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水镜记》
演出时地:10月31日、11月1日
11月27、28、29 日 晚5:30
优剧场老泉剧场
八月二十二日的中元普渡祭,优剧场在淡水河畔演出了由黄志文率领的「神鼓击」,在国庆当天的民间游艺活动中,鼓队将再度现身。随著动地而来的鼓声,他们持续了四年的「溯计划」也将随著十月份推出《漠.水镜记》后,告一段落。
主持优剧场的刘静敏表示,「溯计划」希望透过传统及民间技艺的研习,寻找中国人肢体表现的方式。六年前在美国追随果托夫斯基(Jerzy Grotowski)的经验,启发她回到自身文化去寻找创作的根源。「溯计划」的第一阶段以在国家剧院实验剧场演出的《锺馗之死》为代表。在《锺馗之死》中,她尝试建立模拟布袋戏偶服饰、动作的表演风格,但仍未脱离西方剧场型态的影响。第二阶段的《七彩溪水落地扫》走到户外,走上街头,走入民间的庙口、校园,演得闹热滚滚,民俗风味十足。第三阶段的成果展现则是今年年初的《山月记》,把观众引离尘嚣,带到木栅山上他们胼手胝足辟建的「老泉剧场」,观看一场星空下的仪典。
《漠.水镜记》延续《山月记》的作法,取材于历史轶事和民间传说,目前在中研院数学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的林丰利,写了一部以文姬归汉故事为底本的剧本。描述年轻的使节远赴匈奴迎接蔡文姬,在沙漠中遭遇了一场没有终止的鬼域征战,他所携带的具有魔力的水镜也被鬼将军所夺。人与鬼的恋情、蔡文姬的悲愤诗、对人世争战的仿讽,都笼罩在浓厚的神话色彩之下。刘静敏饰演文姬,兰陵剧坊的老伙伴金士杰出饰研磨水镜的老工匠的鬼身,参与演出的还有来自菲律宾民众剧团的女孩Joan。这也是优剧场迄今最庞大的制作,动员了桃园儿童合唱团担任歌队,由吴宗宪谱写剧中的大量音乐。粘碧华设计的戏服送往大陆用传统手工绣制,这些戏服将在演完后出让给收藏家购存。
《山月记》巡廻到高雄美浓时,曾在当地的森林游乐区中表演,文化中心主任看完后十分兴奋,发下豪语,要建一座森林剧场。《漠.水镜记》的演出有希望成为美浓森林剧场的揭幕式。台北的演出,则仍在木栅山上的老泉剧场。
老泉剧场为一山顶的开阔空地,优剧场的十几位靑年团员每天凌晨三点半就从山下剧团本部动身,跋涉四十分钟路程上山,面向著远方的城市、大海练拳、击鼓,下午返回山下排戏,每周还安排太极、剑道、发声及道士吟诵课程。长期训练使他们的表演幅度大为增加,穿上高大如巨人身形的戏服也可以舞动如飞。
刘静敏表示,发展布袋戏的风格是为求将人赋予非人化的美感,使戏剧摆脱写实的局限。这脱胎自台湾民众文化的型态,也特别适合传奇鬼魅的题材。《漠.水镜记》浓烈的神话质素,正是想用戏剧摹写人生状态非实际的一面,勾出人潜在的梦。「戏剧本来就是假象,为了完成人生不可能的部分而存在。」刘静敏说。
《漠.水镜记》是「溯计划」的最后成果展示,也是计划中第一次以国语演出的戏。十一月巡廻完毕后,优剧场将展开另一向度的探索,为台湾现代的本土戏剧寻找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