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語言

相關文章 13 篇
  • 楊.法布爾的《藥物讓我活著》。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舞在八月」舞蹈節 辯證語言與動作

    夏日的德國舞蹈盛會「舞在八月」,今年是以「語言與動作之間的關係」為主題,邀請超過卅檔的演出,辯證現代舞與「語言」之間的糾纏。擔綱開幕的是日裔編舞家勅使川原三郎的新作品《鏡と音楽》,日式的肢體充滿精神層次的哲理。

    文字|陳思宏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Jennifer Walshe的作品Here we are now。
    專輯(一)

    織縱在眾聲喧嘩中 從二○○二2002年多瑙爾興根音樂節以及維也納的現代音樂節談起(註)

    雖然歐洲各地包羅萬象以新音樂為主題的音樂表演活動和音樂節,如同六年前多惱爾興根音樂節(Donaueschinger Musiktage)的情況一樣,常常因為財務問題而告急。不過從國外(如台灣)的角度來看,歐洲尤其是德語區(德、奧、瑞士三國),在新音樂的領域上似乎特別得到上天的眷顧。包涵廣播電台、音樂編輯和音樂節等的音樂基礎建設實際上已經根深柢固難以撼動。

    文字|林育立、Zoch
    第124期 / 2003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最PAR!

    舞蹈劇場,絕非再現 從碧娜‧鮑許的《拭窗者》談起

    綜合看來,鮑許的舞蹈劇場與傳統的再現劇場╱舞蹈截然不同,表現的手法並不在於呈現某些人物在某時、某地遭遇某種衝突──這是傳統劇場擅長的。也因此,雖然《拭窗者》以一九九七的香港為背景,但其演出並未探討香港大限等時事問題,相反地,《拭窗者》透過了拼貼的音樂及意象,在某種程度上「再現」了香港多元文化的背景。

    文字|倪淑蘭
    第124期 / 2003年04月號
  • 《盤存》是法國劇作家米尼亞納的代表作之一。
    環球舞台

    盤點曲折的人生經驗 談米尼亞納(Minyana)的《盤存》Inventaires

    在《盤存》中重要的不是個人的悲慘際遇,而是所有這些一一被盤點的事件,構成了社會的一個切面,進而形成一個時代的剪影。以連珠炮的速度道出,直如快轉的人生,話語因而產生一種緊迫性,壓抑不住,不得不說,最後彷彿發了狂,宛如生命消失前的最後回顧。米尼亞納表示:「這種迸發的言語為一種倖存的語言,一種吶喊,充滿了焦慮」

    文字|楊莉莉、Christian Mathieu
    第118期 / 2002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戲劇

    空轉的反胃人生

    縱使角色滿嘴粗話,動作猥褻暴力,然而透過整體表現,依然不難感受到某種可能來自身為知識分子/創作者的矜持與觀看距離。根據文字乃是一種虛構能力強大的媒介,往往足以塑造「真亦假時假亦真」的情境,由此反諸表演效果而言,第二幕結尾可說「假得很真」;不過,第一場之後形同基本裝置的廁所反而「真的很假」。

    文字|楊美英
    第122期 / 2003年02月號
  • 為了點化Peter,Jerry先用迂迴方式再用直接手段,甚至不惜犠牲自己的性命。
    系列

    人類VS.犬類的寓言故事 艾爾比《動物園故事》裡的善意與殘酷(下)

    艾爾比認為一件作品,或更確切地說一部劇作,如果一味地「善待」它的觀衆,它達成的溝通是有限的。觀衆有時需要的是震撼教育,因此劇作不能過於溫吞吞、軟綿綿,它要做出某種「態勢」,那個態勢表面上看來有敵對之意──不友善的狗──但背地裡隱藏著悲天憫人的仁慈。

    文字|紀蔚然
    第118期 / 2002年10月號
  • Jerry在言談中刻意問了一些不符禮節的問題,突顯作者艾爾比對美國人特別講究的「隱私權」的批判。
    系列

