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智偉(Rafael Wu 攝)
焦點人物

FOCA 林智偉:追求與創造平衡,挑戰馬戲生態的下一階段

平衡,是馬戲在挑戰特技時必須維持的其中一種方式。

馬戲表演者藉由追求、或是意圖打破平衡來製造屬於馬戲的身體與表演美學,也提供觀眾對於危險邊緣、人體極限的挑戰想像。不過,對於一個在不到15年內就從幾個朋友的熱血拼搏,成長到擁有專職表演者、行政與技術團隊等40人組成的「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後簡稱FOCA),創辦人林智偉就不得不從原本的「表演平衡」,開始思考供需關係、演出頻率與規劃、藝術創造、生態支持等面向的「營運平衡」。

跨界三部曲《一瞬之光》(陳藝堂 攝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提供)

演出屬性的平衡:從商業模式支持藝術性

「FOCA常會獲得一種形容,是我們很商業,很會賺錢。」林智偉說起這個刻板印象,其實並不否認、也不反對馬戲表演自身的商業性,包含尾牙活動、商場與商案演出等,但他更想強調的是「『商業』或許是我們的DNA,但就是透過這種『賺錢』模式來養這一群人,從成立這個團隊開始便是如此。」

這背後至少有兩層思維在林智偉的思考裡:一是馬戲缺少完整的教育系統,所以他需要經濟來源來培養表演者,另外則是特技演出的高危險性,因此表演者需要專一,而要有龐大的行政團隊支持。上述兩者,都依賴商業演出帶來的收益。

其實綜觀FOCA今年的演出,橫跨劇場與戶外、國內(幾乎走遍台灣不同地區,包含離島)與國際,以劇場演出來說就有《宇宙大冒險》、《解憂快餐車》、《馬戲派對》與《虛缺號》等,不只超過台灣多數團隊的演出總量,更有截然不同的目標與訴求。「很客觀去看數據,其實FOCA每年都有『創作』,像是我們10周年找了菲律賓藝術家理羅.紐(Leeroy New)創作《消逝之島》,在離開社子島前留下作品,後來陸續找支離疏製作(Peculiar Man)、王嘉明與拉縴人(男聲合唱團)、郭文泰合作。」林智偉說:「我們沒有停下腳步,一直在找尋突破與創新。」

以新作《虛缺號》來說,是繼跨界三部曲《苔痕》後,再度與德國舞蹈劇場團隊「支離疏製作」合作,必須投入相對高的成本,但FOCA並非等「補助款」到位才開始安排場地(《虛缺號》目前規劃在桃園鐵玫瑰藝術節、台中、臺北表演藝術中心2024馬戲節演出),是藉商業演出積累的資本來支持創作,不完全被補助牽制,更來自FOCA自身對於藝術的追求。

PAR廣告買二送一廣告圖片
第一屆FOCASA馬戲藝術節現場。(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提供)

「我們內部其實切割得很清楚,也清楚商業與藝術間的平衡。」林智偉這麼說。甚至,「FOCASA馬戲藝術節」(後簡稱FOCASA)的出現,更將這種關係體現與結合更為明確。

FOCASA最初是個「圓夢」——圓馬戲人想擁有馬戲篷的夢。但從台南水交社文化園區的免費試營運(2022)與第一屆(2023)收費舉辦,參與人數從5萬人增長到8萬人,不只帶給FOCA意外的經濟來源,同時也給予信心,能夠以此為基礎去發展FOCA的更多面向。

兩年舉辦一次的FOCASA,持續累積能量,並且因應不同邀約,運用馬戲篷的可動性,客製化規模不一的形式,如臺灣文博會、各地方政府的邀請。林智偉嘗試觸及的不是劇場的傳統觀眾,更多的是音樂祭、或是在假日找尋娛樂活動的大眾;也將FOCASA視為「平台」,讓馬戲團隊與大眾認識彼此的面貌與輪廓,「這麼大一場活動,如果可以網羅到500到800個深度粉絲,願意走進劇場,就是收穫。」他也說,FOCASA亦會邀請國際策展人,達到交換節目、藝術交流的目標——於是,藝術與商業在此找到一種交集。

「我們是從商業模式找尋自己的藝術模式,與其他團隊剛好相反,這是個不一樣的導向,但大家都是在找一種方式生存下來。」林智偉謙虛、自信,也說得真誠。

跨界三部曲《消逝之島》(王勛達 攝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提供)

組織營運的平衡:線上與線下的同步運作方法

另一個同樣在疫情期間「生產」出來的是FOCA位於桃園蘆竹的新團址——地坪約350坪,二樓則有150坪左右,合計500坪的使用空間,目前足以容納FOCA日益增長與健全的組織架構。

目前的FOCA共分為4個部門,有演員部、營運部、行銷部與商務部。其中的演員部又再細分為演員組、技術組與行政組,更為全面性地規劃演出事務,也成為台灣少數擁有技術部門的劇場團隊。

不過,林智偉的平衡思維很明顯地不囿限於現狀,在現有的部門規劃裡,隨時重新評估、也強化與深化組織系統。像是目前隸屬於行銷部的教育組、演員部的技術組都有持續成長、然後獨立的可能;以技術組來說,FOCA目前的團址雖已有道具間、服裝間等空間設置,但儲藏馬戲篷、道具等物品的貨櫃仍有將近30多個,儲放在不同地方,其中更牽涉到管理,因此林智偉也思考未來申請相關資源與補助來建置倉儲,同時提供給其他馬戲團隊使用,此時的技術組或許就可再獨立成一個部門,得以強化基礎人力與運作機能。

