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諾波里
-
入戲的觀眾
結算
西蒙.德.波娃的回憶錄《一切都說了,一切都做了》,法文書名叫Tout compte fait,原意直說就是「清算、結算」:到了一個年紀或一個階段,把過去種種算一算,出清存貨。 話說你在鬧市登上計程車前座(安全之故,巴黎紐約這些大都市,計程車前座多不載客),廣播放著輕柔的古典音樂,旁邊的女司機像希區考克電影《迷魂記》裡的金.露華(Kim Novak),金髮挽成漩渦一般的髻,幹練的穿著又像《亂點鴛鴦譜》(The misfits)裡的瑪麗蓮.夢露。她擺著一張蒙古人一樣的酷臉,正眼對著方向盤,當廣播跳到一首當代小提琴協奏曲,你輕輕挪動身體,正準備專心傾聽,金髮司機卻以為你不耐,把廣播切換到輕音樂台,頓時之間你彷彿來到香格里拉大飯店的迎賓大廳,波爾瑪麗亞大樂隊在香檳雲影中歡迎你,你稍微清清喉嚨,客氣地對司機說:「請問您是芬蘭女高音卡麗塔.瑪提拉(Karita Mattila)嗎?我喜歡剛才哪首小提琴協奏曲,也很喜歡您的演唱。」金髮司機並不答腔,只是酷酷地把頻道轉了回去。你不死心,接著說:「我喜歡您在夏特列劇院唱的《奧泰羅》、《阿拉貝拉》(Arabella)。」女司機癟癟嘴,露出一點得意的神色。你又說:「還有《顏如花》(Jenůfa)。」冰雪瞬間融化,金髮司機綻放笑容,說:「那個你聽過啊,快20年了」 在清晨醒來,法國鄉下的秋天比台北寒流來襲時更冷,遠處一輛汽車發出嗶-嗶-嗶的聲響,我躺在床上回想剛才的情節,一時之間還弄不清孰真孰夢。我想起另一個清楚記得的夢,義大利指揮家辛諾波里(Giuseppe Sinopoli)西裝筆挺地坐在一個歐式的木窗邊,含蓄又有距離感地微笑著,我伸手狠狠扯了他蜷曲的絡腮鬍幾下,雀躍地跟他說:「你還活著?你還活著耶 !」。 夢到辛諾波里是2001年5月初,也就是他在柏林德意志歌劇院指揮威爾第《阿伊達》心臟病猝逝之後10幾天,當時我來巴黎讀書已經兩年多。辛諾波里是我來法國之前就聽過現場音樂會的指揮大師之一,1994年他帶德勒斯登國家管絃樂團在台北國家音樂廳連演3場理查.史特勞斯的音樂會,從《英雄的生涯》、《阿爾卑斯交響曲》到歌劇《艾蕾克塔》,那些年來台灣的樂團不算少,但演來演去,常常都是德弗札克《新世界》跟貝多芬第七這類「口水歌」,德勒斯
-
特別企畫 Feature 近距離接觸
四百年光輝再創新局,德奧樂派又一章
作為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樂團之一,一五四八年成軍的德勒斯登國家交響樂團橫跨近代古典樂史的各個階段,本身就代表了一部近代音樂史。兩德合併之後,該團重新以「德奧樂派最佳傳承者」之姿矗立在世人面前,讓聽者感動這支走過四個半世紀的百年老店,保有其優良傳統之餘,更能另創新局。
-
音樂
一次「義」式「德」聲的演出
對於流著南歐血液的他,德奧傳統那又沉又厚的低音,或許是難以承受的重。辛諾波里追求的詮釋固然引進了活潑、明亮感,卻也讓音樂帶著浮躁、不安定的氣息。
-
焦點
夕照白玫瑰 歡迎芙蕾妮與喬洛夫
縱橫世界樂壇四十載,有著「永遠的咪咪」之譽的女高音芙蕾妮及其夫婿男低音喬洛夫將於十月十三、十五日應中華女靑年會之邀來台舉辦慈善演唱會。芙蕾妮甜美、冷靜且略帶淸純的嗓音最擅於詮釋具被動性格的淑媛或伶俐的女僕、村姑角色。在與斯拉夫籍喬洛夫結縭後,更大膽嘗試俄國作曲家作品並賦予新意。在這位世紀女高音來台前,且先讓我們對其演唱生涯作一了解。
-
碟影樂想
來台演出回響
冷門的舒曼交響曲第四號 舒曼第四號交響曲在舒曼交響曲作品中並不常被演奏,屬於冷門票房毒藥,因舒曼的管弦樂配器法不甚高明,除非能將舒曼拙劣的管弦樂法加以修改演奏,才能引起樂迷的注意及興趣,否則恐難吸引大量群衆。 德勒斯登這次亞洲巡迴的節目編排特徵之一便是強調該樂團或該城市(德勒斯登)與德國浪漫主義作曲家的淵源,而舒曼於一八四三年移居德勒斯登,並對德勒斯登音樂具影響性。此外,性喜分析的辛諾波里亦特別偏愛精神病患舒曼的作品,但是舒曼作品的精華神髓在於鋼琴及歌曲作品,其他如鋼琴、大提琴與管弦樂的協奏曲也是不錯的佳作,但此次來台爲何不選這些作品,卻演奏這首筆者覺得在浪漫寶貴時間、浪費德勒斯登管弦資源的第四號交響曲。 雖然辛諾波里與德勒斯登交響樂團的現場演出的確將舒曼交響曲的克拉拉主題──美麗的旋律的發展以非凡的詮釋及精湛的技術淸楚地呈現,尤其舒曼對伸縮號特殊的使用法也充份地呈現出來,讓觀衆能以不同層次體會舒曼第四交響曲,但包括筆者在內的許多聽衆心中一定會訥悶爲何一定要選這首作品,爲何不演出舒曼的其他管弦樂作品,或舒曼更好聽、更浪漫的作品。 