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举办的第二届国际傀儡戏剧节,为美国人对傀儡剧场,也是为成人演出的认识,踏出巨大的一步。
在纽约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傀儡戏剧节动态的节目包括在公众剧场(Public Theater)自九月六日至十八日的大型演出,及九月九日至十六日在表演空间剧场一二二(P.S.122)的小型演出。静态展览在林肯中心表演艺术图书馆举行,此外还有八场座谈会及专题介绍。
这个包括瑞典、秘鲁、南非、义、法、中等十余国、二十多个团体,近百场的演出中,除了三个剧团十七场的演出,是为儿童观赏之外,其余都以成人为对象。这种安排的目的,可引用纽约时报的一句话,即:「此戏剧节为美国人对傀儡剧场,也是为成人演出的认识,踏出巨大的一步。」
傀儡剧场不仅是儿童剧场
傀儡在一般美国人眼中,只是个哄孩子的玩意儿,适合于儿童剧场,或拿来当教学的器材。在学术界,全美数以千计的大学中,康乃狄克州州立大学是唯一设傀儡系的学府。最近该校展出三百多件师生作品,颇受瞩目。自一九六二年创立此系的布拉德(Frank Bullard)教授,在接受纽约时报访问时不断强调傀儡也是成人艺术,可见他经过三十二年孜孜经营仍是孤掌难鸣。
其实傀儡戏在美国戏剧史上,并非始终处于「幼稚」状态。十八世纪时它是老少咸宜的民间娱乐。十九世纪初,美国受到欧洲前卫艺术浪潮的冲击,在剧场界掀起实验的风潮,傀儡戏在材料、内容、手法上也颇有新的境界,只是受到电影、电视的发明艺术风潮中写实主义的抬头,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恐共造成的保守环境等因素压抑而逐渐凋萎,只有少数如巴尔德(Bil Boird)、特儿斯壮(Barr Tilstron)等人,能迎合电视的需要,发展出专为儿童设计的傀儡戏,当「芝麻街」的吉姆韩森(Jim Hen-son)光大儿童傀儡的门楣时,也造成傀儡戏等于儿童剧场的狭隘印象。
成人傀儡已过而立之年
五〇年代末期,由于越战、人权、女性主义等问题的启发,引起年轻人对生命、生活价値的反思,爆发美国式的文化大革命。喧闹的摇滚乐喊出年轻人的叛逆活力,以放肆的嬉皮生活,抵制原有的社会规范,戏剧也被搬到街头做为反战、政治抗衡的街头运动工具。包括傀儡戏的实验剧场,在这种炽旺生命力的自由环境中,再次得到生机。
一群深信傀儡表演潜藏无穷魅力的艺术家,积极地从不同文化中各种层面的原素吸取养份。有的从宗教、民俗、流行艺术著手;有的借镜于传统傀儡的风格、技巧、材料;有的加入大量的舞蹈、音乐、美术成份。在内容上则反映当代社会现象及结构、政治或个人感受。美国当代傀儡在这些多元艺术、文化的营养品灌输下生趣盎然。若从六〇年算起,它已过了而立之年。
那些持之以恒,在摸索中创出独特风格的艺术家,也得到演艺界的赞扬。如扎伦(Paul Zaloom)获得外外百老汇的最高荣誉奥比奖、斯高华兹(Bruce Schwarts)和泰摩(Julie Taymor)得到的麦克阿瑟奖;普斯卡(Roman Poska)、史提皮塔拉斯(Theodora Skipltaras)及盖涩的作品多次在国际间巡回演出。而以剧团身份维持三十多年不间断演出享誉国际的面包傀儡剧团(Bread & Puppet Theater),它在剧场驻地每年二天的户外演出,观众多达五、六万人。
这些艺术家虽以沈稳的脚步,在实验及演出中耕耘著,却没有获得广泛公众的注意。甚至一九八〇年,世界傀儡协会(UNIMA)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傀儡节,由世界各地聚集的剧团,在十数个剧场同时演出一周以上,但缤纷的派对一过,便又回归曲终的平静。
儿童戏专家的成人秀构想
