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穩傳統面對科技 另闢當代蹊徑 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陳皇寶、雲林五洲小桃源掌中劇團陳文哲
以民戲為主要市場的掌中劇團,面對現代劇場的衝擊,坦言「推票壓力很大」,特別是如何吸引已習慣在廟會看戲的民眾。於是,形式、題材等的推陳出新,成為掌中劇團的課題。位於高雄的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以電視木偶結合3D投影技術,打造視覺體驗;而在布袋戲重鎮雲林的雲林五洲小桃源掌中劇團,則以傳統技藝為基礎,找尋創新的藝術性。
以民戲為主要市場的掌中劇團,面對現代劇場的衝擊,坦言「推票壓力很大」,特別是如何吸引已習慣在廟會看戲的民眾。於是,形式、題材等的推陳出新,成為掌中劇團的課題。位於高雄的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以電視木偶結合3D投影技術,打造視覺體驗;而在布袋戲重鎮雲林的雲林五洲小桃源掌中劇團,則以傳統技藝為基礎,找尋創新的藝術性。
戲裡與戲外,誰,又演好了誰?戲劇情節純屬虛構,如何編織個人生命與歷史敘事,又維持與「真實」間的距離? 《雨中戲臺》再現的,除了是一位歌仔戲小生的一生,編劇紀蔚然更替導演王榮裕找到了代言者「志成」,讓他在劇情鋪陳裡重新建構與劇中人物的關係,同時也是與母親間早已不可能倒敘的記憶與情感──這便是劇場所開放的維度,讓真實與虛構能夠於此刻交會。
繼《碰老戲四郎》之後,本事劇團團長、編劇邢本寧再度與導演王瑋廉與音樂設計柯智豪合作,透過獨角戲形式,為演員黃宇琳作戲,從戲曲經典《癡夢》出發,新戲《崔氏》探問(身為女性)「活下去的力量」,虛構出一個沒意識到自己不合時宜、卻又極力表現的過氣歌星,讓兩個活在兩個不同的時空的「崔氏」,在劇場裡彼此溝通,然後共同發聲。
出身舞蹈系卻因緣際會被傳統戲曲吸引,又踏入梨園戲的林雅嵐,曾演出江之翠劇場《朱文走鬼》第一版中的「一粒金」,更學習過日本舞踏、印尼宮廷舞,也與歐丁劇場大師尤金諾.芭芭合作。對林雅嵐來說,這些過程讓她進一步思考亞洲國家在傳統表演上的通則,也使她反思在梨園戲或舞蹈的表演問題,試圖去找到動作方法;重要的是,從中學習傳統素材如何在當代劇場裡應用。
二○二○年即將到來,由臺灣戲曲中心策畫的第三屆「臺灣戲曲藝術節」將於明年三月正式登場。自二○一八年起,臺灣戲曲中心每年都以不同的主題,邀請國內外優秀團隊和重量級國寶藝師共襄盛舉。二○二○台灣戲曲藝術節以「出走.女子圖鑑」為主題,演出聚焦「跨領域合作」及「女性意識探索」兩大特色,期望展現豐富多元的台灣當代戲曲樣貌。
由布袋戲女演師江賜美女士創辦的真快樂掌中劇團,這回在臺灣戲曲藝術節中,聯手偶戲編導薛美華,編創了新作《一丈青》,以台灣早期布袋戲賣藥團的演出形式為背景,藉由搬演「一丈青」扈三娘的故事,以「離家門,入江湖」的個人際遇,映照外台戲班衝州撞府的江湖生活。而除了《一丈青》,還有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年羹堯傳奇》與同黨劇團《白色說書人》的精采呈現,三檔演出,有傳統、有創新,呈現當代布袋戲多元、豐富的劇場美學。
跨界腳步不停歇,國光劇院繼去年與能劇合作的《繡襦夢》後,今年則與新加坡湘靈音樂社合作,搬演以希臘神話故事為底的《費特兒》,由擅長解構戲曲表演的戴君芳擔任導演,國光當家花旦朱勝麗主演。演出形式結合了京劇、南管、現代舞,在表現理性與慾望牴觸的道德考驗中,牽引出個人情慾與群體生存的衝突與糾葛。
戲曲,不僅以傳統為底,創新求變,在台上展現多姿多采;於此同時,也反應當代所思、賦予時代新意,更放眼未來。第二屆臺灣戲曲藝術節的視覺意象,似萬花筒般華麗炫目,亦有稜鏡折射的光束線條,一如戲台上、劇場裡,超越時空、跨越文化、突破藩籬的各種想像和對話,得以藉由藝術節,讓台灣的戲曲、世界的經典共聚一堂,並以此延伸對於戲曲世界的無邊創意,而千變萬化。
繼去年《月夜情愁》後,「臺灣戲曲藝術節」再度推出旗艦製作《當迷霧漸散》,找來編創才女施如芳與鬼才導演李小平再度合作,以台灣中部風土人文為題材,故事以林獻堂家族為軸心,時序跨越清領、日治及戰後,輻射出大時代下仕紳家族、知識分子與台灣電影人的命運流徙與處境抉擇。虛、實交織,非線性敘事的結構,戲中戲的穿插映照,挑戰著劇組的製作詮釋功力,也讓觀眾藉著林獻堂的心路歷程,在堆疊中漸次穿透,聽見台灣人心中的聲音。