安魂之旅的舒伯特第八交響曲 舒伯特的九首交響曲生前根本沒有演奏的機會,頂多是在親朋好友家中或業餘樂團爲樂趣演奏而已。這首舒伯特死後才由舒曼、孟德爾頌發現的第八號交響曲,於一八六五年才由克倫貝勒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出,距舒伯特寫作此曲已四十三年。 由大提琴及低音大提琴「好似由地下世界湧出」的八小節泛著深遠低音後,由雙、單簧管吹出幽渺的主題,副主題則是大提琴奏出彩虹一般的悠揚旋律。這種歌唱般暢順優雅的主題可說是交響樂史上的首見。當年在維也納聆聽首演的觀衆,在聽了這首交響曲的開始的幾個樂節後,不禁發出感動的嘆息,連漢斯立克(Eduard Hanslick, 奧國音樂評論家)也站起來揮著手大叫「這就是舒伯特,這就是舒伯特!」 把這首作品以耽溺情緖、甜美旋律爲演奏訴求的唱片頗多,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由舒伯特傳記的縝密硏究及幾位傑出的音樂家,如男中音費雪.迪斯考,鋼琴家布倫德爾、阿勞,指揮伯恩斯坦等人的努力,才使得舒伯特作品的眞面目被揭開,讓愛樂者得以脫離「甜美與耽溺」的
-
碟影樂想
當精神科醫師拿起指揮棒 辛諾波里的指揮病理檢析
義大利籍指揮辛諾波里率德勒斯管弦樂團來台演出已吿一段落,但其所帶來的三場曲目及其詮釋風格仍爲愛樂者所津津樂道資深樂評曹永坤特別從辛諾波里的醫學背景來剖析其樂風,作一有趣的探討。
-
焦點
辛諾波里與德勒斯登國家交響樂團
義大利指揮辛諾波里,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二日生於威尼斯,成長於西西里。 辛諾波里從小熱愛音樂,卻遵父命入Padua大學習醫,私下再進馬卻羅音樂院補習音樂。醫學院畢業後,對父親有了交待後,辛諾波里即全心往音樂衝刺,遠赴維也納音樂院追隨名師史瓦洛斯基,打下深厚的指揮根基。 七〇年代,辛諾波里以作曲初露鋒芒,二十六歲即擔任威尼斯音樂院的敎授,擔任當代音樂及電子音樂課程,作品陸續在歐洲各大音樂節發表,並以指揮新作聞名於樂壇。 一九七五年,辛諾波里創立布魯諾.馬德納合奏團(Bruno Maderna Ensemble),大力推介當代音樂。隔年於威尼斯指揮威爾第歌劇《阿依達》大獲成功,從此指揮邀約不斷,辛諾波里應接不暇,事業重心因而從作曲逐漸移往指揮。 辛諾波里早年以指揮威爾第、普契尼的歌劇見長,從八○年代起,分別以《馬克白》、《阿依達》、《阿提拉》、《曼儂.雷斯考》、《托斯卡》等劇驚動柏林、漢堡、維也納、倫敦、紐約等地的樂界,引來極大的迴響。 一九八四年,辛諾波里繼克倫貝勒、慕提之後,接掌英國的愛樂管弦樂團(Philharmonia Orchestra),致力於管弦樂曲目的硏究與詮釋,特別擅長舒曼、馬勒、理査.史特勞斯及新維也納樂派(荀白克、貝爾格、魏本)的作品。 辛諾波里時時不忘學以致用,將他的醫學知識靈活運用到音樂裡。越是創作時精神異常的作曲家(如舒曼、白遼士等),他越有興趣深入探討,將之澈底心理分析一番,然後反應到他的詮釋裡,演出時果然一新衆人耳目,但也引來褒貶兩極的爭議。 辛諾波里在日本人氣很旺,從八六年起幾乎年年赴日報到,演出曲目包括普契尼的歌劇《蝴蝶夫人》、《曼儂.雷斯考》,華格納的《唐懷瑟》以及全本馬勒交響曲。其中《唐懷瑟》還是勞駕拜魯特音樂節的全班人馬出動,這是百年來該團第一次遠離家園(Bayreuth)的演出,可謂盛況空前。 從一九九二年樂季開始,辛諾波里更接任德勒斯登國家交響樂團首席指揮一職。如何爲這個走過四個半世紀的老團開創新局,而又不失優良光輝的傳統,辛諾波里面臨出道以來最大的挑戰。 辛諾波里的錄音經常得到唱片大獎,代表作有馬勒交響曲全集,舒曼、布魯克納交響曲,理査.史特勞斯管弦樂曲,威爾第歌劇《命運之力》、
-
焦點
德國歌劇傳承者 德勒斯登國家交響樂團
被作曲家理査.史特勞斯譽爲「舉世最佳的歌劇樂團」的德勒斯登國家交響樂團,在褪去了東德共產神秘色彩後,便以「德國歌劇傳承者」之姿展現於世人眼前。一九九二年,義籍指揮辛諾波里入主樂團,爲這個走過四個半世紀的老團保持其舊有優良光輝的傳統之餘另創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