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
跨界 從《苔痕》起步的跨界合作
FOCA《虛缺號》 在空格符號中尋找意義
跨界馬戲作品《虛缺號》延續2019年台新藝術獎決選入圍作品《苔痕》的合作,由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後簡稱FOCA)邀請旅居德國的台灣舞者田采薇和德國搭檔揚.莫蒙(Jan Mllmer)一同擔綱導演,聯手打造全新原創作品,企圖在無法定義的空格框框中尋找意義,回應當代社會的多重議題。 從畫面堆疊出意義,從演員特性發展出動作質地 田采薇和揚.莫蒙兩位導演從舞台上的15個正方形格子,找到虛缺號這個符號來對應。「虛缺號(□)就像是古文字學者研究殘缺的文字。學者試圖從上下文去辨別缺失的部分。但即使有了上下文,有時候還是找不到答案。」田采薇說,「就像我們在框框裡呈現了很多畫面,不是每個都有明確的答案,也不一定真的代表什麼特定的東西。」 這種尋找意義的過程,成為畫面推進的動力。演員在這些多重方格中的組合與堆疊,構築種種隱喻的畫面,比如動作像在工廠的流水線般不斷重複、在輸送帶上移動,或是像鳥群一般成群的移動等。畫面中承載著創作者對當代社會的反思,但不說教,保留想像的空間,交由觀眾去填空。 由前雲門舞者、也是田采薇大學學長的攝影師駱思維創作的預告片,精準地捕捉整個作品的調性與氛圍。奔跑的人群、模糊又清晰的人臉,交織以馬戲特技與空間的對話,呈現一種冷調疏離、卻仍然扣和生命寫實的映照。 在排練場不太談論調性和意義,而是更專注在編排表演。田采薇和莫蒙的創作特色是為合作對象量身打造作品。比如為一位20多歲的FOCA女演員設計一個夢遊的角色,運用她天生純真的個性來推動角色。但表演上要精準做到半夢半醒的狀態也不容易,田采薇舉例,就像逼5歲小孩去開車,無法逼迫演員去達成現在他們做不到的事情,但她不會放任他們,除了持續鼓勵,有機會就繼續引導。
-
新銳藝評 Review
在夢裡什麼都有,但現實不是夢
《夢與陰影》模糊黑夜與白晝的界線,以「夢」為創作起點,在超現實的夜裡,探索潛意識的存在。借鑒於佛洛伊德和榮格的著作,以及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和馬格利特的作品發想文本的發展。作品運用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當代馬戲元素與肢體對話,揉和進河床劇團的意象劇場,試圖在兩者不同的領域中,尋找馬戲和戲劇結合的跨領域舞台。 夢與陰影中光的流動性,運用馬戲道具呼應象徵 《夢與陰影》企圖運用多元表演的形式,展現別於一般所認知的演出形式,馬戲道具在夢中呼應的象徵意義,以及作品於陰影中光的流動性:圈,環繞在長白衣服女人身旁定格的環,尋找定格中快慢的時間變化;環,在軍人手中的環,轉換隊形橫列玩出不同節奏的層遞;光影,不斷繞圈的燈車,營造一圈又一圈變化中視覺影子暫留的畫面。 有好幾度畫面圍繞在不斷的圈中環繞,使筆者想著重蹈覆轍的夜晚,夜晚再一次來臨的意象畫面,似曾相識卻又些許不一,畫面與道具的對話,在色彩鮮豔的光影變化中,加上詩文的吟唱,豐富視聽與氛圍的感受性,但在夢的畫面與畫面中,缺少其中重要的連結性,使感官體驗存在但卻不完整,時常會被拉回現實,陷入造夢者的慣性手法中,察覺後,再一次被驚醒。 現實不是夢,馬戲與戲劇的舞台上的共感平衡 對於整體來說,河床劇團與FOCA這次的跨界合作,跨入雙向的領域中,找到中間共同的平衡點外,也在特技身體與各項道具的結合之間,建立不同的質感、劇情以及燈光呼應,並在意象劇場中視覺建構的畫面中,找到轉化和改變的可能性,但打開了一個出口後,必定會有裂縫的出現。 當技術不再只有技術,那還有什麼存在?馬戲身體和道具的解構再重組中,或許比起拼圖般地拼湊各片段,積木的層次堆疊會是更好的表現方式,或許更激進且大膽的嘗試,會藉由群體演員的相互定位,在走動交錯的步伐之間穿插關聯性,免於落入一樣的牢籠解答同樣的問題。因為筆者在此作品中可見白衣少女是主角,但並未連結整體的發展脈絡,在這場夢中的表現中著實可惜。 在這個世代中,把一件事說好╱做好很不容易 在醒來之餘,仍有畫面在腦海中的餘韻:落在群體與個體之間、舞台景觀陳設的選擇之中、以及表演者望向那一盞燈的剎
