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的皇家音乐会堂管弦乐团是欧洲三大乐团之一,原名阿姆斯特丹音乐会堂管弦乐团,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三日乐团百周年庆时,女皇特颁「皇家」封号,正式成为荷兰的首席文化代表。
虽说是百年文化老字号,能代表乐团传承的主要指挥也不过三位──孟格伯(Willem Mengelberg, 1895〜1945)、范拜努(Eduard van Beinum,1945〜1959)及海汀克(Bernard Haitink, 1961〜1988)。当乐团跨入第二个世纪时,新任指挥夏伊(Riccardo Chailly)走马上任,举世的目光立刻集注到三十五岁的年轻指挥身上,大家好奇地看他如何延续光辉的传统。
年轻正是传统
其实孟格伯接掌音乐会堂管弦乐团时是个年方二十四岁的无名音乐家,范拜努出任孟格伯助理时年刚满三十,而海汀克第一次指挥音乐会堂管弦乐团时也不过才二十七岁。所以精挑细选一位有潜力的指挥,让他和乐团一起成长是音乐会堂管弦乐团的传统,夏伊能够在众多指挥中被「看上」,证明他是一位根基深厚、身心健全、做事有效率、音乐性高的指挥,假以时日,可能也是一代宗师。
一八八八年阿姆斯特丹的音乐会堂落成,为了提供市民定期交响乐演奏会,音乐会堂管弦乐团宣吿成立,并以音乐会堂为家,至今超过百年。这座音乐厅的音响极佳,世上排名属一属二,乐团首任指挥是凯斯(Willem Kes,1888-1895)。凯斯这位创团先锋为后世立下一些音乐会规矩:迟到不准进场,演奏中途不得飮用食物,不得喧哗或交头接耳等。他很仔细认真地排练乐团,据说在当时这算得上是破天荒的创举。一八九五年凯斯另有高就,格拉斯哥的苏格兰管弦乐团付他更高的酬劳,他辞职欣然上路,指挥一职传给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孟格伯,从此开启音乐会堂管弦乐团的光荣历史。
孟格伯奠下基石
阿姆斯特丹音乐会堂管弦乐团得以从地方性乐团跃登为与维也纳爱乐、柏林爱乐鼎足而三的世界级大乐团,孟格伯厥功至伟。孟格伯训练乐团极端严格,好像操练军队一样,一个命令,一个动作,百人乐团变成一个人的意志延伸,供他使唤。孟格伯是浪漫派大师,音乐极为煽情,指挥技巧高超自由,驱使乐团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高兴就让音符驻足,旋律线条圆滑地像条鳗,滑溜过来,又滑溜过去,把你的心弄得团团转。(听他指挥马勒第五交响曲的稍慢板,一个接一个的弦乐滑音,看你是否消受得起。)
马勒的音乐最对孟格伯的胃口,音乐会堂管弦乐团在他的调教之下成为作曲者最属意的乐团,经常客演阿姆斯特丹,对孟格伯平时的努力,给予最高的肯定,并将第五及第八〈千人〉交响曲题赠给他,孟格伯因此逢人便说:「马勒说,我指挥,他放心!」音乐会堂管弦乐团成为举世三大马勒乐团,另两个为马勒亲任指挥的维也纳爱乐及纽约爱乐交响乐团。
孟格伯另一个得意的事情是理查史特劳斯将交响诗〈英雄的生涯〉题献给他及音乐会堂管弦乐团,这是令他名留靑史的莫大荣耀。〈英雄的生涯〉成了他最常指挥的史特劳斯曲目,每演一回,就可以骄其听众,作秀一番,他和史特劳斯真可称得上是一对气味相投的知交。孟格伯留下两个〈英雄的生涯〉录音,一是一九二八年与纽约爱乐,一是一九四一年和音乐会堂管弦乐团,除了史特劳斯本人,大概再没比这更权威的录音吧!
荷兰有三、四百年没出过大音乐家,孟格伯的成就是他们的骄傲,人民尊他为国宝,可惜他晚节不保,二次大战时与纳粹合作,还糊里糊涂地跟著喊「希特勒万岁!」,战后被判禁足演出,放逐出境。一九五一年解禁令颁布前夕在瑞士郁郁以终。这样的结局是荷兰人心中永远的痛!
