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好傳統藝術的戲迷、樂迷,可能都有發現這一年可說是傳藝演出爆量的一年,而且除了量的蓬勃,更有質的變換,新編創作如潮湧來,更有許多為青年戲曲人才打造的展演舞台,讓他們的技藝與創意被更多人看見,這都讓我們看見傳統往下扎根的實力與努力,同時也看見傳統向未來奔湧的張力。
年底已屆,傳統藝術中心亮出明(二○一九)年第二屆「臺灣戲曲藝術節」節目,可謂「正時行」,滿滿潮味,十八檔節目分類為「經典」、「臺灣」、「未來」:「經典」包括日本雅樂,「臺灣」安排了一心戲劇團現代歌仔戲、陳錫煌掌中劇、榮興客家採茶劇、戲曲學院崑劇、明華園總團歌仔戲、臺灣豫劇、秀琴歌劇團歌仔音樂劇,「未來」則有國光劇團加新加坡合製京劇加南管加舞蹈、當代傳奇青年武松打虎、真快樂實驗偶戲、同黨劇團現代戲《白色說書人》、拾念劇集大神魃系列、香港西九戲曲中心小劇場粵劇《霸王別姬》。
傳統藝術淵遠流長又日新月異,此一策展名單漂亮卻也不意外,五湖四海,含當代與傳統,跨台灣與世界。要計較是其內容是否有沉底甘蘊、上揚鮮味,而多齣新編戲曲或重演已有口碑,或創作班底聲名響赫,傳統團隊亦不乏新作,整體來看,顯示了傳統藝術創新力量。這股「潮」流其實是過去近十年累續的基礎,若從二○○九年由國家兩廳院主辦、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國光劇團)協辦,邀請國導演羅伯.威爾森合作,魏海敏擔綱的《歐蘭朵》,把京劇硬生生塞入西方導演手裡的石破天驚例子算起,傳統藝術回歸基本盤,以傳統為骨幹血肉、以演員與技藝為核心,大抵是近年新編作品穩定中發展的良好趨勢。
傳統藝術之為經典與特性,在其迥然不同西方的表演體系,不能放棄合歌舞以演劇,不能放棄身段作表唱腔。劇場之外,傳統音樂亦然,於向西方管絃編制靠攏的長期趨勢後,近年來策展方向與作品呈現,亦多著重技藝本身的展陳,取代一逕西化或形式包裝。最可喜是,從作曲家起手,以獨奏家組合或跨界,回應「當代」,不再只是徒勞地舊酒裝新瓶。種種繽紛華采現象裡,都可看到新一代接班態勢儼然,而這些青年軍,讓我們看見傳統往下扎根的實力與努力,同時也看見傳統向未來奔湧的張力。
養成創意班底 培育青年勢力
若以台灣主要傳統藝術類別與團體來看,大型公、私立團隊穩健地推出大型製作,雖仍以豪華鉅作為年度重點,以資深藝術家持續領航,但在其他平台上,青年演員與創作班底的才華,是不可忽視的新生勢力。比如京劇,國光劇團今年雖有《孝莊與多爾袞》、《金鎖記》、《定風波》、《繡繻夢》等大型製作,但在進駐的臺灣戲曲中心舞台上,安排中青代演員為主的春夏秋冬四季公演,以及更年輕團員淬鍊身手的「國光微劇場」,除了老生、小生行當之外,旦、武生、淨、丑多位年輕演員令人眼睛為之一亮。而這份青年名單,更要與傳藝中心自二○一五年辦理的「承功」計畫相對照,「承功」鎖定戲曲接班人,前三年只見京劇、客家戲、歌仔戲,今年則增加豫劇、亂彈戲,這些年紀下壓至廿餘歲的青年演員,承受注目的同時也備載成長壓力,但劇種琳琅滿目,頗有叫陣熱鬧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