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蘭陵劇坊

相關文章 22 篇
  • 《演員實驗教室》所作的便是個體的自我反省,從自我叩問:「為什麼自己本身會走入劇場?」為出發,終以「認識自我」為依歸。
    戲劇

    蘭陵傳奇,四十年的當代意義

    蘭陵重演《演員實驗教室》置放於當代的意義究竟是什麼?至今蘭陵所薪傳到第二代或其他年輕的劇場工作者,他們與蘭陵之間的連結亦是為何?這裡就不免質疑《演員實驗教室》為何要選在國家戲劇院偌大的舞台,猶以兩邊黑幕隔成像排練教室的空間與出入口,嚴重阻隔兩側觀眾觀看的視角,實驗劇場小而美,更可拉近觀眾的距離,不是更符合當年實驗的精神?

    文字|葉根泉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蘭陵40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 吳靜吉博士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蘭陵40藝術總顧問

    吳靜吉 啟發創意的擺渡人

    人稱「吳博士」的教育心理學博士吳靜吉,因為將在美國時與紐約La MaMa實驗劇坊的經驗與訓練方法帶回台灣,帶入蘭陵劇坊,而啟動了台灣現代劇場的發展。他認為蘭陵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我是個擺渡人,給了他們功夫,自己去打天下。」蘭陵人各自單飛後,那套訓練方法卻像「變形金剛」應用在EMBA、企業界、藝文界等不同對象,多年來,「創造力」一直是吳靜吉教學主軸。他強調,技巧可以學習,唯有創意才能變成資產。

    文字|李玉玲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 金士傑與馬汀尼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不管多少歲,都要保持頑童精神

    金士傑與馬汀尼 在蘭陵與生命的教室裡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排練場上,導演金寶(金士傑)、演員兼副導馬汀尼並肩而坐,為正在場上排練的劉若瑀段落打拍子 即使脫離學生角色數十年,兩人依舊是書包掛。馬汀尼用了十多年的書包大王,滿是縫縫補補;金寶的書包倒顯得新,那是舞台劇《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兩百場演出紀念。 工作結束,兩人不約而同往戶外集合,吞雲吐霧。沒有太多交談,只是放鬆地吸與吐,青春記憶就在煙霧中浮現:雙十年華的馬汀尼,崇拜西蒙.波娃,疑惑:為什麼女生不能打赤膊?小便不能站著?繳交第一個蘭陵作業是把枕頭夾在大腿間;白天腦袋冒著許多思春小泡泡的金寶,進了排練場泡泡撐破,對著眼前漂亮女團員推拖拉扯,在蘭陵開放劇場訓練下,身體瞬間透明,非男非女。

    文字|李玉玲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 《演員實驗教室》排練現場,圖為眾人一同在劉若瑀的片段即興排練。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淘洗歲月的秘密 面對當下的自己

    今天的他們是老師、是導演,抑或是誰的主管,是各據一方的翹楚,是有家、有子,有所成就、在社會上得以立足、擁有一定地位和名聲的成年人。然而,在這些故事裡、舞台上,在他們自己的回憶中,卻沒了這一層層的武裝,必須被迫去面對並重現自己生命中最不堪、最不解、最迷惘,或最「爆炸」的時刻。在《演員實驗教室》裡,他們是壓抑的妻子、鬱悶的男孩、後悔的女人、逃跑的孩子、熱血的青年、羞愧的學生

    文字|陳茂康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 由藍領階級組成的「工人綜藝歌舞劇團」
    即將上場

    調戲一夏──大家一起來扮戲

    由文建會和中時晚報共同策辦的戲劇節「調戲一夏──大家一起來扮戲」,六月份在大安森林公園先以節慶活動揭幕,呈現各式動、靜態的音樂、戲劇、舞蹈演出,並邀請國內的專業劇團輔導業餘劇團,演出曾經上演而廣受好評的劇目,希望藉此帶動相關經驗的傳播與交流,爲日後的藝術環境培養更多的生力軍。 七、八月份共有四齣戲劇上演,《世俗人生》由「白鴒鷥台語藝術硏究室」和公敎人員組成的「牛古演劇社」共同合作,蔡明毅導演;《三人行不行》由「屛風表演班」指導藍領階級組成的「工人綜藝歌舞劇團」演出,黃英雄導演;《圓環物語》由「表演工作坊」和企業界主管者組成的「企業表演俱樂部」合作;《荷珠新配》則是「蘭陵劇坊」和市議員助理組成的「三色菫劇團」共同製作。節目場次如下: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3期 / 1995年07月號
  • 果陀劇場創團作《動物園的故事》
    專題報導

