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在不存在的当下(ilingdraw 谢㦤翎 绘)
特别企画 Feature 瘟疫中的日常生活:心灵纾困(可能)提案 提案3:阅读吧! 瘟疫蔓延时,找寻给未来的启示

存在不存在的当下

#剧场人说

似乎很久没有这样好好重新思考,究竟为何要书写?又为何要阅读?当世界因为疫情险峻而愈发稀薄,似乎阅读他人的经验,变成了让世界再次立体真实的手段之一。阅读了几本可以重新引发阅读思考的书:泰瑞.伊格顿《如何阅读文学》、罗伯.麦基《故事的解剖》、纪蔚然《现代剧场叙事观:建构与解构》法兰克.豪瑟与罗素.莱克的《导演笔记:导演椅上学到的130堂课》,还有陈俊志的《台北爸爸/纽约妈妈》。在他人的脑中旅行,可能要到未知的某一天才会知道这趟已属于过去的旅行,会如何构成未来的未来。

似乎很久没有这样好好重新思考,究竟为何要书写?又为何要阅读?当世界因为疫情险峻而愈发稀薄,似乎阅读他人的经验,变成了让世界再次立体真实的手段之一。阅读了几本可以重新引发阅读思考的书:泰瑞.伊格顿《如何阅读文学》、罗伯.麦基《故事的解剖》、纪蔚然《现代剧场叙事观:建构与解构》法兰克.豪瑟与罗素.莱克的《导演笔记:导演椅上学到的130堂课》,还有陈俊志的《台北爸爸/纽约妈妈》。在他人的脑中旅行,可能要到未知的某一天才会知道这趟已属于过去的旅行,会如何构成未来的未来。

曾有一次在会议后的闲聊时间,脑中突然出现一个想法,于是整个人陷入了思考,盯著眼前某个别人看不到的画面站了半晌,直到一位伙伴把我唤回现实,带著点惊奇又觉得荒谬地跟我说:「你刚很像看完一整部电影耶!」

创作经常把我带离现实,有时候会让我想起张大春《将军碑》笔下的那位武将军,可以自由穿梭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听起来是一种很棒的能力,但却也常常造成交际间的误会。比如会在想起过去某个有趣的事情时,嘴角不自觉地发笑;或是在某些应酬的时刻,安静地遁入另一个未知的宇宙;或者预见了未来的离别,而莫名地热泪盈眶。

听起来是想像力的无限驰骋,但对于身边的人来说,这可能就是个困扰了。曾经听过某位诗人的太太说,当诗人的另一半不容易,常常一起出门旅游或是约会,虽然他人就在身边,但魂却往往已经去了别的地方,过去最欣赏的「创作魅力」,现在变成了最痛恨的「关系杀手」。

虽然有前辈的告诫,但我总还是忍不住离开现实,前往那个什么都可能发生的过去或未来,脑中所见,总是比眼前所见有趣。尤其前阵子疫情正紧张,大幅减少出门的机会,存在不存在的当下,或许是创作者得以超越时空独有的救赎。

创造一个不存在的当下

前阵子的写作跟青春成长有关,于是我经常回去跟十七岁的自己碰面。他问:「你在烦恼什么?」我回他:「烦恼这辈子不再有你的烦恼。」他歪了歪头,问:「不再烦恼不好吗?」我很想冲过去敲他的头,他又给了我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灿笑:「那你自己去烦,不要来烦我。」真的是青春起来连自己都感到害怕阿!

接著我又去了以后,我问以后的我:「你在烦恼什么?」他巴了一下我的头,说:「烦恼你一直去烦十七岁的你。」很痛,但好像明白了什么。回头,十七岁的少年已经不见,往前看,以后的我也已离开视线,逼不得已回到现世,不论回望还是向前,终究面对的,都还是此时此刻。

开始思考创作会不会是自己逃避现实的方法,借由创造一个不存在的当下,化成文字台词让他人透过阅读,进入自己的脑内时空,组织一种共犯结构,完成一次又一次的集体逃遁。又或者,是借由梳理毛线般杂沓的脑内旅行,成为可以存在当下的创作,逼迫自己面对不愿意直视的现实困境,然后期待这份共同经验可以指向一条通往答案的路径?

似乎很久没有这样好好重新思考,究竟为何要书写?又为何要阅读?当世界因为疫情险峻而愈发稀薄,似乎阅读他人的经验,变成了让世界再次立体真实的手段之一。

阅读,是场在他人的脑中的旅行

这段期间,阅读了几本可以重新引发阅读思考的书。泰瑞.伊格顿(Terry Eagleton)的《如何阅读文学》,以五篇章节切入文学的各种面向,封面写著:「阅读文学的重点,不只在于作品『说了什么』;也包括它『如何说』。」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这本书能让我们理解不只是「看了什么」,更包含「怎么看」。罗伯.麦基(Robert Mckee)的《故事的解剖》,是一本以电影写作方法为主的工具书,里面有许多观念跟方法和剧场写作相通,同时以许多经典电影为例(待看的电影清单会一下子加长很多),可以了解观念跟实务的运用。

如果想越级打怪,可以直接挑战纪蔚然的《现代剧场叙事观:建构与解构》,一次搜集易卜生、贝克特、品特跟契诃夫等近十位戏剧大师的叙事心法(想复习的剧本名单也会一下子多很多),读完之后保证等级可以一次跃进不少;排练实务上,推荐法兰克.豪瑟(Frank Hauser)跟罗素.莱克(Russell Reich)合著的《导演笔记:导演椅上学到的130堂课》,作者以非常简短、易懂的方式,提供导演在遇到特定问题时,有助解决问题的排练方法,如果觉得你的导演脾气不好或是指示不明确,送他这本书就对了。(写到这才想到,这本书就是某个演员送给我的!)

最后一本,是曾在二○一二年由人力飞行剧团改编搬上舞台,已故纪录片导演陈俊志的《台北爸爸/纽约妈妈》,仍记得第一次读,陈俊志直接、平实而不煽情的文字,如何震撼了我,那些个性强烈、立体的人物,在舞台上同样是一个个精采的角色。

在自己的脑中旅行,在他人的脑中旅行,或许一时半刻,不会知道能够形成什么样的意义。且放在心上,如同登山一样耐心行走,可能要到未知的某一天,或许在山顶,或许已下山,才会知道这趟已属于过去的旅行,会如何构成未来的未来。

Profile

王靖惇,1983年出生于台中,台湾大学戏剧学系及戏剧学研究所硕士,2017-2018获选台中国家歌剧院驻馆艺术家,现为全职剧场创作者,专长编导、演员,亦跨足影视表演。近期剧场演出作品有动见体剧团《病号》、《离家不远》,莎妹剧团《理查三世》、《血与玫瑰乐队》,红潮剧集音乐剧《哑狗男人-Who Killed Silence?》等。编导作品则有动见体剧团《阿香的绘叶书》、《想像的孩子》、《屋簷下》,表演工作坊《外公的咖啡时光》等。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