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下山》右起小尼姑(杨俊)、小和尙(张辉)、老和尙(王祖泉)、老尼姑(张安岚)。(王继舜 提供)
焦点 焦点

风送梅香酬相知 写在湖北省黄梅戏剧团赴台演出之前

去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来台公演,挑起观众对昔年黄梅调电影《梁祝》的热度;今年,在岁末的十二月天里,湖北省黄梅戏剧团将登台续弹黄梅调。根植于湖北,却成熟于安徽的黄梅戏,其在外鄕(安徽团)与在故土(湖北团)会有不同的表演风格吗?台湾的观众将可拭目观较。

去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来台公演,挑起观众对昔年黄梅调电影《梁祝》的热度;今年,在岁末的十二月天里,湖北省黄梅戏剧团将登台续弹黄梅调。根植于湖北,却成熟于安徽的黄梅戏,其在外鄕(安徽团)与在故土(湖北团)会有不同的表演风格吗?台湾的观众将可拭目观较。

湖北省黄梅戏剧团公演

12月14〜15日 19:00

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12月19〜23日 19:00

12月23〜24日 14:00

台北国家戏剧院

12月26~30日 19:00

高雄中山大学

85年1月1〜3日 19:00

85年1月1日 14:00

新竹淸华大学

今年年底,我将作为湖北省黄梅戏剧团艺术总监随团赴台作交流演出。重登宝岛,寻访知音,切磋技艺,实为快事!

黄梅戏生根发芽于湖北,开花结果在安徽。「楚人善歌」,位于长江中游北岸的湖北省黄梅县,与江西九江隔江相望,自古文化发达,歌风极盛,民间歌舞说唱品类繁多。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的民间小调──采茶调,大约在淸末乾隆后期,黄梅采茶调与花鼓、道情、高跷、连厢等民间演唱艺术形式结合而成为黄梅戏的雏型。

在外地成熟归故里组剧团

黄梅县背山面湖,常有水旱灾害。每遇灾荒,灾民沿著商路逃至皖西南、赣东北一带卖艺乞讨或教场为生,黄梅戏随之传播到外省。黄梅戏传至安徽后,经当地民间艺人的不断完善、改进,与安庆一带的民间艺术和语言相结合,并从靑阳腔和徽调等成熟的大剧种吸收养料,逐渐成为深受观众欢迎,有著旺盛生命力的优秀剧种。其特色为鄕土气息浓郁,内容贴近平民生活,长于表现凡人小事;表演载歌载舞、淸新明快,曲调通俗易懂。黄梅戏以「田园诗韵」、「民间古风」在剧坛上独树一帜。

本世纪五〇年代以来,黄梅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导演制的建立促进了表演艺术的提高,严凤英、王少舫等黄梅戏演员名闻全国,享誉海内外。据《中国文化报》(1986年9月24日)报导:「在被目前北京人喜爱的剧种中,黄梅戏居首位。」在香港、日本、东南亚和欧美一些国家,都兴起了黄梅戏热。英国女星过生日,点名要听黄梅调;在国际航班飞机上,在美国的宇宙飞船上,也播放黄梅调;在台湾当黄梅戏初入宝岛之际,电影《梁祝》几乎迷倒全台观众,无论年逾古稀的老教授、垂髻年华的小儿女、中央大吏、鄕野农工,无不为黄梅戏而倾倒。

多少年来,湖北人民就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要把发源根植于湖北、成长壮大于安徽的黄梅戏「请回娘家来」。一九八九年,湖北省黄梅戏剧团正式组建,是全国两个省级黄梅戏剧院(团)之一(另一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为使剧目既有传统黄梅戏的独特韵味,又有强烈的时代特色,我们一方面要继承戏曲艺术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又要按照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从编、导、演、舞美、音乐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这已成为全团上下的共识。

建团六年,拍摄了六集电视连续剧《貂蝉》,获得一九九〇年度全国电视剧「飞天奖」;拍摄了黄梅戏故事片《血泪恩仇录》,在全国放映大受欢迎。此外,还创作演出了《不倒的门楼》等一批舞台剧目。

