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很好奇其他导演们都是如何思考创作、如何进行排练的。毕竟,导演不像演员,在四处游牧于各个剧组的生活里互相建立了一种(可以交换情报的)社群;导演,大多数是孤独的狼(好啦没那么帅,可能就是人缘差而已)。
莎妹剧团导演王嘉明曾在《PAR》连载专栏「一字一剧场」,每期以1 个甲骨文为题,从古老的中文字原义,延伸至与剧场、创作、生活的种种关系。专栏里,被大家称为「顽童」的嘉明非常缜密细腻地推敲、思考以及落实他的剧场观;对我而言,更像是终于有机会走进另一个导演的排练场(脑袋)。虽然一厢情愿,但似乎因此理解了他作品里给自己的灵光或不爽,进而释怀(或加强了)自己的焦虑,以及直视自己的盲点与匮乏。
即使每个导演、每个创作者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也都这般深信著,但,发现自己并不孤单也并不奇怪,肯定也是一种力量吧。我想。
嘉明分了上中下三期谈「系」这个字,其中有一句话对那时(甚至至今)的我当头棒喝。(我希望这个专栏能够集结成册,最好是像日本的文库本尺寸。)
2021 年起大幅改版的《PAR》对我的思考刺激和「一字一剧场」异曲同工。杂志编辑与导演相像之处在于:在一个主题或概念之下如何调动结构与安放素材,这一年多来,每当翻阅改版后的《PAR》,有时会想起嘉明说的那句话:
「探索不是往下挖,而是往后退,或是把头歪一下」。
许哲彬
剧场导演,2007年与同班同学成立「四把椅子剧团」,即担任主创者与艺术总监至今,并维持稳定的创作频率。曾执导《叛徒马密可能的回忆录》、《服妖之鉴》及独角戏《爱在年老色衰前》、《好事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