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香港

相關文章 70 篇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關於榮念曾

    生於中國上海,五歲時舉家遷往香港。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學士,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城市設計碩士課程。 七〇年代後期開始在香港參與舞台藝術,並於一九八二年成立藝術組織「進念廿面體」。 編導作品如:「中國旅程」系列、「二三事」系列、「百年孤獨」系列、「中國文化深層結構」系列等,曾於日本、台灣、比利時、德國、英國及美國演出。最近的作品是《四大發明》,曾於香港及柏林演出。 參與政策制定及社區服務 一九九六年擔任香港科技大學藝術中心藝術總監直到二〇〇〇年六月;二〇〇〇年七月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藝展局委員;二〇〇一年,獲香港政府文化委員會邀請擔任文化交流組成員。 曾經創立或協助成立多個民間文化藝術的組織,包括香港文化界聯席會議、國際劇評家協會香港分會、香港政策研究所等。 籌建國際文化藝術網絡 一九九六年創辦香港當代文化中心並擔任節目總監,多年來舉辦過多個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會議、硏討會和文化交流節目;亞太表演藝術網絡(Asia Pacific Performing Arts Network)的副主席,由亞洲十四個城市重要文化組織組成的亞洲藝術網絡(Asia Arts Net)主席、「上海─香港─深圳─台北」城市文化交流會議(City to City Cultural Exchange Conference - Shanghai, Hong Kong, Shenzhen, Taipei)的主席、亞洲基金會及組織會議(Conference of Asian Foundations and Organizations)董事會七位成員之一,以及鼓吹並組織由歐亞會議(Asia Europe Meeting)發展出來的歐亞文化網絡(Asia Europe Cultural Net)等等。 一九九七年,由歌德學院支持,負責籌劃爲期一個月的「慕尼黑香港藝術節」;二〇〇〇年,策劃「香港柏林當代文化節」並擔任藝術總監;二〇〇一年,於紐約成立「世界文化論壇董事局」,積極策劃二〇〇三年舉行的第一屆「世界文化論壇」。 <strong

    文字|傅裕惠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 潘詩韻編導的《漂流》
    焦點專題 Focus

    劇場在香港 可以有多政治? 從近年作品看香港政治文化與創作

    從「九七回歸」之後,香港的表演舞台上少不了切入政治議題的劇場創作:從進念嘲諷的「東宮西宮」系列,到陳炳釗啟始「新文本運動」探索香港社會現實以至全球化的普世議題,到近期也有多位女性編劇/導演推出關注社會政治的創作。作為一個政治性的場域,對香港來說,劇場的使命不只是在藝術上回應本土,更是在政治上堅守一方自由的土壤。

    文字|陳國慧、張志偉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 「亞洲劇力無邊界」戲劇節宣傳海報。
    香港

    「亞洲劇力無邊界」 再掀香港小劇場活力

    由「小劇場.大戲劇」主辦及製作的「亞洲劇力無邊界」是一個相當有野心的劇場節,內容雖只包含三個小劇場作品,但卻是來自廣州、香港和日本的創作,也有創作人帶領的工作坊、座談會等,似乎要發起一次小劇場的革命。這次節目以「日本」為主題的理念,是創作者回應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即便作為計畫主題有點讓人不明所以,不過也是一次有趣的嘗試。

    文字|陳國慧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
  • 天地混沌初開洪荒之中女媧始祖造人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未敢遊戲到底的顛覆 談「高行健藝術節」的《山海經傳》

    諾貝爾獎得主高行健的劇作《山海經傳》首度搬上舞台,在五月三十日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圓形廣場舉行世界首演,這是香港「法國五月」藝術節之「高行健藝術節」中最受人矚目的演出,由「香港戲劇工程」製作、香港資深藝術工作者蔡錫昌執導。高行健的每一個劇作都是一場徹底的劇場實驗,《山海經傳》探索的是中國神話和文明起源與當下的「我」的關係,本刊特邀香港劇評人陳國慧為本刊讀者評介這一場「實驗」的過程。

    文字|陳國慧
    第188期 / 2008年08月號
  • 阿麥書房別館位於香港藝術中心裡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親身體驗香港的文化氛圍 不可不遊!五個香港文化人熱點

    到香港看香港藝術節,也可順便一遊香港文化人的活動場所,體驗香港文化人的聚會空間。本刊特邀曾任《明報》記者的「劇場組合」戲劇文學部藝術拓展經理潘詩韻,專文推薦香港文化人所喜愛出沒的地方,在這五個好所在,說不定可以看到你心目中的香港藝文明星唷!

