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法国钢琴家伊莲.葛莉茉的钢琴协奏曲之夜,将与爱沙尼亚指挥家格列兹及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贝多芬的《蕾奥诺拉》序曲第三号与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从古典创新到现代怀旧,葛莉茉将让乐迷聆听两位音乐巨人的美丽与哀愁……
伊莲.葛莉茉钢琴协奏曲之夜
10/14 19:30 台北 国家音乐厅
INFO 02-33939888
「我需要好几个生命来演奏完我喜爱的乐曲……」伊莲.葛莉茉(Hélène Grimaud)曾在受访时如是说。弹奏技巧精湛、诠释风格细腻,十八岁即被巴伦波英赏识的葛莉茉,热爱生命如同热爱音乐,是当今法国乐坛少数之一享有国际声望的钢琴家。这次她将与爱沙尼亚指挥家格列兹(Mihhail Gerts),偕同台北市立交响乐团,演出两首动人灿烂的协奏曲。
浪漫诗意般的创新
音乐会以贝多芬《蕾奥诺拉》序曲第三号开场。贝多芬为歌剧《费黛里欧》Fidelio谱写了四个版本的序曲,这次北市交演奏的第三号是贝多芬一八○六年的改编版,也是当今音乐会最常演出的版本。同年,贝多芬还创作了第四号G大调钢琴协奏曲。脱离了第一、第二号莫札特式的古典协奏曲框架,也没有第三号的喧嚣沸腾,更没有第五号的傲人气势,这首第四号协奏曲只有甜美愉悦的旋律。曲式风格也别出心裁,有别于传统,乐曲由钢琴以弱音p展开,管弦乐团在五小节后跟进,温柔重复著钢琴的旋律。慢板乐章里,贝多芬在钢琴与管弦乐之间的对话,加入了寓意深长的休止符,时间留白考验著独奏者与管弦乐团之间的默契。而末章回旋曲里,钢琴以活泼淘气、切分音式的节奏凌驾在管弦乐整齐方整的节奏上,贝多芬在此试图抛开传统协奏曲既有的规则。深谙此曲的独特创新性,葛莉茉曾让这首协奏曲当作她第三张演奏专辑(1999)的封面。
怀旧情怀里的新意
下半场由拉威尔的圆舞曲(1920)开始。在经历过战争的残酷与失去母亲的悲怆下,拉威尔这首向约翰.史特劳斯致敬的圆舞曲,在乐曲速度与音量不断增加后,像是一曲走味变调的死亡之舞。音乐会以拉威尔庆典般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结束。对管弦乐配器大师拉威尔而言,谱写钢琴协奏曲并非易事:在突显钢琴炫技的同时,又不能让管弦乐失色。拉威尔因此采用一套精简的配器法,除低音管与法国号采用两管制外,剩下的管乐器采用单管制,以让每项乐器都能崭露头角,如第二乐章里,在钢琴的开场独白后,是长笛、双簧管与单簧管动人的回应;乐章中段双簧管更是与钢琴绵绵细语了数十小节。此外,拉威尔也加入了许多当时的新元素,如第一乐章运用了巴斯克音乐与爵士乐动机;慢板乐章使用了复节奏概念(管弦乐团以记谱的三四拍号演奏,钢琴则以六八拍韵律在进行);最后快板乐章让人听到了雷格节奏(rag-time)。这些素材与高难度的钢琴演奏技巧:急速来回滑音、大幅度的音程和弦快速移动、不规则的重音打击与双手各自展现旋律与伴奏,在在考验演奏者的能力,连拉威尔自己也弹不好,最后由钢琴家也是该曲题献者——玛格莉特.朗(Marguerite Long)来担任一九三二年首演的独奏。如此艰深的协奏曲是葛莉茉第二张专辑(1997)的曲目之一。
从古典创新到现代怀旧,葛莉茉与北市交十月将带领听众走进两位时代巨人的音乐世界里,聆听乐曲中的美丽与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