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裡與戲外,誰,又演好了誰?戲劇情節純屬虛構,如何編織個人生命與歷史敘事,又維持與「真實」間的距離?
《雨中戲臺》再現的,除了是一位歌仔戲小生的一生,編劇紀蔚然更替導演王榮裕找到了代言者「志成」,讓他在劇情鋪陳裡重新建構與劇中人物的關係,同時也是與母親間早已不可能倒敘的記憶與情感──這便是劇場所開放的維度,讓真實與虛構能夠於此刻交會。
從金枝演社藝術總監、亦是此劇導演王榮裕成長經驗取材的《雨中戲臺》,書寫了一位在臺上風流倜儻、迷倒眾生,卻在臺下拋夫、離家與棄子的紅牌女小生月鳳,和她桀驁不馴的兒子志成,在數年時間洪流與愛恨情仇間,如何學著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只是,戲裡與戲外,誰,又演好了誰?
於是,透過編劇紀蔚然的剪裁與轉化,又藉三金影帝吳朋奉演繹劇中志成這個角色,讓劇本編寫與演員詮釋掩飾了至少兩層的虛實。只是,生命往往比劇中所演的風風雨雨還要難料,原定於2020年4月首演的《雨中戲臺》因疫情延後,卻在同年5月突傳噩耗──男主角吳朋奉不幸驟逝。
最終,王榮裕決定親自接下吳朋奉原擔綱角色──以自身為原型的「志成」一角,並由春美歌劇團新秀演員孫凱琳演出該角色的少年時期。紀蔚然略帶玩笑地苦笑說,自己倒是有點擔心,因為這個故事與王榮裕有密切相關,很怕他在舞臺上淚崩。
這場面對生命印記、與自己母親和解的「戲」,王榮裕原以為可以維持著與自身的距離;只是,這一次,他還是得自己面對自己。
戲劇史與個人生命的相映 趨於真實的編寫技藝
作為臺灣戲曲中心的旗艦製作,《雨中戲臺》與更早完成的《月夜情愁》(2018)、《當迷霧漸散》(2019)有很清楚的共同點,就是將臺灣戲劇史編入劇中。不管是邱坤良在《月夜情愁》中,以虛構人物與情節,企圖如實呈現北管音樂(西皮與福路)的紛爭與連鎖劇的演出,藉此乘載歷史縱深,建構戲劇與歷史敘述,也以戲曲去詮釋臺灣戲曲史。或是施如芳《當迷霧漸散》以真實歷史人物林獻堂的家族史,勾勒當時臺灣的社會發展,及臺灣戲劇電影史,卻改用虛幻的散文筆法與結構,像是老年林獻堂的記憶碎片。真實,始終成為其中一條敘事軸線。
《雨中戲臺》在紀蔚然筆下,運用歌仔戲在傳播媒體的發展,包含野臺演出《薛丁山與樊梨花》、賣藥團演禁戲《殺子報》、電臺廣播歌仔戲、胡撇仔戲《飛賊黑鷹》等,鋪陳出臺灣歌仔戲的時代脈動與背景,月鳳與志成的故事才被安放於真實位置。紀蔚然認為,《雨中戲臺》嚴格來說並不能算是劇中劇,因為這些劇目與劇情呼應程度較低,而是要從歌仔戲小生的一生來講歌仔戲劇種的遭遇,才會使用不同時期、種類的歌仔戲。
因此,劇情設計不只是讓天王小生郭春美能夠有發揮空間,像是其中的《飛賊黑鷹》,俊俏外表、絢麗造型都讓她能夠展現獨特魅力,早已是春美歌劇團的經典劇目;她更嘗試未曾演過的賣藥團跟廣播歌仔戲,以及用時裝演女性角色──也就是轉化自王榮裕母親月霞的月鳳。這層轉化,讓她不只是我們所認識的帥氣小生,更透過戲劇史到個人生命的彼此呼應,進一步回應到真的是紅牌小生之子的王榮裕。趨近於真實的編劇技法,讓觀眾選擇相信,時光於舞臺上回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