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慧贞
巴黎索邦第四大学音乐学博士
-
艺号人物 People 法国创作型手风琴家
李查.盖利安诺 纵横音乐世界 让手风琴「无所禁忌」(上)
作曲,不是职业,而是热情! 盖利安诺。 对我而言,手风琴是吊著肩带的史坦威 现年75岁的李查.盖利安诺(Richard Galliano),出生于法国南部风光明媚的坎城,16岁代表摩纳哥公国于西班牙瓦伦西亚市(Valencia)参赛,赢得「手风琴世界联盟」大赛(CMA)青少年组第一奖,隔年于法国加莱市(Calais)再度赢得CMA大赛成人组第一奖,并三度取得法国最高荣誉的音乐胜利奖(Victoire de la musique),也是现今唯一一位获得德国古典唱片老牌「德意志留声机」(Deutch Grammphon)录制专辑的手风琴与班多钮琴(Bandonon)演奏家。日本大师小林靖宏(Yasuhiro Kobayashi)曾说:「盖利安诺改变了手风琴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谈手风琴在『盖利安诺之前』与在『盖利安诺之后』。」的确,在盖利安诺录制的70多张唱片里,让人看见这项乐器演奏的多样性与精湛性,曲目从古典、爵士到法国香颂,还有在不同乐种之间的跨界改编,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法国广播电台(Radio France)亦称誉:「盖利安诺是第一位打破爵士与手风琴之间界线的演奏家,从此,手风琴再也无所禁忌了。」 在他的手中,手风琴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贫民钢琴」(piano du pauvre)乐器,而是一种讲究技巧与诗意的音乐艺术。 法国晚上8点半,葛利安诺搁下正在作曲的工作,开始在电话那头侃侃而谈自身的经历与对音乐的热爱。回首自己的音乐之路,盖利安诺认为他的父亲手风琴家吕西安.盖利安诺(Lucien Galliao,1926-2018)对他影响深远。在父亲的启蒙与循循诱导下,4岁的盖利安诺开始学习手风琴,从此爱上这项乐器,并很快地走向手风琴家之路。现今写在盖利安诺个人网页上的中国俗谚:「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注1),正是父亲当年对他的教导。其后盖利安诺进入尼斯音乐学院,除了手风琴,也学习和声、对位法与
-
艺号人物 People 法国创作型手风琴家
李查.盖利安诺 纵横音乐世界 让手风琴「无所禁忌」(下)
盖利安诺表示:「手风琴在1960年前一直是个很受欢迎的乐器,尤其是在法国。比利时手风琴家居斯.维哲(Gus Viseur,1915-1974)与当时其他音乐家如法国爵士吉他手金格.莱恩哈特(Django Reinhardt,1910-1953)时常合作演出,他们以法国爵士且前卫的方式来诠释法国香颂。在美洲也有摇摆乐之王单簧管手班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1909-1986)。我们现在最常演奏的还是1935年居斯.维哲这时期的作品。然而,在60年代,兴起一股反动潮流与世代冲突。此时,糟糕的摇滚乐流传到法国,手风琴不再流行。当时我只有10岁,目睹父亲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能为力,因此,终其一生,我想要还给这个乐器一个公道。我在萨尔兹堡的莫札特基金会音乐厅(Mozarteum)与著名的室内交响乐团 「加美拉达」(La Camerata)一起演出,也在义大利西西里岛的巴勒摩(Palerme)市与爵士大乐团合作,目的就是要让大家听到手风琴。然而,直到现在,仍是一项挑战。」
-
回想与回响 Echo
看见(再)创作的无限可能性
