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台湾庶民文化生活的通俗歌曲在结束日据时期的压制后,一度绽放光芒。但好景不常,在大陆变色,国民政府迁台后,由于种种政治上的因素,台语通俗歌曲再度受到打压,致使台语歌曲创作呈现停滞,直到七〇年代,我国退出联合国,本土意识抬头,台语通俗歌曲开始出现转机……
今年是日本投降第五十周年、也是台湾变成中华民国的一省后满五十年。本文将有系统的简述介绍由日本统治五十年后台湾通俗歌曲的发展史。文中,「台湾」指「台湾地区的台湾话」、以闽南语为主。通俗歌曲乃指一般大众所喜爱的歌曲的口水歌。
战后新契机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此年亦是台湾创作歌谣时期的开始。当时一般民众都抱着很大的希望来迎接新时代的来临,台湾歌谣作词(曲)家们也相信从此以后不再担心日本的压迫而无法自由的创作。民国三十五年〈望春风〉的作词家李临秋在遭受失恋的打击后写下〈补破网〉一词,并由王云峰谱曲后很快地在市面上流行起来。不过由于当时国民政府正迁移到台湾,同时大陆共产政权欲侵犯台湾,种种政治上的不安定,使得政府密切注意台湾人民的一切活动。〈补破网〉一曲被以「意境太悲哀」为理由而遭禁唱,此后有关当局继续禁止几乎所有的闽南语歌曲,如第一代的〈雨中鸟〉、〈雨夜花〉等,连当时才出炉不久的〈烧肉粽〉等也惨遭禁唱的命运。
压迫与阻挠
光复初时可以说是台湾歌谣的黄金时代,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如杨三郞、吴晋准等都曾在日本正式的歌谣学校求学,作品都带有浓厚的日本风格。其中杨三郞的〈望你早归〉、〈秋风夜雨〉、〈港都夜雨〉,吴晋准的〈关子岭之恋〉,许石的〈安平追想曲〉都很受大众欢迎。此外如洪一峰的〈思慕的人〉、〈淡水暮色〉等至今仍广受大家欢迎。不过好景不常、台湾歌谣以后就慢慢的没落,改由闽南语塡词的日本歌曲所取代。到了五〇年代,以闽南语唱的台湾歌谣几乎是绝迹了。在日治时期,当时民众为抵抗日本政府的禁令与种种压迫,不唱日本歌曲而偷偷唱我们自己的歌;光复后「回到祖国的怀抱」,应该是无任何压迫,是开始自由创作的时候,但为什么台湾歌曲反而趋向没落呢?究其因,约可由下列数点探讨。
一、政府忽略闽南语的推广
政府迁台初期为了推行国语,无意中便忽略闽南语的保护与辅导。政府常常给予国语电影相当大的经济补助,但对闽南语片从未补助过,致使闽南语片的质与量慢慢减少。而早期以依附于电影而生的闽南语歌曲在失去此重要宣传媒体后,便因缺乏管道,而无法打进社会大众,进而失去市场竞争能力,在此恶性循环下,闽南语歌曲的新创作就慢慢减少到消声无迹。
二、政府的各种规定限制闽南语歌曲的正常发展
当时的广播电视法规定「每一家电视台限制播放地方方言歌曲二首,且每一首歌曲不能超过五分钟」。这项规定实施以后闽南语歌曲失去了打歌宣传的机会,无法在市场与国语歌曲竞争。在没有市场、没有发表机会,即意味失去商业利益的情况下,唱片公司就不再邀请作词(曲)家创作任何作品。新作品就慢慢减少。
三、政府禁唱许多闽南语歌曲
因为大部分的闽南语歌曲都是悲调,尤其是日治时代的歌谣,因为流行歌原本就是反映时代环境,日本统治时期台湾人的心理本来就非常悲哀,而有关当局在不了解台湾此特殊政治背景的情况下,便断然采取禁止的手段是非常不明智的。例如禁唱〈烧肉粽〉只为其歌词内有「无头路」一句话。一般大众或爱好音乐的民众因为没有机会听优良的闽南语歌曲,便慢慢失去对闽南语歌曲的兴味。唱片公司就不再制作,而作词(曲)家也就没有机会了。
