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優劇場

相關文章 51 篇
  • 王柏偉
    焦點專題 Focus

    將藏品「關鍵字化」,貼合當代人搜尋知識的方法

    為能符合現代人的使用慣性,圖書館必得將典藏品重新架構成「關鍵字化」、「資料庫化」,在此系統下,資訊才有機會被搜尋到。

    文字|王柏偉、吳垠慧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演出評論 Review

    古典的創新

    上海崑劇團十月底的幾場演出,得到觀衆一再的起立鼓掌致敬,形成傳統演出難得一見的景象;國樂大師陸春齡和閔惠芬精采的演奏,又掀起大陸藝人訪台的高潮。雲南來的歌舞團則有兩極的評價,可參看韓國鐄的專欄、王墨林整理的對談、及羅曼菲「舞蹈空間」的評論。 當代傳奇、明華園和優劇場不約而同演繹歷史人物,加以新詮新編。從内容到表演手法,都頗具實驗性。兩齣莎劇的現代版,提出了重演古典劇的新嘗試。司徒芝萍評《溫夫人的扇子》,則探討舞台服裝道具的運用對整體演出的影響。 經過長期嚴格排練的《布蘭詩歌》,呈現出舞蹈、交響樂和合唱的整體成績,也爲演出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鏡。 歡迎提供誠懇的評論和反響。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期 / 1992年12月號
  • 擊鼓是另一種形式的冥想與靜坐,也是優劇場「溯心計畫」重要的一環。
    即將上場

    優劇場「優人神鼓」

    目前團員在印度受訓的優劇場83年度巡演自本月展開,八月並將赴海外演出。 「優人神鼓」仍延續《破》劇精神,演出戲碼有〈獅子出洞〉、〈破地獄門〉。〈獅子出洞〉以南方獅鼓爲基礎而編作,意涵沈睡意識的完全覺醒,而〈破地獄門〉則透過不斷「擊鼓」,純淨內心的意念,將每個人心中的地獄昇華,化成對生命的挑戰與勇氣。

    文字|本刊編輯部、潘小俠
    第20期 / 1994年06月號
  • 東海藝術月由優劇場《優人神鼓》揭開序幕。
    即將上場

    東海大學第三屆表演藝術月

    今年東海大學以「回歸原點,重返夢谷」之主題,策劃一年一度的表演藝術月活動,同時也是中部地區的表演盛會。 活動期間從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二十一日,分為表演節目、攝影展和人文藝術書展三大部分。表演節目共計十餘場,由優劇場的《優人神鼓》盛大開場,雲門舞集舞展則爲閉幕壓軸節目。另有謝安「表演藝術攝影展」,以及其個人推動的文化生活講座「活命計」;人文藝術書展則使整個藝術月活動增加知性之導讀。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42期 / 1996年04月號
  • 《海潮音》
    即將上場

    優劇場的《海潮音》

    十年來優劇場一直在平時訓練的山上劇場演出,或是在城鄕、文化中心展演,此次首度登上大型室內劇院,演出一九九八年即將赴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的作品《海潮音》。《海潮音》使用了約一百面大小不同的鑼,有僧缽鑼、大鈔鑼、銅鑼、甘美朗、風鑼等,而此次鼓與鑼的結合中,在鼓的節奏方面,特別編入六拍或十二拍的打法,希望鼓手打破頭腦的慣性,將心靈的力量擴散出去,因此在〈流水〉、〈沖岩〉二片段中,觀衆能更能烈感受其強烈的「鼓」性。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58期 / 1997年10月號
  • 理查茲在工作坊指導學員。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點亮那照見內在深處的燈 側記兩個葛羅托斯基相關工作坊

    一九八○年代的台灣小劇場,因陳偉誠與劉若瑀的引入,波蘭劇場大師葛羅托斯基的訓練方法成為當時演員訓練的顯學之一,迄今仍有多個團隊與個人循此脈絡而行。今夏,陳偉誠與劉若瑀的優人神鼓均舉辦葛氏相關工作坊,後者更邀到葛氏嫡傳弟子湯瑪士.理查茲,帶領「葛羅托斯基與理查茲研究中心」團隊來台進行。兩者工作坊異曲同工,透過肢體或歌唱,帶領成員打開探尋自我內在的路徑

    文字|鄭尹真、羅琬玲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 兩廳院20週年特別企畫Feature