-
戲劇 重新想像馬戲身體
《夢與陰影》 帶著觀眾一起離地飛行
向來以「意象劇場」作為創作美學的河床劇團,於成立25周年的今年,聯手近年來多方嘗試與不同導演工作、在當代馬戲領域企圖另闢蹊徑的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後簡稱FOCA),將在TIFA首度合作推出《夢與陰影》。 河床劇團歷來的作品,均以遊走於視覺藝術及表演藝術的界線著稱,更不斷藉由不同演出形式及觀演關係,以強烈的視覺意象,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衝擊。在2021秋天藝術節,河床劇團首次登上國家戲劇院的大舞台,且少見地以歷史上真實事件出發的《被遺忘的》。團隊使用舞台空間的手法及大型裝置,並未因為鏡框式舞台形式而造成感受上的疏離,反而令人驚喜於河床劇團即便在傳統形式的大舞台演出,仍帶給觀眾強大的渲染力。 FOCA近年來也進行了許多不同形式的跨界實驗,推出的「跨界三部曲」均頗受好評,2022年更與導演王嘉明與拉縴人男聲合唱團聯手,打造出意想不到的馬戲、合唱與戲劇的跨界作品《達文西的notebook》。本次與河床劇團合作,FOCA藝術總監、也是《夢與陰影》的副導演李宗軒說,接到這個合作的邀請,簡直像是玩寶可夢(Pokmon GO)又抓到一隻稀有怪物一般,雀躍不已。
-
戲劇 從「買下一頂馬戲篷」開始實踐夢想
FOCASA馬戲藝術節 建立台灣全新品牌
經歷去(2022)年的試營運,FOCASA馬戲藝術節(後簡稱FOCASA)將自2月22日啟動,包含228連假期間,正式在台南水交社文化園區登場。為期7天的活動,從主舞台馬戲篷「V-13」到園區規劃的高空QQ糖、FOCASA水果攤、跳跳糖舞台等,迎接來自台灣、法國、澳洲、柬埔寨等國家的團隊,帶來超過150場的演出,以台南的「甜」為策展主題,來「黏」住前來現場的所有人。 主辦單位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後簡稱FOCA),雖年輕但已是台灣最具規模的馬戲團隊。最初駐點於台北社子島,近年落腳桃園;而駐點台南水交社文化園區,則是他們與台南市政府簽約合作,作為移地訓練、教育推廣等功能,同時開發該園區的可能性。將FOCASA選定於此舉辦,除是公部門的大力支持,亦是眷戀台南晴朗的氣候,適合舉辦戶外活動;去年的試營運,也帶來超過水交社文化園區過去3年的入園總人數。如此浩大、豐滿的馬戲節規劃,最初不過來自於FOCA創辦人林智偉多年來的夢想買一頂屬於團隊的「馬戲篷」。
-
日常小物,舞台奇蹟 2024北藝馬戲節化身控制狂們的百憂解
為推廣當代馬戲,臺北表演藝術中心12月將迎來第二屆「馬戲節」,共帶來五檔精采節目,除了可以看見各類型馬戲表演者個人精練技巧之外,更可以看見馬戲技巧在戲劇、物件劇場、舞蹈領域應用。
-
聖誕玩馬戲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歡慶別開生面的藝文聖誕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迎接開館後第一個聖誕,結合藝文與節慶,構築出以馬戲為主題的歡樂氣氛,包含3檔國內外馬戲節目,以及兒童遊樂設施、市集、公共表演、祈福聖誕樹、VR體驗等,有得看有得玩有得打卡,每個年齡層都可以找到留下美好記憶的方式。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
