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剧场看戏,早已是德国艺文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为列宁广场剧院外墙海报(Achim Plum 摄)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柏林剧院地图/剧院导览

政府扛鼎 卯全力支持「公共论坛」

德国公立剧院概观

德国是剧院文化极其兴盛的国家,在人民的认知中,官方有责任让人民以低廉的票价欣赏高品质的表演艺术,所以全国近一百五十家公立剧院,只有20%的经费来自门票收入,其他全靠政府编列预算挹注。而公立剧院的责任就是制作出好戏给人民看,在艺术总监的统筹下,推出大量的经典与新编制作;虽无票房收入压力,但仍须接受舆论和观众的检验,艺术成就和满座率同样是剧场经营成败的指标。

德国是剧院文化极其兴盛的国家,在人民的认知中,官方有责任让人民以低廉的票价欣赏高品质的表演艺术,所以全国近一百五十家公立剧院,只有20%的经费来自门票收入,其他全靠政府编列预算挹注。而公立剧院的责任就是制作出好戏给人民看,在艺术总监的统筹下,推出大量的经典与新编制作;虽无票房收入压力,但仍须接受舆论和观众的检验,艺术成就和满座率同样是剧场经营成败的指标。

在德国,剧院是文化的标竿,本身不仅是作家、翻译、导演、演员、作曲家、舞台技术、美术、和电脑等剧场专业人才的竞技场,也是揭露社会现实和论辩政治议题的公共论坛。一般人只要付出低廉的代价,就能欣赏高品质的表演艺术,在德国人的认知里是官方的责任。因此,遍布全国的近一百五十家公立剧院,只有20%的经费来自门票收入,其他全靠政府编列预算挹注,换算成戏票等于每卖出一张,公部门平均就得补贴一百欧元(相当于新台币四千元)。

尽管不用像商业舞台一样自负盈亏,为了迎合市场需要而哗众取宠,德国的公立剧院仍须接受舆论和观众的检验,艺术成就和满座率同样是剧场经营成败的指标。德文有音乐剧场(Musiktheater)和舞蹈剧场(Tanztheater)的说法,也就是广义来说,剧院或剧场(Theater)一字除了台湾一般通称的舞台剧,还包括了歌剧、歌舞剧、舞蹈和偶戏。如果加上常态演出的私人剧院,而且把文化和体制与德国相近的奥地利和瑞士也算在内,整个德语世界的剧院共有五百多家,每一剧季上演的作品高达四千种,剧场文化的兴盛和多元,在世界各国可说是无出其右。

经典新出剧目繁多  艺术总监是剧院灵魂

除了定期在每年七、八月放暑假,德国的公立剧院几乎每天晚上都有不同的作品交替演出。以政府每年补助近新台币八亿元的柏林德意志剧院(Deutsches Theater)为例,二○一二/一三的剧季,至少有四十七出基本剧目(repertoire,或译为保留剧目)、和廿六出的全新制作;而柏林规模最小的市立剧院高尔基剧院(Maxim Gorki Theater),这一剧季的基本剧目和新制作,也分别有卅二出和十三出。

德国剧院的剧码,最常见的有莎士比亚、歌德、莫里哀、契诃夫、布莱希特等文豪的经典,洞察世俗人心的法国当代作家雅丝米娜.雷札(Yasmina Reza)的新作也一样炙手可热,同一部作品往往在全国的剧院同时登台。以歌德的巨作《浮士德》Faust为例,二○一○/一一剧季在德、奥、瑞三国,至少可看到四百位导演的诠释;瑞士作家狄伦马特(Friedrich Düerrenmatt)一九五六年首演的名作《老妇还乡》Der Besuch der alten Dame,制作的总数排名第二,观众可以看到廿一种不同的版本,至于《哈姆雷特》、《马克白》、《罗密欧与茱丽叶》等莎翁的传世之作,同样相当受到德国观众的青睐。

艺术总监(Intendant)负责筹划一整季的剧码,聘用导演和演员,一方面延续剧场艺术的香火,另一方面还得经营出每一家剧院的特色,在艺术品味和观众需求的天平两端取得平衡,可说是德国剧院的灵魂人物。艺术总监大多出身剧场导演,由各地方政府的文化官员直接任命,任期至少五年。其中,柏林人民剧院(Volksbühne)的卡斯多夫(Frank Castorf)和柏林人剧院(Berliner Ensemble)的派曼(Claus Peymann),纵横剧场界数十年,堪称是动见观瞻的大老;而维也纳城堡剧院(Burgtheater)的哈尔特曼(Matthias Hartmann)和柏林列宁广场剧院(Schaubühne am Lehniner Platz)的欧斯特麦耶(Thomas Ostermeier),未满五十岁就已经执导过多部轰动剧坛的制作,无疑是中生代的指标性人物。

