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绘本到剧场,从日记到舞台,《RUN》代表了一段珍贵的旅程。(台中国家歌剧院 提供)
戏剧

回看生命的中点 绘本幻化的剧场奇想

包大山的《RUN》

《RUN》是插画家包大山在廿五岁时,以自己生命经验为蓝本,完成的人生第一本绘本创作,当时的她放下台湾的插画职涯,赴英求学,也在这个「中点」,面对过去、想像未来。这回她与编导洪健藏、演员黄凯临与音乐人龚钰祺,联手将这本半自传绘本搬上舞台,将私密的日记,化为剧场中的奇想世界。

《RUN》是插画家包大山在廿五岁时,以自己生命经验为蓝本,完成的人生第一本绘本创作,当时的她放下台湾的插画职涯,赴英求学,也在这个「中点」,面对过去、想像未来。这回她与编导洪健藏、演员黄凯临与音乐人龚钰祺,联手将这本半自传绘本搬上舞台,将私密的日记,化为剧场中的奇想世界。

2020 NTT夏日放/FUN时光

歌剧院驻馆艺术家-包大山《RUN

8/2829  1930

8/2930  1430

台中国家歌剧院小剧场

INFO  04-22511777

人们都说:「人生七十才开始」,但对少年成名的插画家包大山而言,她曾一度深信,廿五岁就是人生的中点了。

当时留学英国,对著指导教授说出这句话的她,站在廿五岁关卡,往前看也往后看,以自己生命经验为蓝本,完成了人生第一本绘本创作《RUN》。五年后,包大山带著这个故事走进歌剧院小剧场,与演员出身、首次尝试编导的剧场创作者洪健藏,曾留法接受小丑、物件、面具表演训练的肢体演员黄凯临,以及知名音乐人龚钰祺共同联手,摊开一页页亲手绘制的私密日记,化为跨界剧场真实体验的奇想世界。

中点 面对人生的另一种心境

选择廿五岁这个时间点,是有原因的。它代表的不是实际生命的长度切半,而是另一种面对人生的心境状态。如包大山所言:「我常常觉得在人生初期,有太多搞不清楚的状况,当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目标之后,我开始回头看我的过去,同时去想像我的未来。」于是,跨越人生四个阶段、自童年至生命终点的《RUN》,便是站在这么一个位置,以带有某种理解、却依然充满未知的眼光,来面对真实存在的过去,与尚未来临的未来,一路坚持追寻到生命的尾端。

然而,包大山前廿五年的人生,或许和我们大多数人都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自艺术大学毕业后,她凭借著设计文具而快速累积人气,也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面对这群比自己更年轻的崇拜者,包大山一方面有感于「他们其实只看到很小部分的我,却可以这么喜欢我」,却也想起「小时候的自己」那种「心中忽然产生憧憬而想要完成什么的心情」,是如何成为当时生活与创作的动力。如今,即便已不再被「狂热」所趋,崇拜一个人到失去自我的存在,但包大山想细细记下当时心情,如绘本故事中四处寻找鸟人的小女孩:「重点不在于成就了什么,拥有那样的过程就已足够。」

廿五岁那年来到英国,包大山利用这年时间脱离插画接案的工作状态,将心中怀抱已久的故事手绘成册。有趣的是,平常虽惯用图像思考,包大山却因为在英国看了1927剧团的《机器人科伦》Golem(注)折服于同为插画背景的主创保罗.巴利特(Paul Barritt)如何将视觉鲜明的动画元素,结合故事文本、舞台机关、现场音乐与生动表演,彼此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有了「用剧场呈现绘本」的坚定心愿。

