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静吉博士(许斌 摄)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如果在兰陵,四十年后 兰陵40艺术总顾问

吴静吉 启发创意的摆渡人

人称「吴博士」的教育心理学博士吴静吉,因为将在美国时与纽约La MaMa实验剧坊的经验与训练方法带回台湾,带入兰陵剧坊,而启动了台湾现代剧场的发展。他认为兰陵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是个摆渡人,给了他们功夫,自己去打天下。」兰陵人各自单飞后,那套训练方法却像「变形金刚」应用在EMBA、企业界、艺文界等不同对象,多年来,「创造力」一直是吴静吉教学主轴。他强调,技巧可以学习,唯有创意才能变成资产。

人称「吴博士」的教育心理学博士吴静吉,因为将在美国时与纽约La MaMa实验剧坊的经验与训练方法带回台湾,带入兰陵剧坊,而启动了台湾现代剧场的发展。他认为兰陵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是个摆渡人,给了他们功夫,自己去打天下。」兰陵人各自单飞后,那套训练方法却像「变形金刚」应用在EMBA、企业界、艺文界等不同对象,多年来,「创造力」一直是吴静吉教学主轴。他强调,技巧可以学习,唯有创意才能变成资产。

走进国立政治大学创新与创造力研究中心,离约定时间还有半个钟头,办公室已传来吴静吉博士中气十足的声音。他一派轻松随手拿了一包零食往桌上一放,又去别间办公室串串走走;坐定后,没急著进入「兰陵40」正题,天南地北聊了起来。

刚随优人神鼓到纽西兰巡演归来,吴静吉分享《魔戒》导演彼得.杰克森如何把故乡威灵顿打造成世界影城的旅游心得,又从《魔戒》聊到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水底情深》,看似闲聊,其实都有他对创造力、心理学的观察。

吴静吉对时间的「宽容」数十年如一日。金士杰形容他带领兰陵的训练:「上课很慵懒,不积极,爱聊天,又不谈演技,只教我们relax……」眼看费尽心思吆喝来的同好一个个走掉,金士杰心里著急,吴静吉却老僧入定。

四十年后再问:「真的不担心散掉?」吴静吉斩钉截铁:「不怕!」「任何团体都会有人不适应,我看到金宝(金士杰)、卓明、杜可风、阿晃(黄承晃)、秀秀(刘若瑀)等人已形成核心,兰陵一定走得下去。」

在宜兰:对人害羞,跟自然相处比较自在

吴静吉对人的洞悉与开放态度,固然来自心理学专业背景,以及在纽约参加外外百老汇先驱La MaMa实验剧社的经验,追本溯源,大家族的成长背景让他从小就对人际关系产生好奇心。

母亲是童养媳,身为长孙的吴静吉,每次和年纪相仿的叔叔姑姑吵架,妈妈总会打他,要他退让。海边,是吴静吉发泄情绪的出口,「对著大海大吼大叫,学鸟飞翔,与海浪赛跑,才能感受到自由。」吴静吉回想:自己爱跳舞,运动细胞不错,或许来自和海的相处。

小学,吴静吉就崭露舞蹈才华,姑姑班上要在游艺会表演舞蹈,老师以《我的家庭真可爱》编了一支舞,放学后,吴静吉等著姑姑排练结束一起回家,一群女生忘了舞步,吴静吉马上化身为排练指导教起舞来。初中游艺比赛,他又自告奋勇把《我的家庭真可爱》改编为独舞演出,音乐老师称赞他节奏感好,那学期音乐成绩一百分。

吴静吉透露,别看他现在说话幽默风趣,声音肢体都是戏,小时候的他可是很害羞。有一回看野台戏《薛丁山与樊梨花》,男女主角四眼对望,眨都不眨一下,激起他对舞台的想望:「如果能像台上的人毫不畏惧,该有多好。」吴静吉说,戏剧对他最大的意义不是满足表演欲,而是找到克服害羞的方法。只要进到「角色」,自己不见了,害羞也跟著消失。他曾想过考艺专念戏剧,却被吐槽:「你没有『奶油小生』长相,不够格。」短暂的戏剧梦就此破灭。于是转而向往「行万里路」的自由,想成为人师,大学联考,吴静吉只填了外交、教育等系,最后考上政大教育系,直到修了普通心理学,吴静吉才发现:「这就是我要的!」

在纽约:直攻山顶,心理学教授的实验剧场路

「大家族的成长背景,养成我一直在摸索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吴静吉开始从心理学找证据:「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棒下出孝子……真是这样吗?」他立定志向要朝心理学发展,大学毕业后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深造,取得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找教职,吴静吉将纽约列为第一顺位,因为,心中还有个未圆的舞蹈戏剧梦。

「山不来就我,我就山。」到了艺术氛围浓厚的纽约,寒假,马上报名玛莎.葛兰姆舞校,混在一群舞者中间,廿八岁的吴静吉年纪最长,还有双鸭子脚(扁平足),却不影响他的表现,老师望著他的脚不解地说:「你的弹性怎么还这么好?!」

吴静吉看《纽约时报》、《村声》杂志的艺文报导和评论。周末,带著学生作业到林肯中心、格林威治村看各类主流、非主流表演,利用演出空档改作业。有一天在路上巧遇高中同学叶青,把吴静吉引荐进了La MaMa。在创办人艾伦.史都华邀请下,吴静吉加入创意团队集体即兴发展作品。

他认为,要在西方剧场建立独特性,必须融入东方元素,第一出戏《馄饨汤》以潘金莲故事原型,发展成反战主题的实验作品,得到《纽约时报》、《村声》杂志报导。一个大学心理系教授搞实验剧场,有点情色,还讲粗话,受台湾传统教育养成的吴静吉,自觉「不正经」,不想张扬,记者访问时希望不要露出真名,出刊后还是写了他的名字,第二天到学校,他担心:会不会教职不保?没想到同事纷纷道贺,一位热爱戏剧的教授问吴静吉:「寄了好多剧本给La MaMa都没回音,怎么样才能让艾伦.史都华看上我的戏?」

在La MaMa不设限的开放环境下,又陆续发表《五花洞》、《白鹤与牡丹》等剧,艾伦.史都华为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工作者创造机会,让创意得以在La MaMa这个园地实验并实践,成为吴静吉的标竿,数十年来,每讲到创造力实践,La MaMa「仪式」性的开场成为他讲述的范例:每晚演出前,创办人艾伦.史都华摇铃述说La MaMa奉献给剧作家,以及剧场相关种种,然后灯暗,演出。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 1939年生,宜兰人。

◎ 国立政治大学教育系毕业;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1967年到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耶西华大学等校任教。教书之余,曾至玛莎.葛兰姆舞校习舞,并参与La MaMa实验剧坊,集体即兴发表《馄饨汤》等作品。

◎ 1972年回母校政大任教,将心理学及La MaMa开放剧场经验融入教学中,学生遍及文化、教育、企业界。

◎ 1977年,金士杰接任耕莘实验剧团团长,邀请吴静吉担任指导老师,历经一年半训练,在耕莘大礼堂推出《包袱》等小规模戏剧呈现。1980年,兰陵剧坊成立,第一届实验剧展发表《荷珠新配》受到瞩目,被认为是台湾现代剧场开端。今年,《兰陵40》以吴静吉带领过的训练方法重新发展1983年作品《演员实验教室》。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