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迷霧漸散》是導演李小平(左)與編劇施如芳(右)三度合作。(許斌 攝)
焦點專題 Focus 戲台上,映照世間萬象——臺灣戲曲藝術節

一曲褪下歷史迷霧 吟哦再現林家始末

旗艦製作《當迷霧漸散》 施如芳、李小平再度攜手

繼去年《月夜情愁》後,「臺灣戲曲藝術節」再度推出旗艦製作《當迷霧漸散》,找來編創才女施如芳與鬼才導演李小平再度合作,以台灣中部風土人文為題材,故事以林獻堂家族為軸心,時序跨越清領、日治及戰後,輻射出大時代下仕紳家族、知識分子與台灣電影人的命運流徙與處境抉擇。虛、實交織,非線性敘事的結構,戲中戲的穿插映照,挑戰著劇組的製作詮釋功力,也讓觀眾藉著林獻堂的心路歷程,在堆疊中漸次穿透,聽見台灣人心中的聲音。

繼去年《月夜情愁》後,「臺灣戲曲藝術節」再度推出旗艦製作《當迷霧漸散》,找來編創才女施如芳與鬼才導演李小平再度合作,以台灣中部風土人文為題材,故事以林獻堂家族為軸心,時序跨越清領、日治及戰後,輻射出大時代下仕紳家族、知識分子與台灣電影人的命運流徙與處境抉擇。虛、實交織,非線性敘事的結構,戲中戲的穿插映照,挑戰著劇組的製作詮釋功力,也讓觀眾藉著林獻堂的心路歷程,在堆疊中漸次穿透,聽見台灣人心中的聲音。

2019臺灣戲曲藝術節:一心戲劇團《當迷霧漸散》

3/28~29  19:30

3/30~31  14:30

台北 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INFO  02-88669702

臺灣戲曲中心主辦的第二屆「臺灣戲曲藝術節」,即將於三月登場。今年以「戲曲臺灣」、「戲曲經典」和「戲曲未來」三大系列,匯聚國內外優秀藝術家與表演團隊,兩個月內將推出十五檔節目,呈現出豐富、多元的戲曲新風貌。

二○一八年,首屆「臺灣戲曲藝術節」的旗艦製作《月夜情愁》,由著名戲劇學者邱坤良與唐美雲歌仔戲團聯手打造,從台灣東北部出發,以台灣戲曲史上真實發生的西皮、福路戲曲對抗為背景,並加入戲曲與電影結合的「連鎖劇」表演型態;透過紮實深厚的戲劇史料,訴說著這片土地上珍貴的歷史記憶與人物情感,成功為日後的旗艦製作樹立典範。

今年的旗艦大戲《當迷霧漸散》,則由「一心戲劇團」傾力製作,創作才女施如芳再度攜手鬼才導演李小平,並邀請戲曲天后「永遠的娘子」許秀年、金枝演社藝術總監王榮裕、國光劇團知名女老生鄒慈愛、傳藝金曲獎得主黃宇琳和古翊汎、音樂劇王子葉文豪、「一心戲劇團」的當家「雙小生」孫詩詠和孫詩珮共同演出,超強卡司,黃金陣容,備受各界期待。

從未曾明說的心境,望斷歸鄉路的林獻堂

《當迷霧漸散》以台灣中部的風土人文為題材,故事以林獻堂家族為軸心,時序跨越清領、日治及戰後,輻射出大時代下仕紳家族、知識分子與台灣電影人的命運流徙與處境抉擇。編劇施如芳表示,會選擇以中台灣為題材,主要是因為地緣關係,想寫一個自己家鄉的故事;另一方面,是想找一個自己較熟悉的題材,因此想到了碩論時期研究的歌仔戲電影。由地緣關係到歌仔戲電影,想到霧峰片場、霧峰林家,而鎖定林獻堂家族和「北溝故宮」。這些看起來相互平行不相干的素材,在施如芳眼裡,不但透露著戲劇性的反差,也因為「拍電影」這件事,讓一切創作元素被連結在一起。

《當迷霧漸散》以台灣民主運動先驅林獻堂的生命歷程為背景,透過日本住所「遁樓」的一場夢、孫女的一封信和「萊園」戲台,牽起林家幾代說不盡的隔空思念與情感交織。劇中以林獻堂(由王榮裕、古翊汎、張閔鈞三人分飾)、祖母羅太夫人(許秀年飾)、孫女林琳(黃宇琳飾)為主要人物,穿插當時台語電影的流行,亦有魔幻辯士(孫詩詠飾)在歷史的浮光掠影中迴盪徘徊,並結合京劇、崑曲、歌仔戲等戲中戲的表現形式,召喚古老戲台上一齣齣撼人心弦的忠孝節義與生離死別,藉由劇場奇觀展開一場波瀾壯闊的華麗冒險與歷史想像。