孟格伯下台以后,乐团指挥由他的副手范拜努接任。范拜努和他的前辈个性上刚好是两个极端,他属于内向谦和型,深得团员及听众的敬爱。他擅长布拉姆斯、布鲁克纳及法国管弦作品,乐团在他手中承续孟格伯的优异传统,国际声望保持不坠。但是范拜努却于一九五九年四月的一次排练中猝逝,留下一个好乐团考验荷兰的下一个年轻指挥。
海汀克以平稳见长
海汀克原是荷兰广播交响乐团的指挥,一九五六年开始客席音乐会堂管弦乐团,五年后和德国指挥元老约夫姆共同出任乐团指挥,一九六四年约夫姆功成身退,海汀克独挑大梁,大展长才。
海汀克可以说是听孟格伯和范拜努的音乐会长大的,所以他的曲目以马勒及布鲁克纳为基础,再扩及所有重要的传统曲目。在位二十七年,成就有目共睹。喜欢平实坚稳风格的听众找到了理想的指挥,海汀克也踏踏实实地和音乐会堂管弦乐团录下所有重要的乐曲,不哗众取宠,不强求外在效果,是主张让音乐自身说话的典型代表。
海汀克视团为家,当荷兰政府要删减乐团人事经费时,他挺身为团员说话,他说乐团是个大家庭,每一个成员都是不可或缺的,只要砍一个人他就走路。不过最后他还是为别的原因离职。荷兰不是个歌剧国家,海汀克想往歌剧院发展,而且他觉得荷兰地小人稠,在此工作太久怕心胸会不够开濶,于是出任伦敦的柯芬园歌剧院音乐总监,开始胸怀国际的音乐事业。
夏伊为义大利再添光芒
从托斯卡尼尼在指挥台上横扫千军以来,义大利就是个盛产指挥的国度,他们的好指挥远比好乐团多,光在义大利境内,就卧虎藏龙,人材济济。而目前在国际乐坛上活跃的有号称四大天王的阿巴多(柏林爱乐)、慕提(米兰史卡拉歌剧院)、辛诺波里(伦敦的爱乐交响乐团、德国古老的德勒斯登乐团)及夏伊(阿姆斯特丹音乐会堂、波隆尼亚市立歌剧院),其中以夏伊最为年轻。
李卡多.夏伊一九五三年出生于米兰,父亲鲁契亚诺.夏伊是著名的作曲家,曾任著名的史卡拉歌剧院行政总监,可说是家学渊源,十五岁就在帕度阿登台指挥威尼斯独奏团。夏伊和名师费拉拉学指挥,结业后到史卡拉歌剧院担任阿巴多的助理,他是阿巴多迷,跟著阿巴多一起工作,学习当歌剧指挥必须具备的内外功夫,并且旁观见习客席大师的排练,让他印象深刻的有巴比罗里及卡罗斯.克莱伯。
一九七四年在芝加哥抒情歌剧院指挥《蝴蝶夫人》,七七年旧金山歌剧院指挥帕华洛帝及卡芭叶演唱的《杜兰朶公主》轰动歌剧界,次年指挥罗西尼歌剧《威廉泰尔》的录音,出版后佳评如潮。
一九八○年首次在柏林登台,卡拉扬突然出现在后台,夏伊尽管紧张,表现还是甚得卡拉扬欢心,从此极力提拔夏伊,让他指挥八四年萨尔兹堡音乐节开幕的歌剧《马克白》,这是托斯卡尼尼之后第一位义大利人有此殊荣。八二年是丰收的一年:出任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指挥、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首次登台指挥《霍夫曼的故事》、和笛卡签订专属录音合同,佳作源源而出。八五年音乐会堂管弦乐团迫不及待宣布夏伊将在八八年乐团欢庆百周年时出任指挥。八六年就任波隆尼亚市立歌剧院音乐总监,准备和慕提的史卡拉歌剧院一争短长。一九八八年九月走马上任皇家音乐会堂,达到指挥生涯的第一个高峰。
夏伊是天生的乐天派,自承好运道当头,挡也挡不住,他说当音乐会堂和他接触时,他根本不知道他们正在物色新指挥,他荣膺新职,自己都觉得意外,因为他也只不过指挥他们一次而已,真是「一战定江山」。
荷兰人有史以来第一次找一位外国人担任音乐会堂管弦乐团的首席指挥,夏伊可真是任重道远。我想荷兰人看上他曲目广濶,年轻活力有干劲,身上没包袱,工作态度正面自信,形象淸新。他们相信只要基础是对的,夏伊有的是时间,必定能够不负众望,发扬光大孟格伯等人建立的光辉传统。
夏伊指挥时自信满满,手、眼、身、心并用,天生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现场的听众。他擅长罗西尼、威尔第的歌剧,及浪漫多采的管弦乐曲。至于音乐会堂管弦乐团历任指挥专擅的德奥曲目,则还有待时间的磨炼。这次来台演奏的曲目都是夏伊的拿手──〈新世界交响曲〉、〈天方夜谭〉、〈彼得洛希卡〉,及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
夏伊是少数大唱片公司全力支持的幸运指挥之一,年纪轻轻,录音曲目已长长一大串,在此择优向读者推荐:
德弗乍克的〈新世界〉交响曲
普罗可菲夫的〈亚历山大.湼夫斯基〉
马勒的〈伤咏之歌〉(Das Klagende Lied)
普契尼的管弦乐曲精选
罗西尼的弦乐奏鸣曲及竖笛变奏曲
威尔第的歌剧《马克白》
罗西尼的歌剧《辛黛瑞拉》
(以上全由笛卡发行)
夏伊要在九月八日德弗乍克生日那天指挥皇家音乐会堂管弦乐团演出〈新世界〉交响曲,这是完美的巧安排,大家不要错过!
文字|王立德 指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