    成長的印記

    《動物園的故事》是梁志民在大學時期的畢業製作,後來除了在蘭陵劇坊加演外,還巡迴至中南部演出。走了十年多,爲了回顧,也爲了重新開始,果陀劇場應兩廳院之邀,將以果園劇場的名義推出第一齣戲《世紀末動物園的故事》,參加「小劇場經典名作回顧展」的演出。

    文字|祁雅媚、果陀劇場
    第82期 / 1999年10月號
  • 顧寶明說:「《超級奶爸》某種程度是台灣單親家庭的縮影……這位奶爸處理的不只是親子關係,而是男性如何在困境中處理自己。」圖為該劇排練現
    藝號人物 People

    資深演員顧寶明 走在喜劇與悲劇的中間

    很多人都是看著顧寶明演的喜劇長大的,他不過於戲劇化的喜劇特質,詮釋小人物的悲與喜,特別動人。曾經為了逃避父親的期望而想去跑船,後來卻因緣際會走上戲劇這條路,當年,在父親期望的眼神下,顧寶明看見自己性格上的扭曲與荒謬,走上了喜劇這條路,「因為荒謬,我看見:快樂的背後,不全然只有快樂。歡笑中也有悲傷,而悲傷自有來處。」

    文字|李玉玲、許斌
    第252期 / 2013年12月號
  • 《阿巴合唱團.追夢》
    藝@電影

    台北電影節 走入斯德哥爾摩的冷冽與繽紛

    今年的台北電影節,以瑞典「斯德哥爾摩」為城市主題,許多藝文青年熟悉名字:阿巴合唱團、史特林堡、柏格曼都會齊聚一堂,讓人看到這北歐城市的精采面貌。另有台灣兩部與表演藝術有關的紀錄片《時間之旅》與《蘭陵劇坊》,也相當值得文青們進場一覽。

    文字|田國平、2012台北電影節
    第234期 / 2012年06月號
  • 二十五年的演戲生涯,楊麗音幾乎演遍了屏風編導李國修筆下最重要的女性角色。
    藝號人物 People

    楊麗音 表演就是人生的修煉

    從《西出陽關》、《三人行不行》、《京戲啟示錄》、《女兒紅》到即將上演的《北極之光》,二十五年的舞台生涯,楊麗音的表演,多半流露她對生活細細的品味和感觸,她把對生活人事物的觀察存放到庫存記憶裡,等待對的角色來打開那把鑰匙,「表演就是人生的修煉,」楊麗音說,「透過表演去認識一個人,你知道他的孤獨,知道他的委屈,因為你理解過、體會過,所以就可以諒解。」

    文字|廖俊逞、許斌
    第196期 / 2009年04月號
  • 《懸絲人》1982年
    特別企畫 Feature

    沒錢做戲的年代 多元劇場的濫觴

    誕生於一九八○年的「蘭陵劇坊」,是台灣現代劇場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前身為「耕莘實驗劇團」,在吳靜吉指導、金士傑帶領下,一群愛好藝術、對當年劇場現狀不滿的年輕人,投入無期限的訓練,終究發表了《荷珠新配》、《貓的天堂》,從此打開台灣現代劇場的新視野。雖然蘭陵的輝煌年代只持續了十年左右,但卻影響深遠,蘭陵人在劇場開枝散葉,當年所引燃的劇場熱情,如星火燎原,迄今仍在台灣延燒不滅。

    文字|李玉玲、張照堂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 《家庭作業》是黃承晃的第一個作品,由金士傑和黃承晃飾演一對父子。相對於蘭陵其他作品的熱鬧「向光」,這齣戲倍加壓抑「趨暗」。
    特別企畫 Feature

    沒玩過的都好玩 催生多少「異數」家

    蘭陵的作品風格如百花齊放,從肢體劇場、默劇、詩劇、搖滾儀式劇,絕難定義。蘭陵的每次公演都讓人無法預期,但是意圖都很明確:端出的一定是新菜。沒有什麼商業、前衛之分,沒做過的都是值得嘗試的。這樣的氛圍,也孕育出多元的創作者,而與賴聲川、陳玉慧的合作,更是為還沒有自己劇團的獨立創作者,提供了精良的演員和完備的製作條件。

    文字|鴻鴻、王英生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 李國修說:「三十年前若沒有蘭陵,今天也不會有屏風!」圖為他在屏風《京戲啟示錄》中的演出。
    其他分類