對編劇施如芳來說,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跨度裡把故事講好,是這次創作最要克服的挑戰。相較於前作《快雪時晴》,以台北故宮文物〈快雪時晴帖〉,展開一場跨越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消長與生命流轉。在這次的創作過程中,她不斷告訴自己要把時間跨度拉大,但現實是,「林獻堂怎麼拉就是一百年的時間」。如何將有限的歷史時間,化作無限的創作空間,考驗著編劇的智慧。為了突破「一百年」的限制,施如芳最後將整齣戲,聚焦於林獻堂在日本的最後七年。

一九四九年九月,林獻堂以治暈眩之疾為由,前往日本;直到一九五六年九月,病逝日本,這七年的時間,林獻堂未再踏上台灣這片土地。期間,其友人曾數次赴日,說服這位「台灣第一公民」回到祖國,林獻堂最終不為所動。施如芳表示,「為什麼不回來?」,是林獻堂留給後世的迷思與猜想,而這個疑問始終迴盪在台灣歷史的長河中。然而,那些不曾在歷史中被說清楚、或說不出口的心境,恰巧為後世創作者提供了想像空間。因此,全劇以林獻堂的最後七年為發端,透過老獻堂在「遁樓」裡的回憶、夢境與現實的錯綜交錯,在層層的歷史迷霧與不為人知的心霧中,窺探潛藏在林獻堂「望斷歸鄉路」背後的愁苦心情與現實困境。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台灣第一公民」林獻堂

林獻堂(1881-1956),名朝琛,字獻堂,號灌園,台中霧峰人。林獻堂自幼於家塾接受漢學教育,十四歲時,《馬關條約》台灣割讓日本,奉祖母羅太夫人之命,林獻堂將家族攜往泉州避難,隔年返台。一九○七年於日本奈良會面梁啟超,向其請益台灣自治之道。一九一三年,林獻堂與家族同輩兄弟向總督府請願成立中學,兩年後,台中中學校(今台中一中)成立,而後又在霧峰創辦萊園中學(今明台中學)。一九二一年,林獻堂等人向帝國議會提出《台灣議會設置請願書》,要求設立台灣人的議會,並發起「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同年,與蔣渭水在台北大稻埕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為台灣人爭取權益。

一九二七年五月,林獻堂與二兒子林猶龍展開環遊世界,在三百七十八天內,從東南亞經紅海、埃及轉至歐洲,再前往美國,一路向西至日本橫濱而返台;期間,林獻堂將旅途上所見所聞,寫成〈台灣遊記〉,每週發表在《台灣民報》上,為台灣人打開世界之窗。環遊世界回國後,林獻堂積極參與地方政治活動,除加入蔣渭水、蔡培火等人組成的「台灣民眾黨」,又於一九三○年成立「台灣地方自治聯盟」,主張以合法手段,爭取台灣人民的政治自由與地方自治。堅持「一生不說日語,不著和服」的林獻堂,勇敢為大多數「失聲」的台灣人,向日本政府爭取自己的權益,在台灣近代史上的政治、文化、教育各方面,做出巨大的貢獻與影響。一九四九年九月,林獻堂以治暈眩之疾為由,前往日本東京治病,往後七年,未再踏上台灣這片土地,僅留有「異國江山堪小住,故國花草有誰憐」、「民族自強曾努力,廿年風雨負初心」等詩句。一九五六年九月,林獻堂病逝東京,享年七十六歲。

 

台灣歌仔戲電影  風華廿餘載

在廣播歌仔戲興起的同時,歌仔戲也走向了大銀幕。一九五五年,台灣第一部歌仔戲電影《六才子西廂記》誕生,雖然當時並未有太多回響,但引起了麥寮「拱樂社」老闆陳澄三的注意。隔年,「拱樂社」拍攝的第一部歌仔戲電影《薛平貴與王寶釧》,造成空前轟動,之後又陸續推出多部作品。其中,以一九六三年由童年時期許秀年主演的《流浪三兄妹》,更是風靡全台。「拱樂社」的成功,引起其他劇團起而效之,但受到電視台的開播與電視普及,以及相關政府法規對「方言」的限制,歌仔戲電影逐漸沒落。一九八一年,由余漢祥導演,楊麗花、司馬玉嬌、許秀年主演的《陳三五娘》,為歌仔戲電影畫下休止符。(游富凱)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