突破過往補助框架,「藝術未來行動」反映現處環境的憂慮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簡稱國藝會),作為台灣最重要的藝文補助機構,支持藝文創作者╱團隊(包含表演藝術、文學、視覺藝術、美術等領域),從出道到發展的不同階段。這些因應環境而生、也推動生態轉變的機制,其實在COVID-19疫情所帶來的直接衝擊下,必須做出應變。於是,「Act for the Future藝術未來行動專案」(後簡稱「藝術未來行動」)在2022年誕生。 此項被譽為國藝會創立以來最具突破性的獎助,除總經費高達3億元(源於國藝會近年之累積餘絀轉為「特別公積金」專款專用),提供團隊最高1,500萬元、個人最高300萬元的高額獎助外,也以2至3年的計畫時間來鼓勵中、長期策略企劃。補助主軸為創作者╱團隊面臨發展階段的精進、或轉型,以及思考所處領域的未來趨勢與需求,透過社會性與公共性來關照整體生態、內涵底蘊這些,似乎是作為支持系統的國藝會對「藝術未來」畫出的大輪廓,讓創作者╱團隊投入對創作與生態的檢視以及前瞻思考。 今年共分兩次收件,第一次總計收到250件申請案,經書面審查與面談的評比後,共有13項計畫獲補助,最高獲得10,841,600元,最低亦有5,000,000元。從獲獎助計畫來看,是否可以觀察出台灣藝文工作者╱團隊對於未來生態與產業的想像?或者,我們該從這些團隊來思考,究竟「藝術未來行動」是穩固現有狀態╱優勢,是再度勾勒藝文創作現狀,還是找到指引未來的可能? 指向怎樣的「藝術未來」? 在13項獲補助計畫中,表演藝術相關有7項入選,超過總數的一半,並且皆為團隊(包含現代戲劇、舞蹈、戲曲等)。 從計畫內容與類型來看,可粗分為3類:黃翊工作室、當代傳奇劇場以精進自身的團隊結構出發,包含重思定位、品牌經營、創作延續與開發等;EX-亞洲劇團、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利澤國際文化有限公司,從自身的「小劇場」、「馬戲」與「偶戲」背景,不只思考創作,也延伸到整體生態的探索,期許永續經營;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曉劇場則著重場地空間的運營,配合自身的創作方法,深耕所在社群,也發揮公眾性。 相較於視覺藝術與其他領域的獲補助者,多著重創作形式與內容的開發,表演藝術領域的獲補助者更關注所處領域的生態位置,嘗試透過「藝術未來行動」將
-
跨界對談 李宗軒X黃世雄
在異質與同質間摩擦實驗火花
馬戲與合唱,是追求各自極致的藝術,馬戲是肢體,合唱則是聲音。無論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簡稱FOCA)、或拉縴人男聲合唱團(簡稱拉縴人),在追求極致的同時,也都各自帶著人們的刻板印象,突圍創新;於是,讓他們一起合作能否跨越彼此疆界? 兩個團隊的媒合,然後創作《達文西的notebook》,既是因緣巧合,亦是有意湊合,源於此作的創作顧問余岱融。他在加入FOCA前就有合唱經驗,並與拉縴人的黃世雄相熟,於是兩團踏進各自不熟悉的演出空間,觀看彼此創作,在異質性裡驚見同質性。從2019年開始企劃,並與導演王嘉明一同發展,進行觀察、拆解與重新組合,在即將於8月演出的前夕,仍舊未知。 未知也好。本次跨界對談就讓FOCA藝術總監李宗軒,與拉縴人營運長黃世雄,從馬戲與合唱的已知裡開始做未知的筆記!