音乐家哪时候可以说自己成功?就是当我们让别人快乐的时候。 大卫.盖瑞 自20世纪以来,西方学院派音乐家走出古典框架,发展出无调性音乐 (Atonality music)、序列主义 (Serialism)、爵士乐等新形式音乐后,随著电子科技的发明,新素材与新技术也开始应用在作曲里。1950年开始,具象音乐 (Musique concrete)、拼贴音乐 (Collage music)、电子音乐 (Electronic music),电子原音音乐 (Musique acousmatique) 等因应而生,尤其是后两者的发明更助长了大众音乐如摇滚乐、流行乐等流传,音乐多元化因此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特色。1980年代,庞克摇滚开始吸收其他音乐元素如爵士、雷鬼、蓝调等,让自身音乐更加丰富;而爵士乐方面也尝试融合西方圣乐,因此产生了crossover(跨界风格)现象。此潮流逐渐影响了部分古典演奏家,开始将古典音乐流行化,为古典乐开创新风貌,如现年44岁德美混血小提琴家大卫.盖瑞(David Garrett)。 创新又熟悉的音乐会 无拘束的体验 2020年3月,大卫.盖瑞在欧洲疫情期间创作了《活著》(Alive, My Soundtrack) 原声带。该专辑不仅呈现了他在不同乐种的跨界改编外,如电影配乐、流行乐、摇滚乐与古典乐,每首乐曲对他也别具意义。疫情过后,感于生命的可贵,就如同该专辑名称「活著」,2022年,大卫.盖瑞与他的Alive乐团在全球11个国家巡回演出,希望借由音乐向乐迷传达生命的喜悦。今年7月,他再次以相同曲目于德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巡回演出。在欧洲之外,他也安排唯一一场的亚洲场次,9月19、20日在台北流行音乐中心演出。 有别于传统古典音乐会,crossover演出场地通常选在流行音乐厅或是户外,参与音乐会的观众穿著不拘。舞台设计充满了五光十色,展现出现代摇滚乐团的风格:一组爵士鼓、钢琴、音响扩大机。9月
-
音乐 精心构思的音乐之旅
伊莲.葛莉茉 探索贝多芬与布拉姆斯的内心世界
「现今的演奏家并不以『概念』来设计唱片,而是挑选曲子并以混合、并置、组曲的方式,来呈现对心灵的独特见解或是对世界的看法。这样的做法很印象派,但也许更哲理。」伊莲.葛莉茉(Hlne Grimaud)的这段文字(注),也许可以解谜今年10月她在两厅院独奏会的节目安排。 伊莲.葛莉茉于去年9月发行了《给克拉拉》(For Clara)专辑,收录了舒曼题献给克拉拉的《克莱斯勒魂》与布拉姆斯的作品。这次在台演出虽然只安排后者的乐曲,但其他曲目却围绕在这3位作曲家身上。音乐会从舒曼崇拜且汲取灵感的音乐家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第30号开始。贝多芬晚年写作风格已经出现浪漫派特征,这首创作于1820年的奏鸣曲,打破传统架构形式,第一乐章即以生动活泼(Vivace)的快板呈现,其中第一主题短小的16分音符,让人想起舒曼《克莱斯勒魂》里首曲的中间乐段。这个主题由两手快速演奏8小节后,立即被另一个省思且充满柔情的缓慢主题打断,之后第一主题再次出现于发展部及最后的结尾段(coda)。整个乐章虽可见奏鸣曲式,但两主题快慢相互追随却更为明显。而原本应为慢板的第二乐章,贝多芬在此以最急板(Prestissimo)呈现,同样以两个相似却个性不同的主题来架构此乐章奏鸣曲式。不论是在音色或是乐思上,这两个乐章似乎已经预见未来舒曼作品的特色:不可调和的矛盾情感,如陌生感与孰悉感并置、欢乐与泪水同在、轻量与重力并行。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法国
解封后的重生 在音乐之中超越无限
在疫情海啸的冲击下,法国的音乐家受害惨重,在终于能够解封表演之时,「活著」,可说是这次新乐季众音乐人的心声。虽然因为防疫措施使得观众进入音乐厅的挑战甚多,但各音乐单位仍不放弃希望,在新乐季的规划上依然用心开拓,「希望观众在音乐中再次找回生命」。也制作了多样的数位服务,如互动式电子乐季网页、线上音乐主题展览等等,让创意带著乐迷「超越无限」。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被爱耽误的女性作曲家
