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大门及孔雀为《梦土》编织难忘的美感。(刘振祥 摄 云门舞集 提供)
焦点 焦点

美「梦」成真 林怀民充满对比的《梦土》

孔雀、敦煌壁画、朱红大门、及木乃伊……睁开眼睛一看,才发现那些全是因为要到八里云门排练场,坐在三重客运上昏睡过去时,浮现出对《梦土》从先前的图片、文字资料所得到的印象,与当时印入眼帘的关渡红拱桥及高矗的住宅大楼产生强烈的古/今、东/西对比。而透过意识流所产生的时空交错,正是林怀民编排舞作《梦土》时的出发点。

这支将近两小时的作品,在序之后,共分成二十一个小段落:红巾I、黑衣I、社会版I、黑衣II……,天女散花I、Ⅱ、Ⅲ等。服装则有画著国剧脸谱又穿现代服的女舞者,以及只戴安全帽和穿小内裤的靑少年与敦煌壁画跳出来似的沈静仙女同时出现的场面。东西合璧的动作更可显现出存在于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双重性格,如黑衣人跳的芭蕾vs.〈星宿〉一段精采的中国武术;白衣人跳著近似保罗.泰勒的现代舞《光环》(注)vs.披著红巾跳著中国典型民族舞动作的「天女」。甚至在台上自然漫步的孔雀也与这群企图以设计过的动作传达特定意涵的舞者,产生强烈的对比。尤其当一位刚褪去全身绷带的男舞者抱著一只孔雀在怀里,边走边抚摸著这原本在台上随地留下「纪念品」的动物时,确实带给观众一种极为「倒置」的感受,更不用提当这位舞者刹那间将安祥的孔雀用力甩出空中的「暴力」动作。

离奇的是,为什么含有如此粗暴场面的舞,在十年前看过的许多观众脑海里,竟然存留著「美」的印象?

十年前当许博允邀请林怀民再度跟他合作时,由于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因此林怀民也仅以当时著迷的西藏大庙门、敦煌壁画及孔雀为出发点,让自己的潜意识主导这次创作。自然而然,许多熟悉的林怀民旧作也一一出笼,《寒食》、《星宿》、《一九八四夏.台北》以及他爱不释手的大块布与报纸。

十年后,虽然经过大幅的修改,并且加入了一段如玛丽莲.梦露遮掩飞裙的动作,和目前靑少年著迷的《灌篮高手》等漫画幻灯,然而其基本理念仍不变,即呈现一位敏感的艺术家对生活在现代化都市,对中国传统包袱的爱与恨。而其中所呈现的「美」,除了壮丽的美及祥和的美之外,更大部分的是一种狂华的美,颓废、脆弱的美。

(本刊编辑 林亚婷)

注:云门舞集于一九九二年取得版权,演出泰勒的经典之作《光环》。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