四、唱片公司为节省费用采用日本歌曲
五〇年代台湾的唱片公司为了节省费用,大量的使用塡写闽南语歌词的日本歌曲,如至今仍为大众熟知的〈悲情的城市〉等,结果有能力的闽南语作词家在不愿意配合,就没有收入的情况下祇能屈就,作曲家也纷纷失业,纯粹的闽南语歌曲就因此绝迹。作曲家有的改行,如吴成家、陈达儒;有的只好退休依赖儿女扶养,如周添旺、李临秋等;无法改业、无人依赖的则只能长期生活在贫穷中结束了他们的生命,如作曲家苏桐和姚赞福。
五、民众对现实的不满变成怀念过去
政府迁台初期因为许多政令并不完善,引起一般民众的不满。这些人把对现实的不满转换寄托在过去,进而怀念日治时代。于是反而开始接受日本统治时期,被强迫学习但不接受的日本歌曲。
「台湾歌曲的黄金时代」就在这诸多限制下草草结束了,反过来塡写闽南语歌词的风气则日趋盛行。在此时期成功的塡写闽南语歌词家有叶俊鳞、文夏等,虽然他们的功过时有争论,但是不管如何,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下他们对闽南语的保存与推行尽了心血,此贡献不能完全否定。这时期的歌曲有〈夜半路灯〉、〈中山北路行七����)、〈南都夜曲〉等。
台湾歌曲的黄金时代虽在后天环境不良下草草结束,但在其末期値得欣慰的是六〇年代初期,中视「金曲奖」节目的出现。此节目鼓励了许多作家创作,如〈为什么〉、〈西北雨直直落〉、〈送君珠泪滴〉等现在普及流行的名曲。只是当时时机未到,闽南语歌曲尚不成气候,因而闽南语歌曲的中兴还是没有成功。
复兴时期的来临
一九七一年,我国退出联合国后本土意识变浓厚,先有本土文学、后有本土音乐,虽然不太成熟,但大学生开始唱「自己的歌」。杨弦等人创作了「现代民歌」,校园有「校园歌曲」。但遗憾的是这些「自己的歌」、「现代民歌」与「校园歌曲」中并没有闽南语的歌曲,闽南语歌曲在当时的大学生心目中没有一席之地。「自己的歌」、「现代民歌」、「校园歌曲」只是西洋歌曲的翻版,虽然如此,意思是达到了。
接著,民间许多爱好台湾民俗音乐的人开始推出许多民间技艺与音乐。恒春的陈达也终于在笔者与众人的努力下出现而受社会大众的欢迎。以往对台湾歌谣不闻不问的大专音乐教授们也开始硏究或演唱台湾通俗歌曲;许多流行歌手也开始灌录闽南语唱片而且销售甚佳,复兴台湾歌谣的时代就此来临。其先驱为李临秋与笔者的〈相思海〉。此曲于电视「蓬莱仙岛」节目中由李静美首次演唱发表,而此曲作者李临秋的正式出现亦引起社会的关心;之后在侯世宏制作,由李季准主持的「蓬莱仙岛」与笔者陆续介绍从来没有受大众重视而没落的边缘台湾老作词(曲)家,台湾歌谣复兴就此开锣。年轻一代的林文隆、简上仁等也开始创作闽南语歌曲,而近年更有年轻一代的洪荣宏、沈文程、江蕙等也出相继出笼。从来不唱或不会唱闽南语歌曲的歌手或声乐家也开始练习闽南语歌曲。〈心事谁人知〉在夜市文化的发展下成功的突破电视的禁制,广受群众的欢迎,此事鼓励了许多老一辈,并且激励了年轻一代的作词(曲)家。在戒严令消取,不合理的电视法规也废除后,作词(曲)家可以完全自由的从事创作,闽南语歌曲正迈向一个新的黄金时代。
目前台湾歌谣面临唯一的困难是闽南语字的问题,因很多闽南语尚无法用汉字写出来、也无法统一,须赖政府与民间共同检讨并解决。
文字|林二 台湾歌谣著作权人协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