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士铁路奇的《美国 民主》想透过环境、制度与人性之间的冲突,重新塑造剧场特有的悲剧性。(©Guido Mencari 台中国家歌剧院 提供)
戏剧

藉感官暴撼 探讨民主起源

卡士铁路奇《美国 民主》深化人性试炼

即将在台中国家歌剧院演出的《美国  民主》,是义大利导演卡士铁路奇首度尝试在舞台上改编政治论述,他企图借由托克维尔的《民主在美国》,让观众体会到民主诞生的刻苦环境,以及它对于人性的试炼。透过震撼人心的画面与断裂的舞台叙事,卡士铁路奇鼓励观众放下理性思维,用开放的感官迎接一场关于存在与人性的辩证。

即将在台中国家歌剧院演出的《美国  民主》,是义大利导演卡士铁路奇首度尝试在舞台上改编政治论述,他企图借由托克维尔的《民主在美国》,让观众体会到民主诞生的刻苦环境,以及它对于人性的试炼。透过震撼人心的画面与断裂的舞台叙事,卡士铁路奇鼓励观众放下理性思维,用开放的感官迎接一场关于存在与人性的辩证。

2018歌剧院巨人系列—拉斐尔艺术合作社《美国 民主》

12/7~8  19:30

12/9  14:30

台中国家歌剧院中剧院

INFO  04-22511777

一七八九年,北美洲英属殖民地正式通过《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建立了史上第一个奠基于民主法治的国家。然而,民主体制发展了两百多年,它仍是充满歧义的乌托邦概念:民主政治是否实践了「人人平等」的理想?代议民主是否确实反映民意?选举制度是否促成民粹崛起?直接民主是否适用于庞杂的社会体系?的确,近代的政治思索已不再把民主奉为理想圭臬,而把它视为一种需要被探讨的客体,如同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于《民主在美国》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序言中提及:「我寻找的其实是民主的形象,成就它的意图、特质、先入为主的观念与激情。我想一探究竟民主形成的原因……以便了解我们究竟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期望,以及什么样的恐惧。(注1)

从政治论述引申的人性价值

义大利导演卡士铁路奇(Romeo Castellucci)被视为欧陆当代剧场最具前卫精神的创作者。他不但创立了独树一帜的舞台美学,也一再打破剧场再现的可能性。《美国  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是他首度尝试在舞台上改编政治论述。他希望透过托克维尔的敏锐观察,重现当代人对于民主的矛盾观感。对他而言,《民主在美国》的价值并不只是作者精辟的哲思论证,而是他以全面性的角度平实地描绘催生民主制度的人文环境,如他所言:「书中一开始就有许多值得挖掘的素材。作者谈到了美国民主诞生的地理环境、种种自然因素,也提及了白人后来压迫北美原住民和黑人的悲剧。他用极为敏锐的角度,描绘出这三个种族比邻而居,却又水火不容的处境。(注2)」的确,卡士铁路奇企图借由这部经典,让观众体会到民主诞生的刻苦环境,以及它对于人性的试炼。

此外,这部戏也是卡士铁路奇对于美国文明的一种质问。清教徒的信仰深深影响了美国历史的发展,无论是政体机制、经济基础、拓荒精神、甚至是奴隶制度。对导演来说,尽管美国民主宣扬著普世的平等价值,但它也蕴含了一种「昭昭天命(注3)」(manifest destiny),甚至抱持著一颗「黑暗之心(注4)」(heart of darkness) 。如他所言:「美国的开垦者自诩为新一代的以色列人,被神授予了拓展处女地的任务。这种使命感完全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想法,它可能根本就是一种误解。(注5)」的确,美国史上的种族屠杀或隔离政策完全违背了宪法精神,也显露出其民主制度的深刻矛盾。这便是卡士铁路奇创作《美国  民主》的核心理念。他想透过环境、制度与人性之间的冲突,重新塑造剧场特有的悲剧性。