排戲過程中,許秀年感受最深刻的一場戲,是在舞台上播放著《流浪三兄妹》的電影場景,飾演羅太夫人的許秀年,看著自己小時候拍的電影,另一名飾演小秀年的童星出場與羅太夫人對話時,也是年姐在跟小時候的自己對話。
林獻堂帶著兒子環遊世界,「他看到了全世界之後,更知道自己的位置,所以他滿懷理想回來,為台灣人向日本政府爭取自治。」如同當時隨著雲門舞集世界巡迴演出的王榮裕,回到台灣後,他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世界的位置,以及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辯士這個角色從頭到尾貫穿全場,卻是一個虛擬、形象模糊的人物,這在傳統歌仔戲中從未見過,「頂多是鬼,但鬼出場也有鬼的身段。」孫詩詠說,而辯士卻必須拋棄以往的傳統戲曲程式與套路,只能從演員自己身上一點一點長出來。
繼一九九九年後,四川省川劇院四月份再度訪台。暌違廿年,這次訪台將帶來全本《白蛇傳》,與經典折子戲專場,將演出〈六月雪〉、〈跪門〉、〈殺狗驚妻〉、〈包公賠情〉、〈情探〉和〈老背少〉等。這次四川省川劇院訪台的演員陣容堅強,除了有梅花獎得主崔光麗、劉誼,還有熊憲剛、夏昌榮等國家一級演員,及一批九○後青年演員,令戲迷引領期待!
由香港粵劇界新生代的兩位新秀黎耀威、黃寶萱,於二○一六年聯手編創的新編小劇場粵劇《霸王別姬》,已分別於上海、香港、北京、泉州、新加坡巡演,並將於六月份到台灣演出。針對這個因京劇大師與電影而名聞遐邇的經典故事,兩位年輕人毫無懼色,他們提出疑問,深入內裡,將劇情重新調整,更聚焦於霸王與虞姬的男女之情,讓楚霸王不再僅是一個形象,顯得更加有血有肉。
由香港粵劇界新生代的兩位新秀黎耀威、黃寶萱,於二○一六年聯手編創的新編小劇場粵劇《霸王別姬》,已分別於上海、香港、北京、泉州、新加坡巡演,並將於六月份到台灣演出。針對這個因京劇大師與電影而名聞遐邇的經典故事,兩位年輕人毫無懼色,他們提出疑問,深入內裡,將劇情重新調整,更聚焦於霸王與虞姬的男女之情,讓楚霸王不再僅是一個形象,顯得更加有血有肉。
日本的雅樂其實是來自中國,唐代時,日本派遣遣唐使前往中國學習,之後更專設了培訓專業樂師的學校為宮廷服務,讓雅樂融入了日本文化,走向高雅、專業的道路,形塑了自我特色。四月份,日本的北之台雅樂會將造訪台灣呈現兩場音樂會,除了將表演純正的日本雅樂外,也將與臺灣國樂團合作演出,兩種系出同源,卻在歷史中分流發展的樂種,終於重逢,將會激盪出怎樣的面貌,令人期待!
第二屆臺灣戲曲藝術節將在明年三月登場,內容以歌仔戲、布袋戲相關作品為大宗,並有京、崑、豫、南管戲、客家大戲,與來訪的日本雅樂、粵劇等各種。若以此為經,串連起各劇目的緯,則是劇種間的交會與對話、現代與傳統的交融與結合,不僅僅是跨界、配搭,而是完全將之作為創作的基底,由此延伸發展。
愛好傳統藝術的戲迷、樂迷,可能都有發現這一年可說是傳藝演出爆量的一年,而且除了量的蓬勃,更有質的變換,新編創作如潮湧來,更有許多為青年戲曲人才打造的展演舞台,讓他們的技藝與創意被更多人看見,這都讓我們看見傳統往下扎根的實力與努力,同時也看見傳統向未來奔湧的張力。
被視為「豫劇皇后」王海玲的接班人,超齡才踏入戲曲學習之路的蕭揚玲,其中辛苦可想而知,但「演員的孤獨」更是她深刻的體驗,在恩師王海玲的身教言教伴隨下,蕭揚玲除了練出紮實功底,也被鼓勵找出自己的風格,更因演出新編戲曲,跨足探索融和傳統與現代劇場的表演方式。在王海玲退休後,蕭揚玲接下恩師的棒子,扛起豫劇團「當家花旦」的招牌,讓她不斷學習前進
因為高中參加歌仔戲社團,張孟逸因緣際會踏上了傳統戲曲之路。因喜愛而投入,因執著而不悔,在恩師廖瓊枝帶領下,她探索苦旦表演的精髓,更於去年以《王魁負桂英》焦桂英一角獲得傳藝金曲獎「年度最佳演員獎」。如今張孟逸接下薪傳歌仔戲劇團團長重任,她說:「我知道我肩上有很重的擔子要擔,我會努力、我會勇敢。」或許就會如龍山寺廟公對她抽到的籤詩的解釋:「不管你要做什麼,只要你用心,它都會好。」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