虽无票房压力  但舆论剧评仍掌生杀大权

德国观众一般从中学时代就喜欢进剧场看戏,学生票和最便宜的戏票不到十欧元(约台币四百元),剧院还会出售打折套票(Abonnement),帮助观众养成看戏习惯。至于热门的制作,非及早预定无法一睹丰采,例如美国导演罗伯.威尔森(Robert Wilson)为柏林人剧院执导的《三便士歌剧》Die Dreigroschenoper,从五年前首演到现在连演一百九十二场,还是场场爆满;布莱希特另一部挖苦希特勒崛起的《阿吐罗.乌伊发迹记》Der aufhaltsame Aufstieg des Arturo Ui,在同一剧院连演十八年,上演近四百场,至今也依然高朋满座。

身为剧院经理人,艺术总监当然希望演出场场卖座,不过经营的压力主要还是来自舆论、尤其是报纸的剧评。公立剧院推出的新制作,在德国是重要的公共议题,不仅公共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定期转播,各地方报和全国性大报的副刊也会大幅评论,因此独立专业的剧评,相当程度左右了剧院的生杀大权。尽管近年来景气饱受金融危机冲击,剧院合并和关门的声音时有所闻,不过大体而言,各地方政府剧院预算删减的幅度有限,剧场经营者不时推出精采的制作,以博得观众的掌声。例如柏林各大剧院,每晚的满座率都可达七到八成,可见进剧场看戏,早已是德国艺文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首都文化基金  鼓励创新吸引各国人才

柏林的三座歌剧院、五座大型剧院和数十间中小型剧院,运作经费主要仰赖市政府的挹注;除此之外,柏林市政府每年也会拨款台币四亿元,补贴全城约三百个小剧场团体的演出。在柏林工作的艺术家,还可申请「首都文化基金」(Hauptstadtkulturfonds),这笔由德国联邦政府每年编列台币四亿元所成立的艺术基金,不仅鼓励创新,还能吸引各国人才来柏林创作,补原有公立剧院和博物馆体系的不足。

首都文化基金补助的类别包罗万象,举凡建筑、设计、摄影、当代艺术、考古、和历史的展览,作家的朗读会和电影节,以及舞台剧戏、偶戏、舞蹈、歌剧和音乐的个别制作和演出,全都包含在内。至于对象则以个别的展览、演出计划和团体为主,运作的方式类似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由七名评审负责审核。

无法纳入原有剧院体系和常态性的艺文活动,却在艺术创新和跨国文化交流具有不可取代地位的艺术节和团体,每年获得的补助金额换算成台币都以千万计,例如全德国规模最大的「诗歌节」(Poesiefestival)(台湾诗人夏宇曾受邀)、以新世代编舞家闻名的「八月舞蹈节」(Tanz im August)及曾到台北公演的莎夏.瓦兹舞团(Sasha Waltz & Guests)。(林育立)

 

柏林节庆  首都规格年头热闹到年尾

身为一国首都和历史遗产丰富的城市,柏林对德国的文化圈和国家对外形象,具有指标性的地位,因此德国联邦政府特地拨款成立「柏林节庆公司」(Berliner Festspiele),专责统筹和规划一整年的艺术节,维系柏林作为国际艺术重镇的声望。

「三月音乐节」(MaerzMusik)是德国新音乐创作的摇篮,举凡实验性、跨界、和利用影音新媒体的创作,特别受到重视,精于和西方乐器合奏的台湾丝竹乐团采风乐坊,多年前曾受邀演出。「戏剧盛会」(Theatertreffen)是德语剧场界的年度盛事,评审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剧场选拔出十出好戏,每年五月在柏林汇演,观众可一网打尽欧洲剧场的最新趋势。

九月的「柏林音乐节」(Musikfest Berlin),是柏林四大交响乐团和欧美各大乐团和合奏团一展身手的舞台。在同月举行的「柏林国际文学节」(internationales literaturfestival berlin),年年都邀请近两百位的作家参与,台湾诗人罗智成、郑愁予和插画家陈致元、恩佐都曾是座上客。一九六四年创立的「柏林爵士乐节」(JazzFest Berlin),则是欧洲最古老的爵士乐节之一,每年十一月登场的演出地点,遍布全城各大爵士酒吧。(林育立)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