    乏味VS.珠璣的傾斜結構 艾爾比《動物園故事》裡的善意與殘酷(中)

    首先,Jerry對Peter的策略是殘酷的,因為他不但不遵守社會的語言成規,導致Peter搞不清狀況,而且他用話語刺激Peter,嚴重打擊一個中年異性戀男子的自尊。同時,他對Peter的用心是仁慈的,因為他想藉用一個午後的互動,點醒對方,希望對方不再甘於成為陳腔濫調的受害者,並進而改變他的内在。

    文字|紀蔚然
    第117期 / 2002年09月號
  • 因甚受一九七七年一樁種族歧視凌虐事件的觸動,賈丁得.韋瑪和友人在倫敦創立Tara Arts劇團,以濃厚的跨文化色彩著名。
    環球舞台

    尊重傳統源流,創造劇場新象 印裔英籍導演賈丁得.韋瑪的「跨文化劇場」

    賈丁得反對在沒有研究、了解和學習傳統劇場元素之前,便濫用傳統戲曲美學的表演,因此若要採用豫劇音樂的形式,則必須先了解音樂在傳統豫劇中的呈現功能與美學之後,方能用來演繹自己的戲劇製作,不應該讓「來源文化」的劇場元素,留有鮮明存在的痕跡。

    文字|陳淑芬
    第120期 / 2002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深度藝談

    嘈嘈切切?還是私語幽咽? 林如萍、姚坤君、陳惠文談台灣演員的語言問題

    語言,本是一個演員所用以呈現其表演的重要元素與工具,但台灣演員卻普遍呈現了語言駕馭能力的欠缺,問題出在哪裡?又該如何解決?本刊特邀本身即是專業演員、亦是表演老師的林如萍、陳惠文與姚坤君,在戲劇學者周慧玲的引言主持下,從她們的表演與教學經驗出發,闡述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文字|傅裕惠
    第121期 / 2003年01月號
  • 生旦感情戲一直是歌仔戲最動人的類型戲。
    回想與回響 Echo

    才子佳人應猶在 看新版《龍鳳情緣》有感

    事實上,「愛情」裡的人性若琢磨得好,愛情戲的藝術價値和它的票房價値是一樣高的。何況這是歌仔戲原本擅長、且頗有基礎的類型戲。在「改良」的道路上,沒有理由放著這條活路不走。

    文字|施如芳、唐美雲歌仔戲團
    第94期 / 2000年10月號
  • 《無可奉告》以一群永遠「不具體表達」的人,進行語言的節奏實驗。
    台前幕後

    帶刺的語言

    關於創作,紀蔚然認為一個好作品必需要「帶刺」,也許立場不夠政治正確、也許論調不為人所接受,可是一個不帶刺的作品,就是一個甚麼都沒有的作品。一個作品若只想討好觀衆,就容易喪失自己的特色。他想看到帶刺的作品,也堅持寫出帶刺的作品。

    文字|黃麗如
    第101期 / 2001年05月號
  • 來自世界各地的華文戲劇界人士共與盛會,前排中央爲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硏究所所長陳方正博士,主持大會開幕典禮。
    交流道

    「當代華文戲劇創作國際研討會」的花與果

    這次會議提示了華文劇作的共同問題──方言、戲劇語言、懂與不懂,以及各地華文戲劇發展現況──大陸的「課本劇」、澳門的「老人劇場」、深圳希望出現「雜種劇場」‥如果說,這些討論如繁花綻放;那麼,成立「世界華文戲劇硏究學會」就是期待茁壯的果。

    文字|黃美序
    第16期 / 1994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文化的邊緣與中心

    戲劇是精鍊語言和維護語言的堡壘,如果我們堅持中國語文的戲劇,在主觀認知上就不致流爲邊緣地帶。

    文字|馬森
    第19期 / 1994年05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