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书介 书介

「小盒子」外的春天 我读《妈咪与猫咪》

从母女二人近二百封鱼雁往返中,撷精取华汇编而成,仍保留著书信体的形式,《妈咪与猫咪》除了将琴妈宋淑萍与「学琴的孩子」翁均和生动地呈现给读者外,也提供了有兴趣了解幼年音乐训练者许多省思的材料。

从母女二人近二百封鱼雁往返中,撷精取华汇编而成,仍保留著书信体的形式,《妈咪与猫咪》除了将琴妈宋淑萍与「学琴的孩子」翁均和生动地呈现给读者外,也提供了有兴趣了解幼年音乐训练者许多省思的材料。

是一种窥秘的心理吧,《妈咪与猫咪》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想一探究竟,「小时了了」的翁均和,大亦佳?

《妈咪与猫咪》的内容,萃取自母亲宋淑萍与女儿翁均和之间,一百九十五回的鱼雁往返,母女台湾、美国异地遥隔,心思的传递,却好似对门的比邻,随时就热络地天南地北聊起来。全书共计三十六篇,母女份量各半,记录了翁均和十四岁到十八岁之间的成长历程,也从中领略宋淑萍博引旁征的文史工夫。融孔孟、老庄,并陈《诗经》、《史记》、《人间词话》,详尽入微处可媲美国文课本。句句苦口婆心,头头是道,不仅解惑,也补足翁均和的国学基础,的确能让开卷人受益匪浅。

严格的自律精神

打从七年前,翁均和十二岁,一张钢琴首演的独奏会海报贴上布吿栏,翁均和三个字即随耳边的冷语热言,一再变形,有时由积木方块堆砌,有时以锦绣繁花缀连,或沙尘微覆,或光鲜夺目,莫衷一是。

翁均和的钢琴成绩,自幼一向名列前茅,是天资高人一等?或有什么练琴绝窍?翻开均和的第一封家书,她才「正式」开工,「除了午餐浪费半小时,练了十一个钟头,not bad!」另一篇,她的几位老师和我所见略同,该减量。理由呢?我直觉这很「异常」。每读毕一篇,我的心情犹如添放一枚砝码。均和严格的自律精神,好像闲闲散散过一天,即罪不可赦,而她对练琴时间的急切需索,情势不亚于逼临能源危机的恐慌。难道翁均和真的「天生的性格就是拼命努力,叫我天天吃喝玩乐我也快乐不起来」?

是不是有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看电视太多伤透脑筋,想尽办法去缩时减次?而均和起先在信中,直嚷「许多人都鼓励我看电视,真受不了!」逐渐走向十六岁的均和,仍有点怕看电视会上瘾,时有时无地收视琼瑶的《六个梦》,觉得不错。再往后的书信片断,均和提及看电视时,已不复「心存余悸」。按编排顺序进行,直到〈也有些轻愁〉,我拼合的均和形象,有个字眼「乖」,像徽章般别在胸前,「听话」是她服膺的最高指导原则。

「听话」,澈底地听话,老师说的每一个步骤、方法,均和在练琴时,奉行不渝。即使一个音符需反复练习一千次、一万次,均和为达完美精进,在所不辞,日积月累以练就一手钢铁般的基本功。此外,善用录音机这重要利器,不单单录下自己的弹奏,好自我评量,认淸弱点。或者每逢练新曲,大网一张,搜罗各演奏版本,转录存档,再细细品味,如〈转益多师是汝师〉一文所言。

人生中最难得的礼物

《妈咪与猫咪》的原始素材是书信,但采精华浓缩的汇编方式,舍去明确的年月日,逐段拼接。我视每一段就像小块小块的图案,期盼组合成一幅「翁均和拼图」。待我阅读完毕,才惊觉,有好多的零零片片,根本不知该如何镶入。眼前布满问号,例如「从小练琴、念书,过的是『非人』的生活,可是你所得的也非人所可企及……」,何谓「非人」?又如均和每天至少六小时的琴声「轰炸」,身旁的人如何泰然自若?再如「我突然想,我从『小盒子』『放出来』,我弹的东西会不会也从学习过的那许多规律中放出来?」对「小盒子」我很好奇。

近日,樊慰慈在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到,「史兰倩丝卡从小就在她野心勃勃的父亲的严厉控制下,接受『棒打出天才』式的音乐训练」,而对史兰倩丝卡而言,「无论孩子有多大的天赋,也不应为此牺牲人生中最难得的礼物──一个快乐的童年」。翁均和的母亲是否与史兰倩丝卡的父亲属同一类型?臆测徒增是非,也可能与事实背道而驰。于是,我以全然陌生者的身分,手持电话,聆听宋淑萍侃侃而谈。

在挂下听筒时,我的心情豁然开朗。「小盒子」是灭音材料构筑的箱子,以防琴音外泄,如今它功成身退,解体了。宋淑萍十分注重「愼始」,又能因势利导,无所不用其极来「善诱」,而翁均和视练琴如做实验般有趣。琴妈一定全程陪练,当星星都想打瞌睡时,母女俩仍并肩埋首,四眼炯炯。诸多经验谈,洋洋洒洒又可成一册。

读《妈咪与猫咪》的过程,我有个隐忧,一直耿耿于怀。会不会有家长「照单全收」,却仅依样画葫芦!在未发展多元价値观的教育体制下,揠苗助长的悲剧时有所闻,因此除非「宋淑萍能,我也能!」否则,千万别对孩子说:「翁均和能,你也能!」

 

文字|许绮文  音乐工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