱藝術長唄及現代偶戲;世界首演場地在日本橫濱能樂堂,劇場結構為「橋掛」銜接主舞台,與現代劇場鏡框式舞台不同,禁設布景機關,不能使用字幕輔助觀眾了解劇情。面對這樣一齣不同語言、文化、藝術形式的實驗新編崑劇,溫宇航表示,「我是以慎重、膽大、心細三種態度做這齣戲。」

    文字|陳淑英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 魏海敏(前)演出美麗女尼,劇中與飾演弟子溫宇航(後)對藝術價值有相信的追求與認同。
    特別企畫 Feature

    《十八羅漢圖》 以畫抒情藉畫探情

    《十八羅漢圖》延續國光劇團一貫的文學京劇風格,以「時空跳接」的手法,帶領觀眾進入以畫為「武器」的復仇故事。由風格新穎的新生代編劇劉建幗與藝術總監王安祈一同操刀,香港「進念.二十面體」藝術總監胡恩威擔綱舞台設計,魏海敏、唐文華、溫宇航等國光資深演員演出,連「姊弟戀」、「老少配」、「文創」等主題都入戲。

    文字|李玉玲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牡丹亭》的〈幽媾〉邀請台灣崑曲巾生楊汗如(右)和陳美蘭(左)再度攜手。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不扮鬼作瘋,你哪知京劇的厲害?!

    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表示,「鬼.瘋」系列精選數齣「鬼戲」與「瘋戲」的代表性劇目,不論是「疑心生暗鬼」或「真實」的人鬼交流,不管是「真瘋」或「裝瘋」,一方面強調劇情與演員內在真實情感的出發,一方面更藉由劇中角色在「不正常的精神狀態」下,演員如何以唱念做打對應詮釋,來突顯京劇的表演藝術之美。

    文字|廖俊逞、施舜翔
    第196期 / 2009年04月號
  • 《一捧雪》中文丑陳清河(右)主演裱褙匠湯勤,程派青衣王耀星(左)主演雪艷,唐文華飾陸炳。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人生悲喜歡快,一切「戲」出巧合?!

    國光劇團今年的封箱公演以「冒名.錯認」為題,排出《擋馬》、《花田錯》、《詩文會》、《荷珠配》、《一捧雪》與《鳳還巢》六齣劇碼。王安祈說,冒名有意、錯認無心,或許事出無奈或許靈機一動,可能悲劇收場也可能皆大歡喜,「機遇與巧合,總在命運的轉折處,其所造成的錯位,呼應的是現實中難以捉摸的人生樣貌。」

    文字|廖俊逞
    第205期 / 2010年01月號
  • 溫宇航(右)和魏春榮(左)舞台上合演同窗記。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溫宇航、魏春榮 昔日同窗合演悱惻《梁祝》

    由戲曲學者曾永義編劇的崑曲版《梁祝》,是第一部由台灣出產製造的崑曲劇作,二○○四年首度搬上舞台,一月初又將重製演出。此次重製將由新科國家文藝獎得主李小平執導,知名崑曲巾生溫宇航與中國北方崑曲劇院名旦魏春榮主演,溫、魏是自幼同堂學藝、同台演戲的同班同學,而《梁祝》也是兩人闊別多年後再次的合作演出。

    文字|廖俊逞
    第229期 / 2012年01月號
  • 溫宇航在〈打子〉中的窮生造型
    即將上場 Preview 「蘭庭六記」百變現身!

    溫宇航 搬演崑曲生行的細膩精準

    知名旅美崑生溫宇航再度與蘭庭崑劇團合作,從六大名劇《紅梨記》、《繡襦記》、《白兔記》、《連環記》、《獅吼記》及《還魂記》中精選折子,演出涵蓋小生行當中的巾生、窮生、雉尾生及原歸為貼行中的娃娃生,反映崑曲對人物刻劃的精準雅緻。

    文字|廖俊逞
    第187期 / 2008年07月號
  • 上妝中的溫宇航
    藝號人物 People 為《牡丹亭》而生

    柳夢梅第一人──溫宇航

    溫宇航不只在台上把「柳夢梅」那風雅、憨獃、迂闊和懦弱的氣質表現得淋漓盡致,台下的他文質彬彬、靦腆羞澀的書卷味,也和「柳夢梅」有幾分神似,細究起來,不論是創作,還是生活,溫宇航始終和《牡丹亭》有著不解之緣。

