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迷乱.三十》是一群三十岁的人,以舞蹈表达生活的感触。(陈少维 摄)
舞蹈 演出评论/舞蹈

三十不惑

尽管风格仍停留在传统的写实方式,演出中影像舞蹈(Video Dance)的运用和非舞蹈人才的加入演出,却値得我们探索深思。

尽管风格仍停留在传统的写实方式,演出中影像舞蹈(Video Dance)的运用和非舞蹈人才的加入演出,却値得我们探索深思。

《城市、迷乱、三十》

6月18〜20日

民心剧场

《城市、迷乱、三十》是一群平均年龄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合力制作的演出。策划人兼编舞和舞者的吴美恩,将这群朋友召集起来,在财力赞助日益紧缩的环境下,筹备演出事宜。

坦白的说,这次呈现的作品算是粗糙的,编舞的手法和风格也停留在传统的写实方式,是过去编舞课经验的延伸。尽管如此,演出中录影带的运用和引入非舞蹈人才的加入演出,却値得探索深思。

利用录影带在营造的时空中,呈现出异于观舞经验的视觉印象,近几年来,在欧美已经成为编舞者新的探索领域。透过镜头,原先的舞蹈作品,或是黑白或是彩色,或是伴著音乐或是在无声中被变形、扭曲、模糊、重复、倒置、合并。此时见到的不是编舞作品,不是舞蹈录影Dance Video,而是影像之舞,Video Dance。且负责拍摄、剪接、编导的导演已凌越编舞者之上,成为主导整个作品的灵魂人物。

吴美恩这次策划拍摄录影带的动机和槪念,是源自一群在台北的年轻艺术工作者筹划Video Dance节目的经验。谢春鏱的影像编导,呈现出的是诡异的视觉之旅。这录影带是一个实验作品,在台湾是第一个具体实践的例子。

这次演出人员包含职业舞者,舞蹈系毕业生,舞蹈教学者以及三位戏剧工作者。非舞蹈人才加入舞蹈演出,在国外已是屡见不鲜、不足为奇;然而运用这类人才的方法却各有巧妙。在《城市、迷乱、三十》里,除却少数段落运用到戏剧演技,重心仍然在舞蹈的部分。由于编舞者本身是舞者出身,创作倾向于运用舞蹈来表现,自然是无可厚非。并且这几位戏剧工作者,能够克服舞蹈技巧的障碍,参加演出,也是一番血汗努力后的成果。然而作品采舞蹈和戏剧两极式的划分形式来表现,并未曾试探舞蹈和戏剧之间交叠的灰色地带,似乎浪费了这几位戏剧工作者的潜力。由于他们不是舞者,因此在舞台上的表现显然有一段差距。观众见到的是试图克服舞蹈技巧的不安与紧张,在原先营造的气氛中增添些许不必要的干扰。

虽然这次《城市、迷乱、三十》的演出成果不尽理想,然而在迷惑的三十岁里能理出头绪,向理想继续迈进的艺术工作者是値得大家鼓励、帮助的。令人欣喜的是在恶劣环境下仍有人怀著理想执著地尝试;令人担心的是处在这种环境下的艺术工作者,在为生计操劳之余,还有多少精力来创作、表演、追求理想?

 

文字|赵玉玲 舞蹈工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