    傳奇不滅 現代劇場開枝散葉

    三十年後,蘭陵的創作不再、蘭陵人各奔東西,但這一切看在吳靜吉眼裡,蘭陵劇坊其實從未消失。如今活躍於舞台上的戲劇工作者,如先後創立筆記劇場、人子劇場的黃承晃,屏風表演班的李國修、九歌兒童劇團的鄧志浩、優劇場的劉若瑀(劉靜敏)、紙風車的李永豐、金枝演社的王榮裕、如果兒童劇團的趙自強,都是出身蘭陵。連當年自美負笈歸國的賴聲川,也是從蘭陵開始,踏出創作的第一步,隨後才有表演工作坊的誕生。他們在四處開枝散葉,其所締造的影響力,讓「蘭陵」成為台灣現代劇場史上最重要的關鍵字。

    文字|廖俊逞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 一九八二年的雲門實驗劇場,當時培育了不少台灣現代劇場的幕後人材。
    專題

    表演世家的開始 台灣劇場表演訓練的演進

    綜觀四十年間台灣現代劇場表演訓練,方法上大致可以分為「以排練代替訓練」和基礎練習的表演課程兩大類;前者可以說是另一種形式的「師徒制」,以劇場中的表演及導演經驗作為訓練的主軸,後者則著重於模仿東西方表演訓練方法中,對於肢體、語言等表演元素的開發與加強,同時借用不同表演領域的訓練素材和觀念,企圖摸索出表演訓練的可能方向。

    文字|王友輝、王友輝
    第116期 / 2002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何謂「文學劇場」?

    如今加上「文學」兩字的「劇場」也者,不過是改編小說而已。如果小說算做文學,故從小說改編的戲劇稱做「文學劇場」,那麼非從小說改編的戲劇就不算文學了嗎?如此,將如何看待在西方比小說更為古老且早就作為文學主體的戲劇呢?當代文學人所撰寫的劇作又該如何稱呼?

    文字|馬森
    第98期 / 2001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山不來就我,我來就山 談靑少年戲劇推廣的重要

    父母和師長認眞的對待戲劇活動,讓這些靑年學子在專業人員的輔導下共同體驗戲劇的創作、訓練、排演,最後將他們共同參與完成的作品公開演出,讓更多的人分享他們的體驗,創造共同的回憶。

    文字|吳靜吉
    第73期 / 1999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歷史脈絡中的小劇場

    小劇場的定義爲何?從六〇年代的李曼瑰起,「小劇場」這個名詞就一直被延用至今,但它的意義卻不斷地處於飄忽不定的狀態。如果說「小劇場」的定義是反傳統、反中產階級、反主流文化、反資本主義(這是套用西方的定義,同時也是個人比較傾向的說法)。那麼,台灣眞正的小劇場要一直到解嚴前幾年才發生。

    文字|紀蔚然
    第46期 / 1996年09月號
  • 八〇年代點燃台灣小劇場,開始走向「眞正實驗」方向的蘭陵劇坊,就由吳靜吉「指導」。
    人物點描

    「戲劇是你們的生命,不是我的」 職業藝術指導:吳靜吉

    吳靜吉是台灣最忙碌的「藝術指導」:蘭陵劇坊、當代傳奇劇場和紙風車劇團,都是吳靜吉「藝術指導」的對象。「我最常跟蘭陵人說的是──戲劇是你們的生命,不是我的。是你們自己得去延續你們的生命,不是我。」也許就是因爲這麼一點「是你們的生命、不是我的」的客觀角度,吳靜吉在擔任藝術指導的時候,看事情可以更「實際」、看得更遠。

    文字|李立亨
    第38期 / 1995年12月號
  • 屛風演出以經典爲主體去進行變奏的《莎姆蕾特》。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經典或名劇

    台灣搬演或創造了哪些經典?台灣現有的「名劇」是否等於經典?在思索這些問題答案的過程,是不是也提供了我們創造經典的基本養分?

    文字|李立亨、許斌
    第44期 / 1996年06月號
  • 參加《摘星》排練時的金士傑(圖中)。
    人物點描

    「不灌水」的劇場個體戶:金士傑

    金士傑是一個能編、能導、能演、又能敎的劇場「個體戶」。對於國內的劇場活動,金士傑多年觀察的心得是:表演有兩種、劇場也有兩種──「灌水」與「不灌水」,所謂「灌水」、「不灌水」,指的是做戲的人是不是有完整的東西、是不是能完整的在舞台上呈現出來。金士傑在劇場內的表現,顯然是屬於後者的。

    文字|李立亨
    第37期 / 1995年11月號
12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