跨界三部曲《苔痕》(王勛達 攝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提供)

林智偉說得坦白,目前的團址其實到今年1月才落地,中間經歷了幾次遷徙,更有段時間是將演出與行政部門分別規劃在桃園、台北不同區域——不過他發現行政與演出部門的距離,導致管理難以有效落實。雖說目前所有部門都順利安置在現行團址,但林智偉也在疫情中的線上機制裡產生彈性。「對於這個世代的年輕人來講,經過疫情加速了線上作業的可能,『我幹嘛一定要來公司上班?』是他們的思維,而交通的時間成本也成為考量。但是演員又比較傳統掛,必須實體訓練、排練。」於是他降低行政部門進入辦公室的必須,同時也可使用在台北石牌的辦公室,更為機動地參與會議、討論事務等。

這至少開創了兩種契機。一是,能夠網羅不同地區的人才,林智偉說:「坦白講,要在一個(非台北的)地方生根並不容易,平面設計、編輯、數位行銷的人才在桃園還是相對缺乏。」另外則是,防止辦公空間的無限擴張,可以更有限度且有彈性地調整。

「FOCA是把庶務工作線上化,面對市場的部分還是堅持做線下的事情。」林智偉在營運思維上,將行政與演出、線上與線下找到一種屬於FOCA的平衡方案。

FOCA 林智偉:追求與創造平衡,挑戰馬戲生態的下一階段
(Rafael Wu 攝)

未來永續的平衡:「教育」作為下一階段規劃

前述提及「教育」這一版圖,是林智偉思考FOCA的下一步。

其首要參照的或許是台灣在教育系統上建置相對完整的雲門舞集、朱宗慶打擊樂團等,不過就如林智偉所說,相較於戲劇、音樂、舞蹈有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馬戲表演者多半來自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其實也非馬戲的專門學校,導致馬戲表演者的水準並不一致,進入團隊後更需要團隊自身的培育。「我們必須要用『養人』的形式,讓這些演員們維持狀態,同時長出FOCA的身體。」他這麼說。

另一個角度是「推廣」與「扎根」。其中一個面向是以「培養觀眾」為主,讓更多學生更早接觸到這門藝術,於是林智偉借鏡了拉縴人男聲合唱團在澎湖的經驗,將其納入FOCA的運作系統中。而他近期剛拜訪倫敦的馬戲學校,更觀察到這類教室的定位已經不是培育馬戲人才,其營運項目對標在「健身運動」,因此全面擴展了受眾,從兒童到成人都可以藉此找到馬戲在生命與身體的功能,這完全打開了林智偉對於馬戲教育的視野,開始想像怎麼與大專院校、民間機構提案與整合,打造屬於FOCA、屬於台灣的馬戲教育系統。

FOCA 林智偉:追求與創造平衡,挑戰馬戲生態的下一階段
(Rafael Wu 攝)

同時,林智偉的思考也是回到自身團隊、或者說這群與他一起打拼的夥伴。「退場機制」是他的核心考量,因為馬戲表演者的巔峰大概落在30歲左右,FOCA必須開發更多面向,讓這群馬戲表演者在前線退下後,能夠轉任其他角色,包含教育、行政、創作等。他說:「像冠廷從大學畢業就跟著我們,FOCA也有很多演員一來就8年、10年,他們最輝煌的時間都在這裡,難道巔峰不在,我就不要他了嗎?」

林智偉的下一個平衡是從教育入手的「永續」,不管是從觀眾端、還是團隊端。

從「創團初期讓不同領域的人認識馬戲」開始,到「身為馬戲團隊,必須開始認識台灣表演藝術圈的各種機制,也去建立機制面理解馬戲的角度」,到FOCA現階段因為FOCASA的舉辦,持續破圈,並品牌化,「讓馬戲、讓FOCA成為大眾生活裡的其中一件事情。」林智偉這麼定位FOCA的第三階段。

FOCA 林智偉:追求與創造平衡,挑戰馬戲生態的下一階段
(Rafael Wu 攝)

下一階段的FOCA即將走往「教育」,而過去的基礎——包含商業敏感度與特殊生態、FOCASA建制的平台系統、逐步充實的營運部門與來自不同團隊的外援等——都讓林智偉抓到團隊發展與運作的平衡,同時面對的不只是自身團隊,更有整個馬戲生態的運行。

其實,「維持(美好的)初衷」與「面對(殘酷的)現實」也是一種平衡,讓林智偉就算不再是表演者,也隨時要在險境裡往下走,然後在眾人的驚呼裡現身。

FOCA 林智偉:追求與創造平衡,挑戰馬戲生態的下一階段
(Rafael Wu 攝)

「我們這一群人的組成就是一群『表演人』,一群喜歡表演的人,所以成立這個劇團核心始終沒有變。」現在的林智偉回想起當時成團的原因,望向上百坪的排練場、行政區域,仍堅定地這麼說。

FOCA 林智偉:追求與創造平衡,挑戰馬戲生態的下一階段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2/19 ~ 2025/05/19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