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告别2》
演出时地:10月7、8、10~14日 晚7:30
10、11 日 午 2:30
国家剧院实验剧场
高架路上轰隆来去的卡车震得屋顶嘎嘎作响,一束曝白的灯光,凝照著黑色棺木般的眠床,床上的老妇起身,瞪视著观众,一架刚启航的飞机呼啸飞过顶空。
这是今年五月河左岸剧团在台北滨江路民众活动中心演出《海洋告别1》令人难忘的情景。强烈的意象,断错的诗意,以一个凤林家族自二二八事件迄今数十年来的挣扎生存,象征著台湾的定位及命运。
《海洋告别1》的副题叫「永恒波光中追忆浮旋如岛的黑色家屋」,剧情也充满追忆的情怯与不确定。本月七日起在国家剧院实验剧场演出的《海洋告别2》将成为《海洋告别1》的前集,追溯得更远且更为落实,描写凤林家族主角张七郎及其两名儿子的遇难经过。
张七郎与蒋渭水同年,于一九八八年生于刘铭传主政下的新竹,为人忠贞刚毅,虽在日人高压统治下,也从未穿过和服、木屐,而总是身著唐装或西装。他国学根基极深,又数次渡海瞻仰「祖国」山河。三十三岁时携二子移居花莲凤林开设医院,以中、西医兼擅并用著称。光复之初创立凤林初中,为第一任校长,由于性情豪放,乐善好施,广受敬爱,于一九四六年当选制宪国代,校长职务由长子宗仁接任。
光复伊始,张七郎饬令滞留于满洲的三个儿子尽速返台:「我们身为中国的台湾人,理应回来,一则服务桑梓,一则重建我们的家园,大家同享由自己国人治理国度的欢欣。」及至二二八事件发生,全岛风声鹤唳,张七郎嘱令属下四散避危,自己却秉持信念,认为全家从未参与任何组织,不信祖国政府会如传言般滥杀无辜。结果仍被贪污的县长诬陷,与两名儿子一并被诱捕,凌虐而后枪决,曝尸荒野。
张七郎的惨史两年前被披露后,河左岸剧团脱离当时小剧场急躁反应政治变局的潮流,开始进行长时间的研究调查,并取得受难者家属的信任,著手制作以张七郎一生为题材的现代戏剧。但是,在真相已经大白的今天,重演二二八的意义何在?
导演黎焕雄以戏剧结构回答了这个问题。《海洋告别2》仍是不折不扣的意象剧场风格,打散重组的时空,突出「迁徙」及「归来」的旅途场景,铺陈漂泊与追寻的主题。男性与女性的不同意义,也在舞台空间的区隔下对立并行:男性一生对祖国符号的追求终究虚妄,女性虽然跳脱不开父权意识,却是生于斯土、长于斯土的安定归属力量。剧名的歧义性带有诗的想像,外来的侵略者都是经由海洋,张七郎追寻祖国、两个儿子赴日习医也都要渡过海洋;这出戏藉著记载不断的迁徙,以告别旧日的海洋,脱离强国边缘被榨取的从属地位,建立新一代的乐土意识。
处理这样浓烈的戏剧性情节及多重寓意,以往河左岸作品惯常散发的诗的质地显有不足,于是请到小说家简正聪担任编剧。最早引导河左岸关注张七郎题材的艺评家黄翰荻、诗人林翠华共同负责舞台设计,企图在封闭的小剧场内,辟出广大海洋的视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