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版牡丹亭》(劉振祥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百變崑曲PLUS╱崑曲2.0—台灣篇

從「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到「奼紫嫣紅開遍」

近年在台灣的崑劇製作與展演

沒有官方資源,崑曲卻能在台灣落地生根,進而開出奇花異卉,可說是因緣巧合,加上藝術家的熱愛與努力。近年來,除了指標性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與《玉簪記》,還有致力崑劇跨界創作的二分之一Q劇場,因崑劇小生溫宇航加入而帶出崑劇創作路線的國光劇團,多元的演出,讓台灣觀眾從「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到看到滿園「奼紫嫣紅開遍」,崑劇在台灣,已然從荒蕪中雕塑出屬於台灣的崑劇美學。

沒有官方資源,崑曲卻能在台灣落地生根,進而開出奇花異卉,可說是因緣巧合,加上藝術家的熱愛與努力。近年來,除了指標性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與《玉簪記》,還有致力崑劇跨界創作的二分之一Q劇場,因崑劇小生溫宇航加入而帶出崑劇創作路線的國光劇團,多元的演出,讓台灣觀眾從「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到看到滿園「奼紫嫣紅開遍」,崑劇在台灣,已然從荒蕪中雕塑出屬於台灣的崑劇美學。

時代小崑劇《聽我細訴》

12/21~22  19:30

12/22~23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INFO  02-33939888

即將再度來台演出的崑劇名伶錢熠,融合伊甸園的夏娃與《牡丹亭》的杜麗娘,演出結合崑劇、交響樂與多媒體的獨幕歌劇《驚園》。「崑三班」出身的錢熠,因陳士爭導演的全本《牡丹亭》(1999,美國林肯中心藝術節開幕)的杜麗娘而聲名大噪。在台灣,則曾與當代傳奇劇場新編「崑曲風新歌劇」《夢蝶》(2007)、與王心心合演《霓裳羽衣.南管崑曲》(2009)、白先勇話劇《遊園驚夢》(2010)等。有趣的是,錢熠來台合作者皆非崑劇團,或許是個人選擇或時代趨勢,也突顯「台灣未有真正姓『崑』的劇團」。

那麼,台灣的崑劇展演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姓「崑」不姓「崑」?職業不職業?

可被提問的是:臺灣崑劇團、蘭庭崑劇團、臺灣戲曲學院京崑劇團、水磨曲集等,難道不是崑劇團嗎?

當然是。但,台灣長期缺乏科班出身的崑劇演員,這些劇團組成多半是業餘曲友(如水磨曲集及各地曲社)、京劇演員跨行演出(如臺灣崑劇團、蘭庭崑劇團、臺灣戲曲學院京崑劇團等)。演出以「傳統折子戲」或「小全本戲」的習藝與恢復為主,較少新編創作。以蘭庭崑劇團來說,製作多是經典修編,進一步開發《牡丹亭》、《長生殿》等作的當代感,結合環境劇場、多媒體等,如《尋找遊園驚夢》(2008)、《移動的牡丹亭》(2015)。

近年,前身為「國立復興國劇團」的「臺灣戲曲學院京崑劇團」,陸續製作大型新編崑劇,如曲文講究、取自史料的《蔡文姬》(2017)、掬取《詩經》的《情與欲─二子乘舟》(2018)等,在在展現化用傳統、遙指當代的創作力與企圖心。

兩岸合作,璀璨之花就此綻放

青春版《牡丹亭》首演的二○○四年,是當代崑劇史重要的時間點。演出團隊雖為江蘇省蘇州崑劇院(俞玖林、沈豐英主演),但由台灣小說家白先勇製作,並結合台灣的製作團隊、設計人才。多年來,這朵別緻、芬芳的「白牡丹」從台灣綻放到世界各地,直至今年四月仍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再度演出。其製作模式與團隊,延續到二○○八年,將明代高濂《玉簪記》傳奇「青春化」,舞台、服裝等設計也更為考究,體現極簡、寫意,在「青春夢」裡孕育抒情詩化的崑曲美學。

二○一二年,台灣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與江蘇省演藝集團將更為青春、姣好的施夏明與單雯推上舞台,並與台灣現代劇場導演王嘉明、舞台設計黃怡儒、服裝設計賴宣吾、燈光設計王天宏合作,通過刪節不改本的模式,以《南柯夢》「回歸傳統,向湯顯祖(《南柯記》)致敬」(註1。演出團隊與製作班底的兩岸合作,提供崑劇展演的新出路,且可被複製。年底即將於台北國家戲劇院、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演出的《西樓記》,亦是延續《南柯夢》模式,替袁于令《西樓記》重鑄當代觀點。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改編自美國劇作  六位女性的崑劇獨白

裊晴絲劇坊:時代小崑劇《聽我細訴》

「吧台用高腳椅上,獨坐著一位四十多歲、頗具吸引力的女子,除了身上那件黑色洋裝禮服外,她皮膚的每一吋都佈滿藍色與紅色的刺青,有相互纏繞的蛇、魔鬼、花朵及翱翔的鳥。唯有她的左臉頰上沒有刺青,取而代之的卻是一道顯而易見、長約八公分的疤痕。」這是劇作家珍.馬汀(Jane Martin)的知名劇本Talking With最後一段故事〈Marks〉的開頭,接下來,這個名叫艾蓮的女子,將會以一段長約十分鐘的獨白,講述屬於她的人生:平凡無奇地長大成人、毫無主見也從不引人注意的她,在丈夫離去後開始流連酒吧。某晚,一名初識的樂手在陪伴她前往停車場取車時,提議兩人在此做愛,艾蓮拒絕了,卻惹火了對方,臉上因而留下刀傷……

Talking With原劇即由十一篇女子獨白組成,而裊晴絲劇坊團長陳三資便從其中選取了五個故事,包括上述的這一段〈記號〉,加上〈燈〉、〈十五分鐘〉、〈拼布妹〉與〈玻璃珠〉,再加上一折傳統崑曲〈情勾〉,改編成全新作品:時代小崑劇《聽我細訴》。雖然劇中的五個片段皆源自於美國劇作家筆下的故事,但在開宗明義即為崑劇的演出裡,每段獨白也嘗試以崑的傳統曲牌入詞,等於是將文本翻譯後又再次轉譯、重寫文句;搬上舞台呈現時,也將完全以崑劇形式演繹。具有實驗精神的發想、奠基於崑劇美學的改編,這些原著中的角色,將如何唱出在舞台上,以崑唱出獨白,且待進得劇場,聽她們娓娓道來。(陳茂康)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