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劇情來看,《繡襦夢》完全顛覆傳統本子大團圓的結局;表演形式上,除了崑曲,還加入日本舞踊、三味線演奏、傳統講唱藝術長唄及現代偶戲;世界首演場地在日本橫濱能樂堂,劇場結構為「橋掛」銜接主舞台,與現代劇場鏡框式舞台不同,禁設布景機關,不能使用字幕輔助觀眾了解劇情。面對這樣一齣不同語言、文化、藝術形式的實驗新編崑劇,溫宇航表示,「我是以慎重、膽大、心細三種態度做這齣戲。」
台日國際製作—新編實驗崑劇《繡襦夢》
9/8~9 14:30
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9/14~15 19:30 9/15~16 14:30
台北 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INFO 02-88669600
國光劇團一等演員溫宇航,十一歲進入北京戲曲學校崑劇班學戲,十七歲開始上台唱小生,儒雅的扮相、清亮的嗓音,再加上細膩的身段,廿多歲就被紐約林肯中心邀請赴美主演五十五折足本《牡丹亭》。他雖然出身傳統卻勇於探索傳統:旅美期間參與實驗劇場製作,將崑劇與其他藝術融合、來台之後拜京劇姜派林懋榮老師為師,成為京崑兩門抱的優秀表演藝術家。這次成功參與台日共製的《繡繻夢》世界首演,跨界創新前所未有。他自剖:「我是個固守厚底的人,但我不保守。戲曲會隨時代演進,唯文化基因不能變。」
慎重以待、大膽融合,更須細心了解彼此
《繡襦夢》是藝術總監王安祈與學生林家正以《繡襦記》為本,新寫八十歲的唐代書生鄭元和回到曲江舊地,回憶與李亞仙相識的甜蜜與遺憾,整齣戲以李亞仙不辭而別,留下的「繡襦」為媒介,在真實與夢幻間,召喚過去的悲劇故事。
從劇情來看,《繡襦夢》完全顛覆傳統本子大團圓的結局;表演形式上,除了崑曲,還加入日本舞踊、三味線演奏、傳統講唱藝術長唄及現代偶戲;世界首演場地在日本橫濱能樂堂,劇場結構為「橋掛」銜接主舞台,與現代劇場鏡框式舞台不同,禁設布景機關,不能使用字幕輔助觀眾了解劇情。面對這樣一齣不同語言、文化、藝術形式的實驗新編崑劇,溫宇航表示,「我是以慎重、膽大、心細三種態度做這齣戲。」
他解釋,「慎重是指找出雙方之所以合作的理由,及適合的切入點。」《繡襦夢》有崑曲、能樂,二者在二○○一年同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因而將此案定調為「兩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對話」。抓牢了台日合製的根柢,接下來該如何枝繁葉茂?「找出台日劇種的通性,才能深入共製。」溫宇航說,崑曲與能劇各擁有五、六百年歷史,舞踊亦有四百多年歷史,各自以優美的程式、古典舞劇形式、舞蹈抒情表意,情感是這三種藝術的共通點,把他們表達情感情緒的特徵融入《繡襦夢》,才不會突兀。」
說到「膽大」,溫宇航清脆的嗓音更加嘹亮了起來:「學了不同劇種的藝術,一定要敢想像敢使用。如果標榜跨界,卻還是我演一段崑曲、你跳一段舞踊,豈不流於『兩張皮』?又或者直功直令模仿對方演出也是膚淺。既是跨界就要大膽融合,互相給對方空間表達、彼此滲透,戲才圓滿。如果只管我們演,要對方閉嘴,就沒意思了。」
「心細」是指,「任何藝術嘗試跨界合作之前,一定要心貼心地感受對方文化,再共同努力創作。」溫宇航很感謝戲劇顧問林于竝教授,「讓我們不走彎路認識日本文化,知道什麼藝術元素可以用,什麼不能用,譬如歌舞伎藝術的審美觀認為脖子很性感,最主要給觀眾看脖子,我們就避免碰這個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