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一窥音乐堂奥的读者需具备坚持的毅力、幸运的机缘及洞察的慧根,艺术之道是无止境的,唯有诚与无私才可臻于善境,体会艺术作品之美与至真。
由于音乐是由抽象的声音组合而成(除了歌剧或芭蕾之外,假如您喜欢「看」演奏的话或许也在例外之列),所以除了它所带给我们感情上的主观冲击外,作品本身所包含的一切技术细节及其时代性美学、社会学、哲学及艺术思潮皆可辅佐我们从客观的角度,以较理想化的全面性观点深入作品核心,了解其独特性,在赏心悦目之余从而提升我们对古往今来困扰全人类的中心课题──「生存」的认知,从艺术中体会出生命的本质。但很不幸地,大多数坊间的书籍并不能提供这类的指引,而且有关音乐技术方面的知识,似乎变成了学院的专利,被划定为一系列生硬的课程──「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学」等等,一再以塡鸭的方式教授给人们,这些课程不要说门外汉受不了,甚至有时连音乐系学生也都茫茫不知所以然,对他们的困扰,往往还多过于助益。由于文章篇幅实在有限,故而笔者在这一系列有关「曲式」的短篇文章中最后一篇里将试著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学程,并推荐几本有用的参考书供读者日后自行参考阅读。
曲式分析三要素—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学
由于曲式分析牵涉到三方面的知识,一是和声学,二是对位法,三是曲式学。大多数谈论和声学的书不外乎是在谈和弦名称,及连接的一般规则及数字低音的写作,这对于了解巴洛克音乐有所帮助,但是对古典乐派以后的音乐则帮助有限,其实关于旋律配和声(或就数字低音上写作完整旋律),和声分析(分析和弦进行)才是最重要且最能了解和声与旋律、和声与曲式之间关联的知识,却是书籍最少最乏人讲授的科目。原因不外乎分析结果易流于争论,不易写成具有权威性的教科书,而且旋律与和声之间的配合不涉及对错,只牵涉好或不好、美或不美,这更是书上教不了的,唯有读者自行去分析一些各家的例子,运用比较、改写,临摹等方法去心领神会,如此才可能体会其中奥妙。这决不是白纸黑字所能传授的,唯有亲身创作才能体会创作;这是门手艺而不是学问,全赖身体力行。在和声学教科书方面,坊间书籍不少,但是多半过份详细,学究有余洞见不足,读者若有兴趣不妨找一本薄一点的入门,然后再去找一本厚一点的便可,但需牢记于心的是,这些书中所记载的皆大都是观察后归纳出之通则,不是真理,不要死死抱持一家之言,用之以攻伐该派所不能包括之外在现象与它派学说,否则世上老早就有无穷的「正确」作曲家了。
在对位法方面,一般都从十六世纪的对位法入手,因为这时期的对位法较少牵涉和弦连接的问题,将重点集中在多声部旋律写作时线条搭配呼应,声部秩序感等纯复线条写作技术上,然后在精通这时期的风格后(仍需要动笔试写)才克音乐,以及混合主音与复音音乐原则的古典乐派,再来就是一些将和弦化为线条或纯线条考量(长短线条交错搭配的声部写作法)的近代音乐。在入门方面,Qxfo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由R.O. Morris所著的Gontrapunctal Technique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是一本既简明又可微言大义的教科书,以此做为出发点再配合多分析自可慢慢掌握此门艺术之神髓。
参考书籍
在曲式方面少看分类定义式的学术书,因为容易造成名词定义上徒劳无益之争论,多分析实例才是正途。在参考书籍方面,Ernst Toch的The Shap-ing Forces in Music (Dover)、Dou-glass M. Grecn的Form in Tonal Music, An Introduction to Analysis(Holt, Rinehart and Vinston, Inc.)、Arnold Schönberg的Funda-mentals of Musical Composition(Faber & Faber)以及Charles Rosen的The Classical Style及Sonata Forms(Norton)皆是各具功能及洞见的一流著作,値得详加细读,而笔者在此谨祝各位有志一窥音乐堂奥的读者有坚持的毅力和幸运的机缘及洞察的慧根;艺术之道是无止境的,唯有诚与无私才可臻于善境,体会艺术作品之美与至真。
文字|陈树熙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