    文字|潘詩韻、馮偉新
    第170期 / 2007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第六屆華文戲劇節香港登場 綠光劇團《求證》應邀演出

    第六屆華文戲劇節香港登場 綠光劇團《求證》應邀演出 集 結兩岸四地的戲劇工作者,自一九九六年起舉辦的「華文戲劇節」,將在明年一月於香港登場。今年以「華文戲劇百周年」為主題,總結與前瞻華文戲劇的發展,探 討華文戲劇在廿一世紀發展的可能性。預計共有來自北京、台灣、澳門及香港在地多個劇團參與演出,其中,台灣由綠光劇團頗獲好評的《求證》代表參加。「華文 戲劇節」其他研討展演活動包括「香港舞台中國情」展覽、「戲劇一條龍」教育推廣、「雷聲大,雨點也多銀幕上的《雷雨》」研討會及「香港舞台劇獎頒獎典 禮」等。詳情可參網站http://www.hwxj2007.org(廖俊逞) 李名覺vs.林懷民 大師對談 曾為雲門舞集設計《紅樓夢》、《九歌》等作品的美國舞台設計名家李名覺應邀來台擔任「高雄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國際競圖的評審工作,並將與台灣舞蹈大師林懷民舉辦對談。兩位創作力鼎盛的大師,浸淫在集文學、音像、舞蹈、戲劇於一體的舞台場域中。二位大師將從不同的 世界角落,看見不同的舞台世界,與大家分享藝術家創作的泉源。對談將於十二月九日誠品信義店六樓視聽室登場。有意參加者須先預約座席。詳情可參網站 http://www.tatt-oistat.org.tw/或電洽台灣技術劇場協會02-7725-0909(廖俊逞)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 經營定調 文創產業、跨界藝術以及人才培訓平台 經 歷四年的研究、規劃及開發整建,「華山創意文化園區」的經營方向終於定調,明年將正式進入文化創意產業的管理運作。文建會主委邱坤良表示,所謂的文化園 區,代表著是許多藝文活動可在此發展,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人才的培育的場域,也邀請藝術家、文化人、流行音樂、影視、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公司進駐華山,使 華山成為一個文化創意產業的平台。 第一部分開放的將是原酒品「包裝室」及「包裝股辦公室」的空間,設計成電影實驗場,提供國片、紀錄片、短 片、獨立製片、非商業性電影等等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68期 / 2006年12月號
  • 林奕華
    戲劇

    作家入戲 之一 身體是商品,愛情是消費 林奕華發動《班雅明做愛計畫》

    《班雅明做愛計畫》是一場尋找一夜情伴侶的遊戲。一名班雅明筆下的「城市閒蕩者」,要在這城市內跟一百人發生親密接觸, 但他不要去明白這一百人,不要了解,不要認識,只要沒有目的把這一百人當成一個被他閒逛的城市,又或是被消費的商場。

    文字|廖俊逞、林鑠齊
    第154期 / 2005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十週年專文

    浴火之後,如何重生? 從兩廳院十五週年與《表演藝術》十週年談起

    在這個經濟蕭索,表演藝術尤其慘淡的時刻,適値兩廳院成立十五週年與《表演藝術》創刊十週年,台灣的官方和表演藝術界開始思考兩廳院之法律定位、功能角色,以及《表演藝術》雜誌的未來等問題,這不能說不是再出發的開始。但我們卻也不能忽略了,思考固然重要,但若問錯了問題,找錯了答案,則所謂的思考卻反而有可能變成更大錯誤的開端。如何問對問題,找對答案,已成了台灣表演藝術是否能浴火重生的關鍵。

    文字|南方朔
    第118期 / 2002年10月號
  • 由於港英政府的心態,香港文化事務的發展與「康樂」是合一的。圖為文化藝術及康樂體育服務顧問報告。
    特別企畫 Feature

    幸福快樂的實驗室 談近年香港文化政策的轉變

    一個又一個的統計報告出現,都說香港人是不快樂的。香港在政治上的「回歸」已成事實,但香港人在文化上如何自處?怎樣制訂長遠而全面的文化政策,是這幾年香港文化界喧嚷不止的大問題。

    文字|張秉權
    第106期 / 2001年10月號
  • 對少部分台灣藝術工作者而言,榮念曾可說是將「策展觀念」帶入表演藝術規劃的先驅之一。圖為榮念曾於香港進念廿面體辦公室前。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要跟當代的社會價值觀對話 專訪香港當代文化中心節目總監榮念曾

    尋找躲在任何文化事物表徵之下的價値觀,追求任何可能的創意與活力,是榮念曾作為策展人的原則。當我們要沿用一貫的制度與生活方式來痲痹自己的感官時,榮念曾卻不會那麼輕易地放過參與他策展活動的每一個參展者。Think!想一想,任何事情是不是一定都得是這樣?

    文字|傅裕惠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的會訊業已停刊。圖為該會出版的《一九九五年香港演藝評論年報》。
    回應與挑戰

    打破停刊的文化宿命 《(牆/場)外音》及香港劇場刊物槪況

    與其等待一份具領導地位的劇場刊物出現,我們選擇了先行製作一份雛形版,至少在這個劇場刊物的真空期,提供空間渠道給觀衆寫下劇場二三事,並為劇場工作者提供溝通及理解的機會。

    文字|莊國棟
    第104期 / 2001年08月號
  • 《元州街茱莉小姐不再在這裡》。
    特別企畫 Feature

    除了熱鬧,「融合」仍須努力

    香港本土音樂劇的創作熱是近幾年的事,但導演或演員甚至編舞者以往的訓練並沒有像美國百老匯演員般有演、唱、跳的修養及訓練過程。因此,便造成了導演與編舞者之間溝通的空白地帶,再加上演員的非全面性,於是,要製作一個好的舞台音樂劇或肢體劇場便成了一個痛苦的開始。