折翼的蝴蝶——爱尔玛.马勒
出身艺术世家的爱尔玛,是一位兼集美貌与内涵的名媛,不但让多位艺术家倾心,先后三任丈夫皆为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她本身精通绘画、音乐与文学,然她最钟爱且最能发挥的仍是音乐领域。幸运的是她遇上了马勒,得以借音乐成为灵魂伴侣;但不幸的也是因为马勒,绝对的权威反扼杀了她的创作之路。虽然马勒晚年终于发现了她的才华,但她早已成为马勒与音乐殿堂的祭品。近年,她的作品逐渐被挖掘出来并研究,一九八六年德国独立唱片公司亦录制了一张《爱尔玛全本艺术歌曲集》,之后亦有其他唱片商跟进。上述专辑于一九九七年重新出版,采克林姆画作《戴帽子穿皮草的女人》为封面,并收录策姆林斯基题献给爱尔玛的作品,去年十月再度出现在法国diapason杂志上,也让乐迷想起爱尔玛与那个年代。本文由此出发,探讨爱尔玛的创作,并回顾她生不逢时的故事。
-
特别企画 Feature 假声男高音
贾洛斯基 闪亮的王子 当代的艳姬
天使般的纯净歌声、魔鬼般的眩人技巧,现年四十二岁的假声男高音菲利普.贾洛斯基,以精湛歌艺征服各地乐迷的耳朵。音乐学习起步较晚的他,因缘际会遇到伯乐与优秀的老师,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让原本尖锐、细小脆弱的高音慢慢增厚、圆润,终成今日舞台上闪亮的王子、当代的艳姬
-
音乐 伊莲.葛莉茉钢琴协奏曲之夜
两位音乐巨人的美丽与哀愁
知名法国钢琴家伊莲.葛莉茉的钢琴协奏曲之夜,将与爱沙尼亚指挥家格列兹及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贝多芬的《蕾奥诺拉》序曲第三号与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从古典创新到现代怀旧,葛莉茉将让乐迷聆听两位音乐巨人的美丽与哀愁
-
特别企画 Feature
一位误闯廿世纪的中古世纪音乐家
萨替一生颇受中世纪文化与宗教神秘性吸引,曾加入了珮拉当自创的「天主教玫瑰十字会」,认同艺术对世界改造的重要性,成为该会的法会仪式作曲家。后来因不愿创作被制约而脱离,还自创「耶稣主导的艺术都会教堂」。而玫瑰十字会创作规定强调的数字3与4(及其倍数),也在萨替的创作中留下不少痕迹
-
艺号人物 People 法国钢琴家
夏玛尤 寻找美丽声音的钢琴王子
现年卅五岁的法国钢琴家夏玛尤,以其成熟的演奏技巧与宽广的表演曲目,成为现今法国乐坛最受人瞩目的钢琴家之一。他的演奏曲目非常多样化,从舒伯特到杜提耶,从法朗克到李斯特,并常为当代作曲家首演作品,也常与各大乐团演出协奏曲,或与其他乐器家一起演奏室内乐。十月份首度访台的他,将带来两场音乐会,其中更有一场为全本拉威尔之夜,将展现他对拉威尔作品的精湛诠释。
-
艺号人物 People 法国钢琴家
伊莲.葛莉茉 活在当下,呈现百分之百的自己
以《野性的变奏》一书为台湾读者所熟悉的法国钢琴家伊莲.葛莉茉,自小展露优异的音乐天分,但也是好动、充满好奇心、让老师头疼的孩子,但当她选择了钢琴,她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而在美国与母狼Alawa的相遇,却转变了她的人生方向,从此不只是钢琴家,更是全心投入的自然动物保护者。质朴、率真的她,生命的箴言即是:「活在当下,百分之百地呈现自己,不论是在工作、与人的会面,或是与家庭的关系,都要忠实自己,做到最好的自己。」
-
艺号人物 People 歌剧女神
安娜.涅翠柯 戏里戏外 皆令人陶醉
听闻当红歌剧女高音安娜.涅翠柯要来台湾开唱,票券消失的速度令人咋舌!到底这位「女神」有何魔力,让乐迷倾倒至此?集美嗓、美貌于一身,加上从清洁妇被挖掘为歌剧女主角的生涯传奇,还有她以偶像歌手般经营自己的方式,跳脱传统声乐家的格局与表演视野戏里爱恨交织的女主角,戏外热爱生命与音乐的女人,都让人不得不为之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