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丁龐客劇團《青鳥.尋找真實的幸福》 轉動台灣家庭看見幸福的能力
沙丁龐客劇團今年推出2.0升級版《青鳥.尋找真實的幸福》,為台灣家庭量身打造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梅特林克最受歡迎的寓言故事《青鳥》,由台灣當代戲劇小丑教母馬照琪與法國全方位劇場人谷樂熙Luc Ducros 聯手,共同講述如詩如夢、尋找幸福旅程的冒險故事,透過主人翁與夥伴尋找青鳥的過程,學習如何觀看、聆聽、表達;更重要的是學會看清藏在表層底下的真實。
沙丁龐客劇團今年推出2.0升級版《青鳥.尋找真實的幸福》,為台灣家庭量身打造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梅特林克最受歡迎的寓言故事《青鳥》,由台灣當代戲劇小丑教母馬照琪與法國全方位劇場人谷樂熙Luc Ducros 聯手,共同講述如詩如夢、尋找幸福旅程的冒險故事,透過主人翁與夥伴尋找青鳥的過程,學習如何觀看、聆聽、表達;更重要的是學會看清藏在表層底下的真實。
從法國賈克.樂寇(Jacques Lecoq)國際戲劇學校學成歸國的馬照琪(馬馬),二○○五年創立了「沙丁龐客」劇團。 劇團LOGO,暴著一口尖牙的沙丁魚,有點嚴肅,又有點好笑。但語出法文Saltimbanque的沙丁龐客,和魚沒多大關係,意思是:街頭藝人、街頭賣藝者、小丑、江湖騙子。 馬馬扮起小丑,推出創團作《在世界的房間》,故事靈感來自法國小說《最後十二天的生命之旅》,該是旭日東昇的年輕生命,卻因重病即將提早畫下休止符,小女孩在病房用錄音機錄下面對死亡的孤單、恐懼、絕望的心情 那個舞台上早逝的生命一直活在馬馬的心裡,她明白:這不只是小說或戲劇裡的虛幻故事,生活中每天都在真實地上演。馬馬在賈克.樂寇求學時,不少從事小丑表演的學長姐,另一個身分是「小丑醫生」,他們是法國小丑醫生組織「微笑醫生協會」(Le Rire Mdecin)一員,每周固定到醫院為病童、家長、醫護人員表演,以紅鼻子、白臉取代白袍,用歡笑代替打針吃藥,是另類的醫生。 創團九年,一直在創作,一直在表演,一直為了票房在打拚當生活變成固定模式,周而復始,馬馬突然覺得自己空了。在台灣,沒有小丑專業課程可以進修,沒有可以切磋的對象,那個對小丑表演充滿理想的自己,好像快被現實壓垮,她決定放緩腳步,到巴黎進修「小丑醫生課程」。 「推開一個病房,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四月,馬馬飛往巴黎,當踏進微笑醫生協會,和小丑醫生們走入醫院表演,她的人生也意外開啟了一扇窗:「我在最需要陽光的時候,遇到最溫暖的人。病痛,讓我看到人性的高貴。」 九月底,馬馬帶著在巴黎充電五個多月的滿滿能量回台,醞釀多年想在台灣推動的「小丑醫生」計畫,即將啟動。
從事小丑表演與教學已有廿五年之久的季.拉馮斯,曾數次應邀來台開設小丑表演工作坊,卻在看台灣電視裡的通俗連續劇時找到靈感,將與沙丁龐客劇團合作他在台灣的第一個創作《美麗人生》,以通俗劇的形式勾勒故事的傳承意義,讓年輕世代詮釋上一代的歷史,以小丑表達身體的處境。
沙丁龐客劇團新作《地底的天空》,以都市人每天必搭的捷運為場景,一路探尋發現地底下的奇妙世界。編導馬照琪帶領著一批首次正式曝光的年輕演員,在《地》劇中實驗面具表演的可能性,結合鮮活的默劇肢體和歌舞,類吉普塞人銅管樂隊的曲風,將實驗劇場妝點為一座喧囂瘋狂的捷運地下宮殿。
沙丁龐客劇團製作的《帽似真愛》改編自十九世紀知名喜劇作家尤金.拉比什的《義大利草帽》,但卻非照章搬演,大費周章地重新編寫因應當下台灣時空,再讓演員在排練場發展,最後再交由編劇重寫成定本。演出也因應原劇設計,安排大量歌舞橋段,加上高難度雜耍,演員還得快速切換角色,High翻全場
汽球與地攤偶劇場景呈現了小丑演員們在肢體之外的操偶表現,也許他們的操偶技巧不盡完美無缺,但「退居幕後」的謙謙風度,讓這整晚的演出增加了少見丑劇表演的內涵與深度。沙丁龐客劇團的小丑,不若明星丑角那樣譁眾取寵,而是真以發揮十八般武藝(儘管可能也不到十般)那樣,在舞台上盡心盡力。
如同創作者對演出的期許,《在世界的房間》是輕盈與幽默的,儘管諸多元素的整合仍有待梳理,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銜接藏有許多停滯的空拍,在小丑出場和逐帽、玩球的段落都有稍嫌緩慢的節奏,全劇空間處理和畫面對比的安排上也有些許瑕疵,但整體而言情感是真摯的,意念的傳達是明確的。
「偶」的創意運用已經成為新的小劇場美學風潮,今年在牯嶺街舉辦的「2006年國際小劇場藝術節」就以「偶」為主題,邀請來自美、德、英、台的六個表演團隊,展開長達一整月的「人偶嘉年華會」活動,以演出、教學工作坊、展覽活動,多方面談討人偶之間的「操控」關係。
《在世界的房間》將原著中的小男孩改成小女孩,馬照琪自導自演,用獨角小丑表演捕捉小女孩面對死亡的孤單、恐懼、絕望和憤怒等內在感受。全劇以房間為場景,透過枕頭、故事書、繃帶、點滴架等物件,創造出一個病童的想像世界。
應沙丁龐客劇團之邀,於九月份來台開設「戲劇小丑工作坊」的法國知名小丑演員季.拉馮斯(Guy Lafrance),本身就是一個多元的戲劇工作者,除了是小丑與手風琴師,也是戲劇演員、劇本作家、戲劇老師,但他說他一生最大的熱情就是「小丑」,他所創造出的小丑角色Gustave Reblochon,是個平凡不過小人物,總是為生活所苦,正也透露出他對小丑表演的體悟:「小丑之所以惹人發笑,是因為他的笑點來自於生活,來自於人性。」透過本次專訪,讀者可以更瞭解小丑藝術的奧妙!
台上的她有時是畫著誇張的花臉,有時是戴著紅鼻子,還有跳加官式的小丑步伐、逗趣的肢體台下的沙丁龐客劇團團長馬照琪,卻說自己是個內向害羞的人,但戲劇的力量,卻讓她有勇氣去接觸人群、重新看待真實世界,她曾說:「選擇運用小丑的形式,來呈現這個世界在電視上看不到的真面目,笑聲也只是思考的開始。」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