有趣的是解铃人还是系铃人。努力还傀儡戏以成人娱乐面目的,正是儿童傀儡戏的巨擘吉姆韩森。他创造出的大鸟、猪小妹等人物,不仅使他在影视界名利双收,而其专为电视这个别于传统舞台所设计的穆傀儡(Muppet),更为他在傀儡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五年前,吉姆韩森和女儿雪莉在新英格兰参加一个小型傀儡戏剧节时,提出将这些艺术性高、具有当代精神的表演公诸于世。
韩森认为举办大型戏剧节,最合适的地点非纽约莫属,因为它不仅领风气之先,也是世界戏剧之都。他找了领百老汇、外百老汇风骚的导演、制作人约瑟巴普(Joseph Popp)合作。巴普所创的公众剧场(Public Theater)向来以为公众提供高品质戏剧娱乐为理念,巴普慨然以主持者的身份,提供其三个剧场为戏剧节的家。
不幸的是吉姆韩森在九〇年,约瑟巴普在九一年遽然逝世,二人联手的计划面临人亡政息的危机,所幸吉姆的女儿继承衣钵,率领韩森基金会完成父亲遗志,和公众剧场的接班人继续合作。他们在新闻、企业、艺术等各界怀念二位戏剧大师的关心及协助下,顺利的在九二年九月展开第一届戏剧节,更令人欣慰的是,所有戏票在还没开幕前便倾售一空。
多元文化间的转借承融
为了加深大众对当代成人傀儡的认识,戏剧节从七月起举行为期三个月的展览,并制作以《揭露根源》为名的说明书。封面傀儡的设计者凯派琳(Ste-pher Kaplin),表示他的灵感部份来自印尼皮影「开样」(Kayon)。他保留叶状的轮廓以保留其戏剧中祈福的用意,但轮廓内的设计已脱离传统,因为印尼皮影戏所表达的是神与人类英雄之间的关系,以及长诗般的历史剧,这出美国戏则是以小人物日常挣扎及家庭故事,来反映社会的现状。参观者可以在展览现场比较和印尼开样傀儡的异同。
在欣赏观察中,参观者可借此了解勒普的面具和非洲的木雕;拉兹(Elmer Rice)和日本本拉可傀儡(Bunraku)传统;费拉斯(Suzy Ferriss)和墨西哥的鬼节;扎伦(Paul Zaloom)和英国庞其和茱蒂(Punch and Judy)民间傀儡戏间的转注、假借、承传。也有融合得不著痕迹、具鲜明个人创作的作品,如伯尔(Lee Breuer)十五呎高的巨蚁,李(Ralph Lee)非写实的面具等,为文化交流交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一场令观众耳目一新的演出,是让成人享受傀儡戏的最直接办法。韩森基金会邀请世界著名剧团和美国剧团共同现身说法。今年包括宣称「以技术及想像力超越其他国家数年」、来自波兰的本尼拉可(Banialuka)剧团,作品是根据一篇散文,描写一个男人在医院探视垂死父亲的伤怀;来自秘鲁的喝斗(Teatra Hugo)剧场,用膝盖、肘、脚、手等做为傀儡,慧黠的创出令人莞尔的人物。来自南非的汉斯普林(Hand-spring)剧团,利用动画、音乐、演员将德国伯乎勒名剧重现,被剧评家誉为「极具幻想,粉碎所有规范。」
P.S 122傀儡成人秀
如果观众正襟危坐的看完七点在公众剧场的戏,发现「傀儡也是给大人看的」所言不假,可以步行几条街到P.S.一二二剧场,先于一楼享受醇酒、烛光,在轻松浪漫的情调中,登楼观赏从十点起,一场名为《傀儡酒廊》的午夜成人秀。在十数个剧团中,包括二个亚裔作品,一个是中国戏剧工作坊的《康仕伯想做个香蕉》,是以物品剧场的形式,敍述中国非法移民的辛酸;另一个是受艾莫森大学教授杰更斯邀请,从峇里岛来的肯咤(I Nyaman Catra),二人合作的《白雪公主》,是以传统的面具表演,以独角戏的方式演出当代的白雪公主。
从前年观众反映热烈的支持下,韩森基金会决定每二年便举行一次戏剧节,这不仅培养了新的观众,鼓励更多的艺术家投入,也为长大了的美国傀儡,开辟更广阔的空间。让美国傀儡在下一个世纪更成熟、健康、快乐。
文字|冯光宇 美国PACE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