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劝世三姊妹》在纽约的试演无疑是成功的,这加深了团队将作品推到美国市场的信心,「我们花900万到美国的阶段任务已经完成,确定要往下发展,其实有3个面向的问题要处理。」林易衡解释,第1个面向是「版权」,因为要将《劝世三姊妹》这个IP进行改编,无论是编剧詹杰或音乐创作康和祥的版权,要如何授权给美方?是需要讨论的。

要登上百老汇,授权、编剧与募资是是接下来的挑战
考量詹杰无法以英语改编,势必得要找美国当地的创作者进行文本转译,这个角色会是谁?是团队面临的第2个关卡。不过关于这部分的规划,曾慧诚很清楚,他并不想找华裔的编剧,「以我对美国的认识,华裔会很关心台湾第二代在美国的所有文化感觉、文化感知,但劝世是台湾的故事,不属于美国的任何文化,我不希望为美国华裔发声的这个概念进入其中,我需要的是能掌握美国文化的编剧一起合作,磨合出一个新的作品。」曾慧诚说,自己十分信任台湾的伙伴,无论是詹杰、康和祥、编舞师等,都浸淫台湾文化许久,「我不需要另一个人告诉我台湾文化长怎么样,我们已经有足够的专家可以咨询。」能够有美国观点的加入,创作出属于英文版的《劝世三姊妹》,是曾慧诚的坚持。
而第3个面向,则是募资。林易衡在PPT上秀出一张时程表,解释在百老汇的音乐剧制作流程里,从最初的读剧、工作坊再到Try out(试演),大概会需要150万到200万美金,也就是4,800万到6,000万台币左右的费用,「所以我们得要先成立公司,分别来看股东有谁,然后每个阶段要募资多少。」林易衡说,并不是一次就要拿出200万美金,而是根据读剧、工作坊等进程,会有不同的资金需求,一定是等等资金到位,才会启动新的阶段。
「如果Try out很顺利,到了Green light(编按:指计划拍板定案,确定要发展成完整作品)这个时间点,基本上就需要1,800万到2,500万美金,也就是4亿到6亿台币的投资金额。」这是《劝世三姊妹》要打进美国商业市场所需的经费数字,林易衡表示,剧团都还在努力前进当中,而目前的进度,是正在寻找合适编剧,重新撰写英文文本的阶段。
至于眼前的挑战,是公司的设立,关于资本额、如何拆分股权、须要募资多少金额才能开始启动,都还在讨论当中。另一方面,曾慧诚在美国也已经与一位想合作的编剧碰过面,但对方预计在5月会投入新的作品制作,这过程至少得花费一年左右的时间,「所以从现在开始算,《劝世三姊妹》要走到可以真的在百老汇演出,至少需要5到7年的时间,因为有很多时候是在等创作者、等剧院。」曾慧诚如此说道。
林易衡则分享当时向Ken请教百老汇作品安排档期的方式,「百老汇剧院就41间,先设定好观众席次之后,就可以选定符合大小的剧院,但如果去跟剧院Booking时间,除了要等他们当下的演出结束外,如果这出戏卖得很好,剧院会继续续约,所以我们要嘛再等半年,要嘛就换戏院,这是他们很习惯的工作方式。」林易衡补充道,稍微有经验的百老汇制作人在戏上演的两周内,就可以判断票房可以卖多久,而对于制作方来说,1,800万到2,500万美金的成本砸下去,只要能够回本,就是成功的制作,因为这样的成绩,代表著后续有可能的授权与改编。

以质取胜,更大胆地想像未来
虽然接下来有一关接著一关的挑战,但纽约试演之行的确也给《劝世三姊妹》团队带来收获。「我回来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觉得台湾的创作者不用那么害怕,我们需要有时间好好写作、养成能力,因为在文化本质与情感沟通上,台湾的创作者是有机会发展到国际上的。」曾慧诚认为,背后的关键依旧是在于「环境」,百老汇的产制过程是相当透明的,参与制作的工会有规定的合约版本,作品进行到哪个阶段要支付多少费用,每个参与的人员该拿到多少钱,都有明确规定,这样也能让投资者能安心地将钱投入制作中。
「其实我们在纽约试演的规模很小,大家可以想像成就是比牯岭街小剧场再大一点点的演出状态,可是美国的制作方,就有超过12个人,他们的分工是非常详细的,光是负责行政的就有7个人。」林易衡举例说道,纽约之行的其中一个活动,是在鼎泰丰的百老汇分店举办餐会,邀请当地的台湾人参与、扩大试演声浪,当时团队透过关系取得鼎泰丰的联系窗口,转给Ken之后,Ken的团队就有一个公关全权接手,「整件事情就是PR处理,Ken这个制作人完全不知道乔定活动的过程发生什么事。」如果这类事件发生在台湾,林易衡直白地说,就会是制作人要处理的事务,而像台湾这样可以一人多工的制作人,是美国想像不到的。
这也是曾慧诚口中「台湾还没有ready」的原因,音乐剧的制作过程要能公开透明、要能保障创作者与投资方,以现今的台湾市场来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过我在这次学到最多的事情是,原来一个作品可以养下那么多创作者。」曾慧诚曾告诉Ken台湾一年产出的原创作品数字,Ken直接惊呼连百老汇都没有如此多产,「所以我想请所有的制作人专注地做作品,创作者也要花更多时间跟精神写作品。」这是曾慧诚的诚心希望,在「以量取胜」之外,本来就还有「以质取胜」的路可以走。
「我之前就曾讲过,为什么想要送《劝世三姊妹》去纽约,是因为我一直记得知名英国音乐剧制作人麦金塔(Cameron Mackintosh)说过的:『如果你想要作品在全世界被看见,它得要先在你的国家大卖,才有这个机会。』」曾慧诚最后说到,他不确定《劝世三姊妹》的模式能否移植到下一个作品,但他相信作品会走出自己的路径,而既然《劝世三姊妹》在这个时间点有这样的能量,那将它带上百老汇,是机不可失。「只要我们更开放地去写我们想要写的故事,好好看每一个作品,那它的生命周期,也许不是我们想像那么短暂。」曾慧诚希望借由这次的分享,能提供产业多一点对未来发展的想像,相信未来有可能性,就能想得更远、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