    表演藝術MIT 啟動台灣印象之鑰

    二十一世紀美學經濟在全球成為新趨勢,產品要升級,要營造品牌,文化藝術要走向全球市場,更需要打造品牌!要讓世界認識台灣,更應該由此出發。 今年適逢兩廳院二十周年,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陳郁秀提出「「旗艦、品牌、國際」的營運方向,欲以三年時間打造出台灣表演藝術的品牌,而這個「旗艦計畫」將駛向何方? 本刊特別邀請陳郁秀,與帶著雲門舞集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的編舞家林懷民,兩人各自從文化策略和民間表演團隊經營的角度,探討台灣文化品牌邁入國際之路。 表演藝術的台灣品牌是什麼?我們的文化藝術在社會中的處境為何?整體文化資源從上到下,從政府政策、產業環境、到美學教育,是否有配套機制?雲門舞集、優劇場、無垢舞蹈劇場、當代傳奇劇場這些站上國際舞台的台灣表演藝術品牌,從他們的經驗中,可以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近年與台灣文化密切交流的德國、英國、法國、加拿大等國文化官員眼中,台灣表演藝術又展現了什麼樣的優勢與特性?如何讓表演藝術MIT,啟動世界對台灣的印象?本刊在此特別為大家做深入的探討。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 李國修說:「三十年前若沒有蘭陵,今天也不會有屏風!」圖為他在屏風《京戲啟示錄》中的演出。
    其他分類

    傳奇不滅 現代劇場開枝散葉

    三十年後,蘭陵的創作不再、蘭陵人各奔東西,但這一切看在吳靜吉眼裡,蘭陵劇坊其實從未消失。如今活躍於舞台上的戲劇工作者,如先後創立筆記劇場、人子劇場的黃承晃,屏風表演班的李國修、九歌兒童劇團的鄧志浩、優劇場的劉若瑀(劉靜敏)、紙風車的李永豐、金枝演社的王榮裕、如果兒童劇團的趙自強,都是出身蘭陵。連當年自美負笈歸國的賴聲川,也是從蘭陵開始,踏出創作的第一步,隨後才有表演工作坊的誕生。他們在四處開枝散葉,其所締造的影響力,讓「蘭陵」成為台灣現代劇場史上最重要的關鍵字。

    文字|廖俊逞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紐約到回家之路 李安VS.劉若瑀

    這天一大早,一身棉衣的,打鼓的劉若瑀就來到雜誌社辦公室裡 「啊!好久沒見到李安了。」 李安當年認識的是演戲的劉靜敏。八○年代初,劉靜敏還在演藝界,是蘭陵劇坊一炮而紅的「荷珠」,主持兒童節目、演文藝電影片,為了讓蘭陵劇坊更好,她塞了三雙高跟鞋在行李裡,紅塵滾滾飛去紐約,認認真真地想做個偉大的女演員。李安改變了她的戲路。 李安算是劉靜敏在紐約大學的學長,李安學電影,劉靜敏學表演,在李安「不計成本」的畢業製作裡,當時台灣金鐘獎得主的劉靜敏免費當他的女主角。這位學長介紹劉靜敏去上感官記憶的劇場訓練課程,學習新的表演方法;英文還很破的劉靜敏,不到一年便一舉考上向來注重英文咬字行腔的紐大表演系。 在表演系,劉靜敏接觸了果托夫斯基的貧窮劇場;從貧窮劇場,她的表演路回到了劇場與原始人文關係的思考。 劉靜敏丟掉了高跟鞋,真真實實地踏在土地、自然裡去尋找身體內在的動能。一九八七年,她在木柵老泉山上成立了優劇場,她和團員們跑山、練氣、打太極,後來走全省、走印度、走到西藏;她的劇場之路從西藏回來之後,走的路越來越遠,卻離自己的文化越來越近。一九八八年,劉靜敏創立優劇場,從此展開一條漫長的東方身體文化的修練與實踐之路。 她褪去了劉靜敏,變成了打鼓的劉若瑀。和李安在越洋電話裡的長談,讓打鼓的劉若瑀想起在紐約的「劉靜敏」,劉若瑀眼眶泛紅,自責怎麼忘記了如此重要的生活過程,關鍵地影響了後來的生命發展;「紐約經驗幫我們開了一扇門,打開門之後深入進來,原來自己的東西在裡面。」

    文字|盧健英、鄭淑瑩
    第150期 / 2005年06月號
  • 戲劇

    下山,體會創作自由的感動 另一種優人觀點的創作

    劉靜敏說,這些資深但還年輕的團員,需要體會一下創作自由的感動。這幾個來自四面八方的優人,參與優劇場的表演,從不計較角色、戲分,表演對他們而言,是工作,也是修行。既不是為了聽掌聲為表演的目的,一切為了追求本性。

    文字|傅裕惠、韓兆容
    第134期 / 2004年02月號
  • 《出入之間》
    戲劇

    框框的魔咒

    除了《泣湖》表演動線採直線而貫穿觀眾席,其他表演空間的運用仍未跳脫鏡框舞台視野。那個無形的「鏡框」依然在創作及表演的過程中如潛意識般被遵循著。在具備戲劇儀式特色的演出中,鏡框儼然成為一個框框的魔咒,削弱了原始力量的迸發。

    文字|王友輝、林鑠齊
    第136期 / 2004年04月號
  • 「鬼太鼓」用肉體頂住體力的極限,如驅近死亡的生命本能一般令人悲傷;強烈的鼓聲混合著艱苦的肉體景像,卻令人感受到「情動」的生之喜悦。
    劇場思考