    文字|靑廷、張志偉
    第53期 / 1997年04月號
  • 一名男舞者如西斯弗斯似地將水一杯一杯裝入水桶,之後又被迫從頭來過。
    回想與回響 Echo

    碧娜一九九七在香港 記碧娜以香港爲題的未命名新作

    碧娜旋風,其實從去年十月碧娜與烏帕塔舞蹈劇場的團員到香港停留三週,爲新作尋找創作靈感開始。在香港藝文界人士熱心帶領他們走遍香港大街小巷、吃盡各地山珍海味之後,今年三月碧娜他們回到香港,展現在藝術節觀衆眼前的作品,也充滿香港居民的生活剪影。

    文字|林亞婷、Francesco Carbone
    第54期 / 1997年05月號
  • 今年魏瑛娟的《自己的房間》和參加香港藝術中心所舉辦的「另類空間─台灣藝術聚焦」活動。
    十年演藝

    當東方之珠遇上福爾摩莎

    紛亂的時代聽見末世的焦躁、讀秒的滴答聲。這廂血案的創傷未癒,那頭九七回歸已迫在眼前。課本上說「鑑古知今」,說「不明現在哪能窺得未來」,於是我們不得不時時用一種顧盼的姿態,努力地追憶那可能早已模糊難辨的東西與南北。

    文字|楊莉玲、許斌
    第55期 / 1997年06月號
  • 何應豐的《大路西遊2之(阿)公審三藏》之設計意象。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香港:創意十月聚焦 「絲綢之路藝術節」有看頭!

    銳意發展文創產業的香港政府,在十月推出多項活動包括「創意十月」和「亞洲文化合作論壇2009」。其中「創意十月」將呈獻超過二百項包括音樂、戲劇、舞蹈、展覽、電影和專題藝術節的節目。而其中的「絲綢之路藝術節」甚有看頭,包括音樂大師喜多郎、陝西省歌舞劇院、華裔編舞家沈偉等都將呈現精采作品。

    文字|潘詩韻
    第202期 / 2009年10月號
  • 藝發局的官方季刊曾以香港劇場觀眾數字為專題。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香港:藝界年度調查報告出爐 用數據說出團隊需求

    即將卸任的香港藝術發展局行政總裁茹國烈,任內用心推動的表演藝術業界實況研究,在二月份正式發佈了《香港藝術界年度調查報告2007/08》,藉著對場地與團隊演出的數據分析,反映出藝術界對場地與資源的需求,它的出現無疑令業界對藝術發展的分析和前瞻更有把握。

    文字|陳國慧
    第207期 / 2010年03月號
  • 如果「九七」是個定時炸彈,5、4、3、2、1之後的「0」會是霎那巨變嗎?〈〈圖為沙磚上劇團《黎明咒語》劇照〉。
    特別企畫 Feature

    必須跨越的關口 是「大限」抑或「新生」

    一九八四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協議香港於九七年「交回」中國。一個政治上的決定,就此影响一個文化的發展。這十幾年來的「過渡」,催化了香港藝術上一連串的轉型。「九七」不會是刹那巨變,「九七」是一個重要歷史關口。這一代藝術工作者,表達自己、詮釋時代,是無法逃避的責任。

    文字|茹國烈、張志偉
    第43期 / 1996年05月號
  • 進念演出《香港九五……二三事》劇照。
    特別企畫 Feature

    「九七」把一切,都壓縮得很緊 訪「進念.二十面體」藝術總監榮念曾

    曾於多年前受屛風表演班邀請來台演出的「進念.二十面體」是香港最具創造力的劇團之一。「進念」除了以舞台意象、爭議性話題在劇場內造成震撼之外,它對香港文化活動、生態的持續關心與投入,使得我們在談論香港文化圈如何看待/面對「九七」時,自然不能沒有「進念.二十面體」更不能不採訪進念的掌舵者──榮念曾。

    文字|朱瓊愛
    第43期 / 1996年05月號
  • 曾經來台的香港中樂團(圖左爲音樂總監石信之),附屬於香港市政局,成立於一九七七年。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場政治與藝術的角力演出

    文化藝術是一項長期的社會投資,需要政策制定者、行政官員、文化藝術工作者和民間對等合作,才能穩定出現。而如何面對「九七」所投下的變數?文化藝術工作者尤其要採取主動,才能改善長期以來香港本地政治與藝術之間的角力問題。

    文字|胡恩威
    第43期 / 1996年05月號
  • 由兩個香港人分任藝術及副藝術指導的舞蹈空間舞團,屬於台北的皇冠藝術中心。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陌生的城市繼續熟悉的藝術創作

    九七不遠,留在香港爲的是藝術,離開香港爲的也是藝術。葉錦添、彭錦耀、馮念慈來到了台灣,尋找個人創作舞台的重建,眼中的台灣、心中的香港對他們而言,是經過了什麼樣的評比後而做的抉擇呢?

    文字|詹曜君、許斌
    第43期 / 1996年05月號
上一頁1234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