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专栏 Columns 专栏

「音乐家」与「玩乐器的人」

国内的理论、和声学、对位法彼此各自为政,不仅各科目之间缺少关联,各科目的系统也常前后因人而异……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的音乐理论、和声学、对位法等科目的学习,成了纸上谈兵的「写作」游戏。学生做作业时,能在心中先有某种特定音响,或先「听见」各声部进行的效果的,真如凤毛麟角。

国内的理论、和声学、对位法彼此各自为政,不仅各科目之间缺少关联,各科目的系统也常前后因人而异……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的音乐理论、和声学、对位法等科目的学习,成了纸上谈兵的「写作」游戏。学生做作业时,能在心中先有某种特定音响,或先「听见」各声部进行的效果的,真如凤毛麟角。

美国音乐学家雷佛瑞(Siegmund Levarie)在一本享誉极高的著作《音:音响学的一个研究》Tone: A Study In Musical Acoustics中,开头第一句就说:

音乐并不像一些音响学家要我们相信的那样「是由物理现象所产生的东西」。它(音乐)自始至终都是人类心灵中的产物。外在因物理产生的东西与人类内在精神所产生的东西,能够彼此相通的,我们称之为「音」。当内外的音能够一致调和时,音乐才能产生。

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在纽约以教「听音练耳」而名重一方的鲍尔丝女士(Marie Powers)。鲍尔丝女士从一九三六年开始,即在「曼尼斯音乐院」(Mannes College of Music)教授「听音练耳」至两年前过世为止。对「听音练耳」,鲍尔丝女士的看法是:

「听音练耳」这堂课的目的,是要教导学生如何听他们自己心中的声音(Inner Sound),以及训练他们如何发展他们内在的耳朶(Inner Ear)!当人内在的声音与外在藉某种物体而产生的声音相吻合时,才能真正的产生音乐。能够使外在的声音与内在的声音相吻合时,才是真正的音乐家(Musician)。不然,只不过是个「玩乐器的人」(Instrument-Player)!永远成不了大器!

国内视唱听写训练成了纸上游戏

回国将近十一年,从各方面的接触中,发现到我们的音乐专业教育中存在著许许多多的问题,最令人担忧的,莫过于对「听音练耳」在音乐训练中的功能认识不淸,以及训练方向的偏失。「听音练耳」在国内称之为「视唱听写」。大专的音乐科系、以及中、小学音乐班的「视唱听写」几乎都朝著把学生的耳朶训练成「绝对音感」或「近乎绝对音感」的方向前进。具备辨识音高的能力,对一个音乐的专业工作者当然是重要的,然而若「只能」辨别音高,却显示出训练过程与训练方法上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听单旋律时,除了边听边写以外,总是先「找」音高,然后再寻找各音的长短,这种听法除了对一首乐曲中许许多多音符彼此之间的关系,毫无帮助了解之外,还把构成一条旋律的「音高」与「节奏」两种元素分离了开来;学生听到的,并不是由音高及节奏「合成」的旋律整体。如果遇到二个声部的短曲,国内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先听一部,再听第二部;这样的听法,使得这两个声部的「整体关系」消逝无踪,更遑论三声部以上的东西了。长此以往,因为我们的「听写」训练方式,使得一首乐曲在学生最初的印象中,往往祇是许多支离破碎的小片段而已。

国内的「视唱」,应该是鲍尔丝女士所提到的「练耳」项目,但是只包含了「练耳」的一小部分而已。而训练的目标,也只是要学生能把一条旋律的音高及节奏准确地唱出来,几乎没有要求学生在心中「想」一遍的。此外,国内的理论、和声学、对位法彼此各自为政,不仅各科目之间缺少关联,各科目的系统也常前后因人而异,更别谈与「视唱听写」相呼应了。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的音乐理论、和声学、对位法等科目的学习,成了纸上谈兵的「写作」游戏。学生做作业时,能在心中先有某种特定音响,或先「听见」各声部进行的效果的,真如凤毛麟角。理论与实际不能相连的结果,使得我们的学生对「音乐」的认识混淆不淸。在这种情形下,「内在的耳朶」如何能够得到发展?学生又该如何「听」心中的「声音」?

整体音响观念的缺乏

国内对「听音练耳」功能的认识不淸,以及教导方向偏失的结果,也反应在学生的主修乐器演奏上。因为缺乏「主奏」与「伴奏」一体的音响观念及习惯,使得主修旋律乐器如长笛、单簧管、双簧管,或各种提琴的学生,在演奏时几乎从来不听「伴奏」;缺乏音乐整体概念的结果,使得学生在乐团或室内乐演奏中遇到「休息」时,正在「休息」的那些学生可以毫不理会其他仍在演奏的部分,而交头接耳,左顾右盼;反应在主修钢琴的现象,即是演奏者弹奏时,通常自己只能「听到」曲中的某些片段而已,多半是一些比较明显的旋律,至于音与音间、线条与线条间、段落与段落间的种种关系及音乐大小比例,脑中大都是一片空白。

国内音乐专业教育的缺失,造成了许多如鲍尔丝女士所说的,「不完全」的音乐家,以及「玩乐器的人」!

 

文字|张己任  东吴大学音乐系主任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