转译 作为绘本与剧场的桥梁

只不过,在尝试将《RUN》搬上舞台的过程中,包大山才认知到「剧场表演需要的脚本」与「绘本的脚本」有很大的不同。原先以导演身分参与制作的洪健藏,也因此担负起编剧任务,成为绘本世界、创作团队与剧场观众之间的桥梁。面对如此个人的半自传女性作品,横跨少女时期、为人母、面对子女离去等生命经历,洪健藏并不选择著墨于女性视野,反而试著找出无论何种性别都能同感的生命经历。对于洪健藏来说,他先以读者的角度理解故事,再以创作者的眼光重新诠释;而对包大山而言,她不只是以卅一岁的心境回过头看廿五岁的自己,也回到了另一种观众的角度,重新经历他人对于自身故事的感受。

当然,要将绘本故事变成剧场演出,最大的挑战可不只是观点转换那么简单。另一种叙事语汇、另一种时间感、另一种文本结构,都让故事自然而然产生变化。对于初次尝试编导的洪健藏而言,这样的过程既是转译,也像是自己身为演员早已习惯的角色功课,从平面到立体,寻找线索以挖掘情感与记忆,将静止画面转换为生动场景,并为天马行空的奇想赋予真实可及、却又不损其幻妙的形体。

在创作过程中,洪健藏一方面借由与包大山深聊,以求更能理解画面潜藏的讯息;另一方面则仔细阅读绘本每个细节,自一页页没有明确情节、而是以丰富素材拼贴堆叠的画面中,找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足以激发灵感的视觉元素——有些甚至是隐没在某个角落,被轻轻带过的图像或角色。像是绘本中一片指尖大小、只设定了一句问答的双头鸟,到了洪健藏手中,便成为活灵活现的戏偶,与演员黄凯临之间对话更发展为剧中重要场景,推动著女主角的旅程向前迈进。

诸如此类的错置与重整,为绘本与剧场建立另一种交集。洪健藏直言:「包大山的绘本原作,有著强烈且丰富的视觉风格,但我要做的,不该是在舞台上再现一页一页的绘本画面,而是要为表演者创造与之抗衡的空间。」他并接著强调:「台上的演员不只是绘本的一部分,而必须是带著观众读绘本的人。」如此一来,观众才能透过演员的角色带入,找到进入绘本场景的途径。

从绘本到剧场,从日记到舞台,无论廿五岁究竟是不是人生的中间,《RUN》都代表了一段珍贵的旅程,一段你我皆能同感,有坚持、有挑战也有迷惘,因此值得珍惜也值得分享的旅程。

注:此作品曾于2015年TIFA来台演出。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包大山与她的绘本世界

以疗愈系插画角色「熊超人」风靡年轻族群的包大山,自艺术大学毕业后,便投入文具设计的领域,快速累积人气,也曾多次举办个展、参与联展。她笑称自己是「服务型人格」,插画接案工作多元,对象有台北当代美术馆、台中市文化局、勤美诚品、飞人集社「超亲密小戏节」、第廿六届女性影展等,从平面的书籍杂志到立体的公共艺术,都能看见她设计的造型出没。面对各式各样的业主,她更善于主动猜测对方想要的是什么。

在工作满三年时,包大山决定暂离一路顺遂的插画职涯,毅然决然来到英国,以「进修」为借口,得到为期一年的充电时间。虽然说是要享受「不工作」的生活,但她在Brighton大学插画学系就学期间,把自已一直以来心心念念的故事,化为绘本作品《RUN》。这也是她放下「服务他人」的本能,为自己完成的第一本绘本创作。故事中的主角,不断地在追寻传说中的鸟人、过程中从女孩变成母亲,再慢慢步入老年,同样的追寻却有了心境上的转变。这是包大山对廿五岁前人生的回看,也是她对未来的勇敢远望。

二○一九至二○二○年间担任台中歌剧院驻馆艺术家,包大山得以把这个陪伴她已久的故事、如日记般的半自传绘本搬上舞台。这次她服务的对象,不是自己也不是业主,而是剧场里的绘本世界。从独立创作到团队合作,一次次的沟通对话,在剧场与绘本间的转译,也让包大山在既有风格上,画出了更多丰富素材。(白斐岚)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