《未了情》借影视手法

此次湖北黄梅剧团首次赴台,携来较具代表性的新创剧目《未了情》、《双下山》、《罗帕记》、《春江月》等。

现代戏《未了情》讲述的是一个饱含生活哲理而又充满了真情实感的故事。小学女教师陆云正値靑春年华却身患癌症,她既为自己的不幸而痛惜,更为几椿未了之情而揪心,硬是用剩下的时日,以百倍的爱心唤醒愚顽的兄长,召回迷途的俏妹,帮助遭难的母子,感化售假货的商人……。

在艺术形式方面该剧也有新的探索。以散文诗的形式铺排全剧,变一线穿珠似的线状结构为中心辐射似的球体结构;用屛风式景片的移动开合解决时空的频繁转换和人物的自如上下。简约戏曲程式而更多地借鉴影视表现手法,以便贴近现实生活。

《未了情》诞生仅一年有余,已公演近百场,观众达十多万人次。大幕拉开,观众就与剧中人产生情感共鸣,观众席时而传出抽泣之声,时而又传出会心的笑声,剧场效果十分强烈。

小僧小尼《双下山》敷演轻喜剧

总把旧调翻新曲,唱与诸君细品评。传统折子戏〈思凡〉和〈下山〉早已为广大观众所熟悉,将其融合扩展而成为一台大戏《双下山》,确非易事。这两出折子戏渊源于傩戏,剧中的小尼姑、小和尙原被当作「反面教材」处理,因其贪恋男欢女爱,死后是要下地狱、进油锅的。经过前辈艺人的改造,这两出折子戏的立意一变而为歌颂男女至爱真情,表演上也有许多精彩的创造,堪称京、昆等古老剧种的代表作。如何保留原有的艺术特色?如何赋予它们新的艺术品格?这是需要认真思索、谨愼为之的。

《双下山》细致描绘小僧小尼对于爱情婚姻的热切向往,毫无亵渎神灵之意。这一对小僧、小尼,不同于一般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佛门弟子,小和尙因算命先生胡说八道,尙为婴孩时就被送入寺院,削发为僧并非本意;小尼姑因逃避包办婚姻离家出走而在庵堂暂且栖身。他们二人相遇、相知、相慕、相爱,最后冲破淸规戒律,双双出逃,是对美好人性的讴歌,是对男女之间天然合理、纯洁美好的爱情的礼赞,也是对人间挚爱真情的呼唤。剧中虽然写了老和尙的严厉、苛责,仍不忘用适当笔墨表现他对小和尙父子般的情感。

在这个戏里,我们力图以诙谐机趣的语言、幽默淸新的表演和洒脱别致的舞台处理,营造出生动活泼、淸雅怡人的轻喜剧风格。刻意淡化古老剧种严格的程式规范,而更多地融入一些新鲜的民间艺术色彩,增强表演的生活气息,力求用充溢全剧的民间生活情趣和黄梅戏淸新、质朴的美感去赢得观众的靑睐。

传统的〈思凡〉中,有一大段小尼姑在罗汉堂的独唱,形式较为呆板。依据中国戏曲「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美学原则,我让演员装扮罗汉,赋予人的情感,泥塑木雕的众罗汉成了小尼内心情感交流的对像。凡心萌动的小尼向众罗汉诉说内心的苦闷,众罗汉或诘问或责难或惊愕或同情,唱中有舞,动中有静,意图构成一幅优美别致、情趣盎然的画面,更希望以众星拱月之势,使小尼的形象更为生动、鲜明。

编导的创意有赖演员去体现。演员中杨俊、张辉是当今黄梅界的最佳搭档。他们俩肯吃苦、悟性高,对艺术有著执著的追求,经过几年的担纲,已成为湖北黄梅戏的顶梁柱。《未了情》和《双下山》均由这两位年轻的国家一级演员领衔主演。一九九五年十月,《未了情》、《双下山》两剧于安庆参加「全国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获得「最佳演出奖」的第一名,杨俊、张辉各得一座「优秀演员金奖」,配角演员方天宇、董小满、涂小勇、王祖泉也各得「优秀演员」铜奖。

湖北省黄梅戏剧团近年来努力开拓国际演出市场,分别出访过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地,一九九四年,参加在乌克兰举办的「第三届国际短剧节」,均甚获赞誉。我们衷心地希望加强与海内外艺术界同仁的交流。

 

文字|余笑予  湖北省黄梅戏剧团艺术总监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