    文字|廖俊逞
    第173期 / 2007年05月號
  • 陳士爭版的全本《牡丹亭》有五十五折,主要是給外籍觀眾看的。
    特別企畫 Feature

    繾綣纏綿,盡在不言中

    《牡丹亭》除了常演的〈驚夢〉那一齣中,有許多涉及男女之情骨露的唱、白外,其他如〈尋夢〉、〈玩真〉、〈幽媾〉、〈懽撓〉、〈婚走〉、〈如杭〉等許多齣中,更不乏由言傳、意會而至肢體親密接觸的場面。但在以虛擬、寫意的戲曲表演程式中,如何處理情色問題,其實是很棘手的。

    文字|貢敏
    第136期 / 2004年04月號
  • 梁谷音、張銘榮合演
    即將上場 Preview 崑曲名劇《琵琶記》、《西廂記》經典再現

    五月趕「崑」潮 上崑名家匯演「蘭谷名華」

    繼「蝶夢蓬萊」、「美意嫻情」之後,上海崑劇團梁谷音、計鎮華、張銘榮,及旅美名家溫宇航,再度應台灣崑劇團邀請來台,推出「蘭谷名華」二○○九崑劇名家匯演,上演《琵琶記》、《西廂記》、《獅吼記》等膾炙人口的名劇,以及「崑曲名家演唱會」、「經典折子戲」,讓台灣戲迷感受崑劇藝術的魅力。 台灣崑劇團表示,《琵琶記》、《西廂記》原本就是文學名作,再加上無數戲曲前輩的精雕細琢,使得這兩個戲碼不但在文學上地位崇高,在舞台上歷演不衰,成為觀眾愛看的好戲。此次演出《琵琶記》,梁谷音飾演趙五娘,計鎮華飾蔡公,張銘榮飾蔡婆,不同於讓觀眾熟悉的版本,精采可期。另一個全新組合是溫宇航、梁谷音、張銘榮合作的《西廂記》,梁谷音的紅娘出色當行,搭配溫宇航的張生、台崑青春小旦的崔鶯鶯,堪稱珠聯璧合。名丑張銘榮特別將〈遊殿〉一折加以整編,並扮演法聰和尚,這是他繼去年在台北演出《玉簪記》中的書僮進安之後,又一次獻演全新角色。 為了吸引更多觀眾,此次「蘭谷名華」特別推出一場「崑劇名家演唱會」,採大型編制的國樂伴奏,由溫宇航及台崑演員演唱周雪華等作曲家創作的詩詞作品,及重新配器譜曲的崑劇唱段。演唱會中將發表青年作曲家洪敦遠創作的〈桃花扇.餘韻〉,特邀國光劇團當家老生唐文華演唱,計鎮華、梁谷音、溫宇航並將演唱經典傳統唱段。

    文字|廖俊逞
    第196期 / 2009年04月號
  • 《牡丹亭》的舞台重現了古代戲曲演出環境。
    回想與回響 Echo

    傳奇出土,異域還魂

    紐約版《牡丹亭》不是你我想像的含蓄、虛擬、靠唱唸做表撑持起來的中國戲曲美學形式。它走的是寫實路線,把劇本提及的所有內容盡可能地具象化,它邀請觀衆直接進入四百年前中國人生活的一段時空。紐約版《牡丹亭》很難用特定的形式框限或解釋。或許它更接近舞台劇,或許它是戲曲與電影的混合體,更或許它還原了四百年前演出形式也說不定。

    文字|紀慧玲
    第83期 / 1999年11月號
  • 蘭庭崑劇團復團作《獅吼記》描寫書生陳慥懼內的故事,劇情輕鬆詼諧。
    戲曲 蘭庭崑劇團復團 北崑小生溫宇航助陣

    小全本《獅吼記》演出古典家暴喜劇

    蘭庭崑劇團復團作《獅吼記》為明代汪廷訥所作,描寫書生陳慥懼內的故事,劇情輕鬆詼諧,「河東獅吼」典故即出於此。這次演出定調為「古典家暴喜劇」,顛覆原劇中「夫為妻綱」的教條,轉而探討夫妻相處之道,呼應時下婚姻問題;更力邀曾經演出紐約版全本《牡丹亭》的北崑小生溫宇航跨刀演出。

    文字|廖俊逞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障音樂家,後來怎麼了?

  • 戲劇

    《夢與陰影》 帶著觀眾一起離地飛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蕭煌奇:記憶、練習與模仿,作為建構視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