语言与理性思维的文化侵占

戏一开始,导演透过一连串场景、画面质疑了语言的功能:牧师与神灵沟通的「天语(注6)」(glossolalia);白衣女军团用旗子解构“Democracy in America”等字母,将它们转化为其他文字,例如:“Cocaine Army Medicare”(海洛因、军队、医疗保险)、“Camera Demonic Cry”(摄影机、邪恶的、哭泣)、一系列被殖民国家的名称等。这种「易位构词游戏」(anagramme)不仅将语言化为可操纵的物件,改变了其原有的意涵,也仿佛暗喻了当今社会的民主乱象。接著是两位北美原住民学习英语的对话:一位害怕母语因外族入侵而绝灭,另一位则认为要学会敌人的语言才能洞悉他们的心理。语言原本是人类用来沟通的工具,但它在这里却变成了殖民者的武器,或是被殖民者的最后防线。卡士铁路奇刻意透过失义的语言文字与诗意的舞台画面,质疑理性主义的效力,以及它施加于人的无形暴力。

《美国  民主》中最具有戏剧冲突的片段是一对清教徒农民夫妇的争执。寸草不生的土地让这对拓荒者陷入了饥寒交迫的困境。丈夫鼓励妻子继续依靠信仰苦撑下去,然而万念俱灰的她仍用尽各种极端的方式挑战上帝的存在:诅咒神明、为图温饱而牺牲骨肉、最后甚至撕裂衣裳、口吐异族语言。对导演来说,尽管角色行径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但她其实是要挣脱宗教、伦理、语言、文明等父权体制枷锁。在摆脱掉这些束缚后,她来到一个如梦似幻的场域:一群裸女围著她舞动,仿佛一场狂欢仪式。接著,卡士铁路奇运用快速变换的字幕与震耳欲聋的音效,细数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征战,及圣经中上帝指示亚伯拉罕弑子献祭的试炼。清教徒式「美国民主」难道就是这些残酷事件的成果?最后,舞台上出现了一个自动旋转的白色机械装置,宛如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的太空梭。观众仿佛脱离了时空的轴线,在苍穹之外俯瞰尘世的人性考验。

感官刺激下的主动凝视

透过震撼人心的画面与断裂的舞台叙事,卡士铁路奇鼓励观众放下理性思维,用开放的感官迎接一场关于存在与人性的辩证。他刻意使用特殊效果处理舞台意象,提升观者对于明暗、色彩、材质、声音的敏感度。《美国  民主》的朦胧画面与抽象意涵将「被动的接收」转化成「主动的凝视」,如卡士铁路奇所言:「剧场让人意识到『看』可以有不同的层次。我在作品中让『看』从被动的动作转变为迫切的行动,强调出它的潜在力量。(…)若观者的目光没有任何意识,舞台上的画面也只是一幅幅平淡的绘画。他们唯有透过专注凝视才能获得感动。(注7)

注:

  1. 阿勒克西.德.托克维尔,《民主在美国》,秦修明、汤新楣、李宜培 译,2005,台北:左岸文化。
  2. «Entretien entre Romeo Castellucci et Jean-François Perrier» in Programme de Democracy in America, MC 93, octobre 2017.
  3. 「昭昭天命」最初为19世纪美国民主共和党所使用的政治标语,后来成为一种主张美国领土扩张的意识形态。
  4. 《黑暗之心》是波兰裔英国小说家康拉德(Joseph Conrad)1899年出版的小说,内容描述文明与野蛮斗争下的人性黑暗面。卡士铁路奇在此引用小说标题暗示创建美国民主背后的种族屠杀与殖民心态。
  5. 〈透过凝视衍生多重感官―罗密欧・卡士铁路奇专访〉,王世伟访问、翻译。12月将刊载于台中国家歌剧院《美国 民主》节目单。
  6. 「天语」指的是信徒虔诚祷告时所发出的一连串声音。这些含混不清的声音像是一种无法理解的方言,因此也被视为一种宗教狂热的吟哦。
  7. 同注5。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托克维尔与《民主在美国》

《民主在美国》是法国社会历史学家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于一八三五至一八四○年间出版的政治论述。他在美国游历了九个月,以欧洲人的观察角度探索美国政体的运作与发展,并调查当地的风土民情。这本著作包含了上、下两卷。上卷介绍了美国联邦政府的制度,下卷则说明民主理念之于美国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民主在美国》被誉为研究现代政治史的启蒙经典,因为它不仅客观颇析了十八世纪末于西方世界爆发的改革浪潮,也提出对于未来民主政治和自由经济发展的真知灼见。(王世伟)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