    「當代」急驚風遇上「傳統」慢郎中 鬼太鼓與優人神鼓之比較

    在《金剛心》中,通過身體所傳達的動作與聲音,都像是修行者必須在極度壓抑的禁慾主義之下,展現出一種刻苦鍛鍊的精神性,甚而套用了一些文化符號,來渲染這一精神鍛錬的刻苦性。然而,「鬼太鼓」的年輕人並不從日本的神道教義中探求生命真理,但他們用中國古箏與日本太鼓或三弦琴對話,體現了跨文化所拓延出來的新生疆域是無邊無際的。

    文字|王墨林、白水
    第117期 / 2002年09月號
  • 唯一一件看起來舒服的是由葉童穿著彩色橫條拼接的禮服,頗具特色。
    現象視察

    這模糊的「時代容顏」! 從文建會於故宮前舉辦「時代的容顏」服裝特展談起

    我們無法期待每一個人的作品都是大師級的設計,永遠有無人能及的創見,這次我們卻期待一個在時裝領域之外的人,能提出對時裝的另一種看法。但是在這樣的一個夜晚中,我們什麼也沒有看到;更沒有看到所謂的時代是指哪一個時代?容顏指的是誰的容顏?哪一種人的容顏?

    文字|王世信
    第117期 / 2002年09月號
  • 陳惠文作品《之間》,2001.3。
    專題

    大師播種,修者各自結果 葛羅托斯基體系在台灣小劇場的刻痕與演變

    嚴格來說葛氏體系在台灣的訓練只有頭五年,但卻是一次具有長遠意義的播種,埋下今日小劇場工作者深耕的根基;不但提供了演員訓練方法的重要參考,更啓發劇場創作者對劇場本質的思考。

    文字|楊婉怡、白水
    第111期 / 2002年03月號
  • 魏瑛娟(前)與蔡政良(中):透過排戲,創作者與表演者共同完成表演訓練的内容。
    專題

    捨外招重內修,吃苦當作吃補 小劇場表演訓練的摸索之路

    從當年的受訓者轉變為現在的訓練者,「時空相異,天壤之別」成為他們在執行訓練時共同的感嘆,「搞不清楚是自己過去比較能吃苦, 或者是現在下的藥太猛,這些年來好像沒有人能受得了嚴格的訓練。」

    文字|秦嘉嫄林鑠齊
    第115期 / 2002年07月號
  • 王墨林的生命似乎和台灣小劇場不能分開。
    專題

    翻轉迭變,只問何為自我

    與台灣小劇場生命結合的王墨林,外求社會的改革,而所謂葛氏訓練體系者,則傳授嚴謹的内化;前者毫無章法,鑽研槪念與現象;後者體系完整,集中内省與能量。在兩者變與不變之間,其實都在追求一個存在的源頭:自我。

    文字|傅裕惠、白水
    第111期 / 2002年03月號
  • 戲劇

    持劍之心,戒慎當須自在 優劇場《鼓之武第一部──持劍之心》

    戒慎之外,如何自在,當是創作者的下一階段任務。畢竟,用力而不露痕跡,戒慎而依舊自在,是「戲」與「生活」兩個極端之間的神妙地段,也是所有創作者共同意欲神遊的目標;這應該不是獨求於《持劍之心》者的苛責。

    文字|周慧玲、李明訓
    第111期 / 2002年03月號
  • 里昂雙年舞蹈節以「絲路」為亞洲主題的名稱,共邀集了三十二個團體,進行一百二十餘場演出。
    里昂

    台灣舞團集體躍上國際舞台 里昂雙年舞蹈節「絲路之旅」

    藝術總監紀.達梅以絲路的地域槪念,沿路親自拜訪了從日本一直到伊拉克,甚至荷蘭的舞團。來自東亞及印度的舞團深受佛教儒教的影響,讓整個舞蹈節瀰漫在宗教性靈的氛圍當中。

    文字|林亞婷、里昂雙年舞蹈節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 對於美的境界,以前他追求雄偉、奔騰,現在他想趨近靈秀、純樸。
    焦點

    曠野神鼓太虛吟 優劇場唱李泰祥的歌

    爲了企圖表達涵納古今中外、大衆小衆的宇宙觀和美學經驗,李泰祥選擇在山上呈現這個充滿宇宙氣息的玄奧作品,彷彿爲它尋覓到自創作以來更密切貼近的空間形式。

    文字|廖勤、白水
    第84期 / 1999年12月號
  • 早在一九八〇年代末期,小劇場便掀起一股「回歸東方身體」的浪潮。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太極導引遇上表演藝術

    表演團體從雲門舞集、優劇場到金枝演社,一時紛紛拜在「太極導引」之下練身修心,這門武術無意間闖入台灣表演藝術的舞台,成爲戲劇、舞蹈界探尋新東方肢體的代名詞。

    文字|徐永樹、白水
    第86期 / 2000年02月號
123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