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指揮辛諾波里,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二日生於威尼斯,成長於西西里。
辛諾波里從小熱愛音樂,卻遵父命入Padua大學習醫,私下再進馬卻羅音樂院補習音樂。醫學院畢業後,對父親有了交待後,辛諾波里即全心往音樂衝刺,遠赴維也納音樂院追隨名師史瓦洛斯基,打下深厚的指揮根基。
七〇年代,辛諾波里以作曲初露鋒芒,二十六歲即擔任威尼斯音樂院的敎授,擔任當代音樂及電子音樂課程,作品陸續在歐洲各大音樂節發表,並以指揮新作聞名於樂壇。
一九七五年,辛諾波里創立布魯諾.馬德納合奏團(Bruno Maderna Ensemble),大力推介當代音樂。隔年於威尼斯指揮威爾第歌劇《阿依達》大獲成功,從此指揮邀約不斷,辛諾波里應接不暇,事業重心因而從作曲逐漸移往指揮。
辛諾波里早年以指揮威爾第、普契尼的歌劇見長,從八○年代起,分別以《馬克白》、《阿依達》、《阿提拉》、《曼儂.雷斯考》、《托斯卡》等劇驚動柏林、漢堡、維也納、倫敦、紐約等地的樂界,引來極大的迴響。
一九八四年,辛諾波里繼克倫貝勒、慕提之後,接掌英國的愛樂管弦樂團(Philharmonia Orchestra),致力於管弦樂曲目的硏究與詮釋,特別擅長舒曼、馬勒、理査.史特勞斯及新維也納樂派(荀白克、貝爾格、魏本)的作品。
辛諾波里時時不忘學以致用,將他的醫學知識靈活運用到音樂裡。越是創作時精神異常的作曲家(如舒曼、白遼士等),他越有興趣深入探討,將之澈底心理分析一番,然後反應到他的詮釋裡,演出時果然一新衆人耳目,但也引來褒貶兩極的爭議。
辛諾波里在日本人氣很旺,從八六年起幾乎年年赴日報到,演出曲目包括普契尼的歌劇《蝴蝶夫人》、《曼儂.雷斯考》,華格納的《唐懷瑟》以及全本馬勒交響曲。其中《唐懷瑟》還是勞駕拜魯特音樂節的全班人馬出動,這是百年來該團第一次遠離家園(Bayreuth)的演出,可謂盛況空前。
從一九九二年樂季開始,辛諾波里更接任德勒斯登國家交響樂團首席指揮一職。如何爲這個走過四個半世紀的老團開創新局,而又不失優良光輝的傳統,辛諾波里面臨出道以來最大的挑戰。
辛諾波里的錄音經常得到唱片大獎,代表作有馬勒交響曲全集,舒曼、布魯克納交響曲,理査.史特勞斯管弦樂曲,威爾第歌劇《命運之力》、《那布可》,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曼儂.雷斯考》、《托斯卡》,華格納歌劇《唐懷瑟》以及理查.史特勞斯的《莎樂美》。
文字|王立德 指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