-
戲劇
身體、敘事與界線
對於「跨界」,往往著眼於「跨」這個動作;但,「跨界三部曲」得思考的反倒是「界線」的劃分,除涉及門類劃分,更核心的是自我定位的安置,而這似乎是「馬戲」在台灣有急於驗明正身的渴望。對我而言,「跨界三部曲」開發了馬戲的身體、啟動了馬戲的敘事;但,「物件劇場」、「裝置藝術」、「舞蹈」三者與「馬戲」的距離到底為何?我們是否像畫下一條虛設的界線,然後標榜「現在進行一個跨越的動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觀看的方式 移動介入
前往他方,藉劇場之眼發現想望
為什麼要前往他方看一場演出?旅行是空間的冒險,劇場是想像的冒險,當兩者加乘,又讓觀者開啟了怎樣的身體經驗?我們或舟車輾轉到遙遠偏處,或在奇特時段走入地方生活場域,我們移動、用全身感知,他處他人的日常與故事,在旅者╱觀眾的眼中,虛實之間,成為劇場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觀看的方式 觀演關係
以移動的身體記憶地方,改寫日常
當觀者從黑盒子劇場走入現實空間中的「地方」,原本對於黑盒子空間可透過不同展演重新塑造單一空間的想像,替換成一座城市、一個街道社區、一棟特定建物、一段交通樞紐與運輸系統,有時候打開的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可能性,有時候則是透過身體感覺城市的流動,有時候是傾聽一個地方從觀者主體身體的漫步移動、感官對周遭環境訊息的接受與交換,都讓原本制式的展演關係,發生一定程度上的變化。
-
特別企畫 Feature 提案1:就做你最擅長的事吧! 持續練功的努力家們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在停滯的時光夾縫裡,待續/蓄而動
落腳在城市邊緣的社子島,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一邊面臨地區改建需要搬遷的未來,一邊面臨因疫情取消演出的困境,但走進該團所租下的挑高鐵皮屋,卻「一切如常」在演出停擺的日子裡,反而讓這群近三年忙碌於演出的團員們,擁有三個月左右的密集練習、自己練功的機會,探索個人能力與技巧。還有其他多元課程、移地訓練、讀書會練習如常,運作如常,為後疫情時代蓄勢待發。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悟空》
主要是因為之前看到了一篇關於FOCA的訪談文章,覺得相當「勵志」,平常也有追蹤劇團的臉書專頁,時不時會看到一些他們上傳的排練或演出影片,讓身為肥宅的我每每受到刺激、起身運動,便希望到場支持,對團員致上敬意。 《悟空》這個作品,發想自《西遊記》中的主要角色孫悟空,劇團在編作的同時,也嘗試從他不同的身分、名號與樣貌等生命面向切入他是弼馬溫、是美猴王、是齊天大聖,也是隻石猴子也很好奇,這些將會如何以馬戲的語言來呈現。演出的預告片也拍得很有吸引力,音樂設計柯智豪利用傳統戲曲的鑼鼓點,創出新意,搭配當代馬戲技巧和劇場美學,會出現什麼樣的風景,也讓我期待。 文字|黃彥霖 劇場編導
-
戲劇
我們該如何定義「當代」?
當代的觀眾們對於「馬戲」的理解是什麼?等同於雜耍?雜技?還是馴獸?在這些無限可能的問號中,馬戲二字前頭又被加上「當代」二字,或許會使觀眾更加頭痛。筆者認為,事實上《悟空》這部作品並不難理解,但的確有難以「定義」的問題。只是,我們需要即刻對《悟空》具有的「當代性」定義嗎?又,我們該如何定義作品中的「當代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9:從街頭到劇場,在地馬戲翻出新風貌?
打造平台培育推廣 深化創意連線當代劇場
隨著許多國外新馬戲製作的來台演出,國人對馬戲雜耍表演形式也有了不同的認識與想像。在這一波預備為台灣馬戲尋求表演藝術正統性、亟待連線當代劇場的開端,幾個南北藝術節的策劃,都試圖納入台灣馬戲向外喊話的能量,提供先前默默練功的雜耍人才浮出水面的平台。另也有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與圓劇團等團隊致力開創台灣的當代馬戲創作,雖仍在摸索階段,但可看出他們朝在地創作目標發展的潛力。
-
焦點專題 Focus
日常物件與雜技 交匯時的那點靈光
《一瞬之光》讓馬戲雜技加入「物件劇場」的概念,賦予新的觀看與敘事方式。排練過程中,導演要求雜技演員「深藏不露」,從零開始,將隨手可得的生活道具,玩出身體與物件組合的各種可能性,像是從物的造型外觀、材料特質和功能符號去思考,或關注物的脈絡,或延伸物的想像,或改變物的定義,從而發現,人因生活型態的需求而發明物件,還是物件的出現改變我們的生活樣貌?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河床劇團《停格》
夏蟬沉默,枝枒成火柴,些許孤寂的摩擦就灼燒葉紅的季節。也是換上熨燙好的制服,返回闊別校園,走進新班級有一點點惶然的季節。九月,我將看河床劇團與中山女高的《停格》,看隱動的情事,如何在郭文泰導演所擅於營造的劇場意象,此次靈感源於攝影師邁布里奇的停格視野結合中山女高演員們青春剖面的風景,而呈現每個心上格放的幽光。 我也想看同為「台北藝術節」節目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一瞬之光.How Long Is Now?》、岡田利規導演的《棒球奇蹟》,看身體如何狂奔撲壘、被拋擲揮擊,或雕刻成光。亦總是「隻身打馬過草原」的九月,我將越過紅樹林到淡水看蔡柏璋獨角戲《Solo Date》,看他在末世之後,與AI人機的纏綿哀愁,看最後一人的遠方,比遠方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